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分的《利刃出鞘》, 黑色幽默下深藏的是複雜的人性

《利刃出鞘》是由萊恩·約翰遜執導,丹尼爾·克雷格、安娜·德·阿瑪斯、克里斯·埃文斯等主演的懸疑劇情片。

作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書迷,《利刃出鞘》就是萊恩·約翰遜從阿加莎的小說中得到的靈感。

再加上導演強烈的作者風格,為我們展現了一部有着精彩劇情,帶着複雜人物,隨時充滿黑色幽默筆法,通過不斷反轉揭露人性的懸疑巨作。

影片開頭在傳統推理劇作模式下,娓娓道來故事的真相和背後的兇手。

但在三分之一處,卻打破了這種傳統,轉而直接把真相毫無保留的展現給了觀眾。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因為案件的真相併不是影片的最終目的。影片是想通過後半段的反轉和深入,讓觀眾看到真相背後的前因後果,揭露那變幻莫測的人性。

影片中一位富豪小說家哈蘭·斯隆比在85歲生日隔天,被發現離奇自殺家中,留下了億萬遺產。

此時被神秘人僱傭的偵探布蘭克也加入到了案件中。他認為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整部電影從開場就散發著濃厚的古典氣息,尖銳、神秘、略顯陰森的配樂,放滿各種玩物、精心設計的豪宅,無不為影片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影片沒有遵循其他推理片混淆視聽的套路,而是由偵探的視角展開。

通過劇中人物回憶,我們可以看到在哈蘭的生日派對上,有四個人跟他起過衝突。

哈蘭發現兒媳婦喬妮趁着自己給她女兒匯學費款的機會拿錢,就中斷了對她的資金援助;

兒子沃爾特不尊重自己對於作品版權的處理方式,他就辭退了兒子;

哈蘭發現女婿理乍得出軌,與之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跟孫子蘭森則是一直不睦,吵架是家常便飯。

按照以往的推理邏輯,這些回憶如此直白,背後肯定還是有更黑暗的陰謀。

但這就是影片第一個反轉之處。影片讓觀眾以上帝視角去事先知道家族成員在說謊,吸引觀眾更迫切地追究兇手。

然而隨着護工瑪塔的出現,即使是擁有上帝視角的觀眾也被打的措手不及。

此時,影片從推理的類型中抽離出來,轉變成了一部真相背後秘密的懸疑類型片。觀眾跟着瑪塔的視角,得知了命案的整個過程。

哈蘭的確是自殺,但這之前已經有人將哈蘭的葯掉了包。

其實瑪塔已經練就了光看藥品的成色就分辨出藥品屬性的能力,但當她看到藥品標籤時,還是慌了神,以為用錯了葯。

哈蘭為了保護瑪塔選擇了自殺還精心幫她製造不在場證據。

這是影片又一個反轉,而反轉遠不限於此。遺囑上,哈蘭將自己所有遺產都留給了瑪塔,他的家人一分錢都拿不到。

不得不說,人性真的很奇妙,血脈相連的直系親屬有的時候反而不及看似沒有聯繫的外系人。很多生活尋常的溫情,也會在金錢面前變味,在扭曲的人性前變質。

而相安無事時的親切友好,也不過是假象。

瑪塔是移民至此處的,喬妮曾表示非常支持移民,但在遺產受到威脅時,卻迅速加入到對瑪塔軟硬皆施的行列。

梅格是整個家族最左派的人,連「幫傭」這個詞都會冒犯到她。但她也在電話里演戲,試圖用眼淚把瑪塔的財產騙回來。

這體現了左派思想,許多時候不過是用來操弄弱勢的工具。表面上看似友善,但在觸犯自身利益時,也會暴露敗絮其中的真面目。更反映了社會中許多人說話好聽,卻沒有實際作為的現象。

影片還藉由哈蘭一家及瑪塔的對比,勾勒出了階級及種族對立的當下,其中看似最不嚴重,但也是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全家沒有一個人知道瑪塔的國籍。

理乍得第一次說巴拉圭,第二次說烏拉圭,而琳達說是厄瓜多爾,蘭森卻說巴西。這種不在意,其實就代表着不經意的種族偏見。

影片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蘭森。他從一開始就不斷被提及,但直到影片中段才出現。

