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探索》開畫即宣告慘敗, 中國觀眾也不買賬, 科幻迷很失望

首日票房不到530萬,開畫即啞火,這一個無法直視的巨慘成績,正式宣告《星際探索》在賺錢方面徹底撲街。

其實在上映前船長已經預料到這個結果,除非中國票倉有奇蹟發生,否則《星際探索》的票房失敗已成定局,「內憂外患」來形容這部電影的困境很合適,「內憂」就是影片本身質量,缺乏了一定的娛樂性、觀賞性甚至是合理性,「外患」就是國內激烈的競爭環境。

要知道賀歲檔12月值得花錢進影院看的電影實在有不少,想要突圍可謂難上加難,同時期上映的院線電影,爆米花爽片有《勇敢者遊戲2》,本土犯罪劇情片有《南方車站的聚會》,號召力均很強大,加上該電影在外網的口碑並不受大眾待見,所以國內絕大部分媒體均不看好《星際探索》的前景,最樂觀的票房預測也僅是8000萬,而船長我預測其最終票房大概率會定格在5000萬元左右。

影迷們都知道,這部科幻電影兩個月前已經在美國上映,全球票房到目前為止也不過1.2億美元,它的成本花了大概87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億,按照三倍回本定律,理論上《星際探索》要賺到3.6億美元才能盈利,然而鑒於連很遲上映的中國票倉都徹底撲街,所以我很遺憾地對男神布拉德·皮特說聲:I am so sorry about that。

其實從6號提檔到5號晚上開始公映就可以看出,《星際探索》劇組應該也清楚自己並不具備競爭優勢,目前豆瓣分數已經降到了6.9,跟IMDb一樣,而爛番茄的分數船長認為是對這部電影的最好總結,專業評分84%,大眾評分40%。

事實上導演詹姆斯·格雷,他上一部電影《迷失Z城》,口碑同樣兩極分化,歷史驚人相似,那部電影專業評分86%,大眾評分57%,果然出自同一個導演之手。

說白了,就是影評人很喜歡,普通觀眾很拋棄。

認真地講,電影入圍了今年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提名,意味着不是什麼無腦爆米花爽片,作為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入圍金獅獎的電影要麼文藝浪漫,要麼深含人生哲理,要麼反應社會現實,而這部《星際探索》,只是一部科幻片中的文藝片,文藝成分大於科幻,它真的不是讓科幻迷滿意的純正科幻片。

倘若把《星際探索》與近些年引進國內的科幻片作比較的話,在各個方面綜合考量之下它的確是一部平庸得讓人昏昏欲睡的電影。

論硬核,它比不上《地心引力》,論震撼,它比不上《星際穿越》,論緊張,它比不上《降臨》和《湮滅》,就算論科幻文藝片,它與《銀翼殺手2049》的差距就更加不是一星半點,在主題和格局方面,你會發現《星際穿越》、《降臨》等高口碑電影往往是上升到整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生死存亡,而《星際探索》只是一個去外太空尋找失蹤父親的故事,僅此而已。

我認為,科幻片是所有電影類型中極度燒錢又極度考驗邏輯性以及合理性乃至劇本質量的類型片,製作成本動輒就過億美元,假如再來些戰爭場面或者大型毀滅場景,破2億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最終給觀眾帶來的,大概率會是一部震撼心靈、衝擊力極強的視覺盛宴,往往能讓我們遐想連篇、暢想未來,令我們的思緒能夠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也是科幻電影總能名垂青史、入選各大百佳榜單的原因

所以船長一直對這個類型電影情有獨鍾,極度熱愛,用一種既寬容又嚴苛的眼光審視每一部商業科幻片,下面就來具體分析我眼中的《星際探索》。

首先,有兩個地方,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月球槍戰

這個未來世界已經發展到可以地月旅行,但是月球還是沒有一個沒有國界沒有國籍的爭議領土,而主角趕往月球火箭發射台之前的那一塊區域,是屬於作戰地帶,他們在行進過程中遭遇了所謂的海盜搶劫襲擊。

開始我就不太明白這一段戲的意義何在,難道是因為影片沉悶地講了快30分鐘,所以要加一個衝突環節調節下壓抑的氣氛?

看下去後我才大概理解導演的意思,原來是為了讓那個與主角同行的太空指揮部上校受傷,從而可以讓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全都集中在主角一個人身上,讓他隻身去探索,增加困難險阻。

挪威船事件

仙王座號飛行路途中遇上了求救信號,是一艘挪威籍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的飛船,該飛船被一隻發瘋的猩猩團滅,我還以為是與《猩球崛起》聯動了,這一段戲的意義又何在?看了下去後,羅伊在接受心理治療時說「我受到了襲擊,那是憤怒的襲擊,我在爸爸身上看到了那種憤怒,在我自己身上也看到」。

哦,原來這隻兇狠的猩猩是導演化身,團滅一艘打醬油的飛船,還害死了仙王座號的船長,僅僅就是為主角的父親挖了坑,為他那個下落不明的失蹤找了個理由,順便又深化了主角羅伊是一個有自閉症的人,不容許別人進入自己的世界,否則將會像猩猩那樣變得很憤怒很狂暴。

這兩個片段被放進了預告片用作宣傳賣點,所以真正的用意還有一個,就是充當好萊塢商業橋段,影片最開始的天線塔維修現場被電涌或者說能量波衝擊造成主角在內的人員墜落,也是有這個商業化考量。

