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 三年前陪你聽前世的那個人, 現在如何

隨着三年前那顆彗星帶着《你的名字》來到中國,新海誠這個名字終於開始像宮崎駿一樣開始被一般的普羅大眾所熟知。不同於「環境保護專家」宮崎駿,文學系出身的新海誠所導演出的作品總是帶有淡淡餘韻,在二次元的圈子中,他的《言葉之庭》一度被稱為是「神作」,評分居高不下。其成名作《秒速五厘米》雖然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該作也是動畫電影中里程碑一樣的存在,衍生出的經典「捏他」(梗)也數不勝數。

但不同於宮崎駿那樣每一部電影都可以被當成是經典作品流傳下去,關於新海誠,也有這樣一種說法:《言葉之庭》即巔峰。確實,在故事性上言葉之庭並沒有硬傷,畫面更是一如既往地發揮出色,《言葉》中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孤獨感又展現的淋漓盡致,能讓觀眾直接將自己代入,稱一句「神作」的確不算過分。

不過這也是導致觀眾口味挑剔的原因,因為在《你的名字》之前,新海誠的電影少有圓圓滿滿的結局,無論是秒速五厘米中那列開過的火車,或是追逐繁星的孩子中最後回到陸地生活的明日香。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便是「縱使舉案齊眉,終是意難平。」這種帶有缺憾的結局一直是新海誠的長處,《言葉之庭》將這種長處發揮到了極致,其他作品自然稍加遜色。直到三年前出現了《你的名字》,算是打破了這一傳統,給觀眾們看到了一個真真正正的圓滿大結局。

有了《你名》珠玉在前,本次同樣以高中生作主角的《天氣之子》在宣發期就已經賺足了眼球,各國觀眾的期待值可謂是到達到最高峰。如果說《你的名字》是在成長和隱忍中開出的溫柔花朵,那麼《天氣之子》就是不顧一切的少年氣息,像是雨後春筍只管破土而出。

儘管劇情設置上面硬傷頗多,也有一些伏筆沒能交代清楚,但看到男主在烈日下拚命奔跑只為了見那個人一面的樣子,誰又能真的毫不動容呢?

三年過後我們長大了,學會周旋學會妥協,三年前陪着我們看電影的人或許還在身邊,或許也已經消失不見。偶爾回味起來似乎總是充滿遺憾,會想着如果那一天我鼓足勇氣牽了她的手,事情是不是會不一樣?《天氣之子》中男主的表現被說成是不成熟、幼稚。可在我們這些「大人」看來,這份幼稚正是比什麼都要珍貴的寶物。

因為「幼稚」的背後,是名為「愛」的最大推動力。很難想起上一次奮不顧身的愛誰是什麼時候了,曾經在烈日下揮灑的汗水也在格子間的空調中消失不見;曾在雨中落下的淚水也在凌晨的咖啡熱氣中一併蒸發。為數不多的奔跑時刻也都是拿來追趕即將趕不上的公車,為了誰而奔跑這種事情聽起來宛若天方夜譚。儘管耳機里依然充滿熱情的鼓點,也少了那份想要引吭高歌的衝動。只是在夜深人靜中也會問自己,那個從前前前世開始尋找的人,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找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