按以往推理片的經驗,通常最混賬的角色都不會是真正的兇手。因此很多人在觀看影片時,不會懷疑他。但這依然改變不了他是混賬的事實。

在跟哈蘭的爭吵中他得知了遺囑的內容,他偷偷替換了瑪塔每天都會給哈蘭注射的葯,企圖嫁禍瑪塔,使遺囑失效。

但哈蘭的自殺,讓一切變得複雜。

更不巧的是,他在銷毀犯罪證據時,意外被管家弗蘭發現。弗蘭起疑,叫在法醫中心工作的表妹弄來了一份哈蘭的屍檢報告。

其實這份報告只是證明了哈蘭並非死於藥物過量。也就是說瑪塔並不是殺害哈蘭的兇手。

但不清楚內情,又看不懂屍檢報告的管家,一心認為這就是蘭森下毒的證據。於是,管家把報告複印件寄給了蘭森,並約他當面對峙。

此時的蘭森也已從瑪塔嘴裏套出了事情的全貌。以為掌握了全局的他,先是放火燒了那家法醫中心,毀滅了護工清白的證據。

接着將這份報告複印件修改後,做成了一封勒索護工的信,讓護工誤以為自己打錯葯的事被人發現。

還給她發了匿名郵件,把她引向管家約自己見面的地點。在瑪塔到達之前給管家注射了過量的嗎啡,正好把護工栽贓成謀殺管家的兇手。

等瑪塔到達約定地點時,管家竟然還沒死。而善良的瑪塔也沒有因為害怕打錯葯的事被揭發而任由管家自生自滅。

最後,屍檢原件被找到,蘭森暴露,真相緩緩揭開。

不禁讓人感慨人性的莫測,哪怕是身邊的親人,也難保不會轉變為無情的惡魔。

這其中還隱藏着關於世代的問題。

哈蘭在生日當天切斷給予子女的幫助,而子女們似乎就因此失去了自理能力。

有個詞叫「ok boomer」,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好了啦,嬰兒潮時代」。但這並不是一個嗆中老年人的梗,而是代表着世代之間的不安全感以及懷疑,沒有人能達成實質性的溝通。

那麼這個問題就無法解決嗎?

布蘭克在電影中說,

複雜性和灰色地帶不存在真相之中,而是存在於你得到真相之後的所作所為。

的確,電影中每個人在得到真相之後都有不同的反應,但也許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心態就存在於瑪塔之中。

她雖然是個外人,卻是家族中唯一真正在乎哈蘭,可以和他交心的人。有目的性的做好事是不能跟善良划上等號的。而瑪塔的勝利恰恰不是因為她的心機,而是她發自內心的善。

有這樣一個細節,在帶哈蘭上樓時,瑪塔對哈蘭說她喝了香檳沒法陪他玩。但其實,有人請她喝時,她以「我在工作」拒絕了。

可她是個一說謊就要吐的人,這次卻沒有。因為她是發自內心為了哈蘭好,或許她自己都沒意識到這個善意的謊言。

布蘭克曾問她,

為人善良會讓你當個好護工嗎?

看完影片,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了。

也許這過於天真,但在當下這個充滿衝突和對立的社會,這卻是我們都需要的;也許真心誠意當個好人會讓自己受傷,但總能讓身邊的世界稍微變好一些。正如萊恩·約翰遜上一部電影的一句名言,

重點不是對抗我們所恨,而是拯救我們所愛。

影片除了精彩縝密的劇情和結構,導演在鏡頭和人物性格塑造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影片大部分鏡頭停留在肩上景別和大特寫上,強化了人物對案件的反應和情緒。這讓演員們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各式人性的刻畫也更細膩直接。

影片還大量使用了黑色幽默,如甜甜圈梗,玩具刀,讓觀眾在輕鬆詼諧的氛圍中感悟人性。

這是一次對片中所有涉案角色的人心考驗。很多時候,真相和表面的事實並不重要。就如影片中所提到的甜甜圈魔咒,當我們越填滿甜甜圈的中心,卻往往用表面的事實掩蓋掉了真相,掩埋了真相背後關鍵人物的態度和看法。

這也是一部在這個世代罕見的電影,在憤世嫉俗的同時又帶着幾乎天真的希望,人性的希望。

瑪塔在諸多複雜中,憑藉自己的善良一次次保全了自己,在這場人性的較量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因為有好的人性,所以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