所以要說它是純文藝片,也不盡然,還是有不少觀賞性處理。

說到底《星際探索》作為一部在全球公映的主流消費級電影,如果太枯燥,缺乏娛樂性和衝突性,就很難引起更多觀眾買賬。

即便是好萊塢製片巨頭,也不願意賠錢拍電影。

然而電影所呈現出來的觀賞性,卻又遠遠沒有達到引人入勝的程度,我說的觀賞性,不是說一定要拍成漫威那種熱血亢奮的超級英雄故事,老實講諾蘭的《星際穿越》前半段同樣比較沉悶枯燥,讓人不太能提起精神,但起碼做到了環環相扣,全片瀰漫在一種大難當頭的緊迫感氛圍之中,讓銀幕外的觀眾也感受到銀幕內的主人翁迫在眉睫的心情,而最後多維空間的高潮又做到了與前面所鋪墊的一切相互呼應,順理成章地擊中爆點,令全球觀眾產生了無法自拔、汗毛倒豎的心靈震顫。

那樣的科幻片才是既純正又一氣呵成,最終全球票房狂轟6.7億美元,重點是中國貢獻了高達7.55億人民幣,約合1億美元,佔據電影總票房的六分之一。

可以看出,中國確確實實已經是一個全球大票倉了,勸告所有想在中國賺錢的導演,如果不知道怎麼拍出叫好又叫座的科幻電影,請好好以《星際穿越》為研究範本,那就是中國觀眾喜歡的嚴肅科幻電影經典案例。

如果說上面兩個片段還能有合理解釋的話,那下面這三個片段安排,船長就真覺得有點邏輯不自洽:

1,搶奪仙王座號

且不說羅伊能輕而易舉毫髮無傷偷偷摸進正在點火狀態的仙王座號火箭,最戲劇化的是,那三個想要制伏他的船員居然一個接一個意外身亡,這智商確定是來自太空指揮部的骨幹嗎?

事實上整部電影看下來,不僅僅是這個奪船過程處理得太刻意,羅伊的尋父之旅真是一路開掛,凡是危急時刻全都能逢凶化吉,天線塔墜落,月球搶劫,猩猩襲擊,無一不閃爍着主角光環。

2,用一塊鐵板沖回飛船?

我已經不知如何評價這個主角,基本他人到哪身邊的人就死在哪,先是在月球死了一批護衛隊,後來死了一整隊船員,最後似乎說動父親跟他回地球了,可是父親還是選擇永遠留在了太空,然而沒有他的到來,這父親恐怕還會活個十來二十年吧?另外導演沒有給出解釋他是如何能在利馬空間站生活了三十年,我只知道主角一來,好端端的父親從此便與宇宙融為一體。

魔幻的片段來了,羅伊回到了空間站,而後掀起一塊天線鐵板,就這樣用慣性穿越海王星光環,一路沖回了飛船。

當時我徹底傻眼了,請問這是超人嗎?

導演你為什麼不幹脆點直接讓主角用這塊鐵板直接飛回地球算了?

3,核彈的爆炸力能推回地球?

最雷人、最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羅伊回到地球的推力,居然只靠一顆小型核彈爆炸所產生的動能。

在這部電影的設定中,從月球到火星需要17天左右,從火星到海王星需要79天左右,加上從地球到月球的時間,也就是從海王星回去地球的時間,大概要花三個多月,你這一顆小小微型核彈爆炸的推力,竟然厲害到能維持一段長達三個多月的宇宙旅途?

科幻不等於科學,這點我十分認同,很多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技術和理論在影視裏面確實可以做適度的想像和發揮空間,但是科幻也不等於瞎掰吧,這一點,我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完全沒有自圓其說。

當然,吐槽了這麼多《星際探索》的漏洞和不足,船長倒不認為這是一部無可救藥的爛片,它也許不是一部賣座的院線電影,卻是一部值得思索的文藝電影。

《星際探索》的英文名叫Ad Astra,來自拉丁語,大概意思就是循環苦旅,電影指代羅伊的父親,利馬計劃的領導者,拋妻棄子只為苦苦探尋地外生命,耗費三十年卻一無所獲,我覺得中文名也比較貼切,之所以是叫星際探索而不是星際救援或者星際尋親,在於「探索」這一個詞。

在電影中是對未知事物的興趣和渴望,遠遠大於對身邊人的關心,可到頭來,他們都成為了失敗者,不僅沒有實現夢想,還失去了愛,甚至被國家拋棄,這是一個殘酷而悲情的主題。

其實這部電影有一條線索貫穿整個過程,那就是布拉德·皮特飾演的羅伊,是一個有自閉症的人。《星際探索》能夠得到金獅獎提名,這一設定我認為是最主要的原因,探索的是浩瀚的宇宙,是失蹤的父親,是神秘的利馬真相,更是羅伊封閉自我的內心世界,船長前面說過該片文藝成分大於科幻成分,落腳點就在於這更是一部個人的內心探索之旅。

當然,到了最後主角大徹大悟了,他覺得父親去追尋的那些東西,表面壯麗震撼,實則空無一物,簡言之華而不實,虛無縹緲,導致失敗以及變得絕情,而羅伊何嘗不是像父親?妻子經常說他沉迷於工作、就算在一起思緒也不知飄到哪裡去,令到家庭關係越來越疏離,幸好重回地球後,羅伊解開了心鎖的同時,也懂得了珍惜眼前人的道理。

但瑜不掩瑕,從一個科幻迷角度去評判,我為這部不夠嚴謹、不夠合理、不夠科幻的科幻電影,感到了遺憾。

綜上所述,假如你是個對任何科幻電影都着迷和鍾愛的人,建議親自去看看,但如果是抱着能夠收穫《星際穿越》那種緊張又驚艷的觀影期待,你很有可能會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