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似曾相識的歸來, 每個人都會等待自己心中所想的那個背影

一部講述動蕩年代的電影,它傳遞出來的兩情守望;傳遞出來的深沉的愛卻讓我深深的感動。這是焉識和婉瑜之間至死不渝的等待,這也是女兒對於父親的情感變化和父親深沉的愛《歸來》這部電影脫胎於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但因時長限制和其他原因,對於小說的部分進行了適當刪改,沒有對某些問題討論的太過深刻。但陳道明和鞏俐兩個主演通過對情緒的演繹,導演張藝謀對於畫面光影變化的掌控和貫穿全影的匠心獨到《漁光曲》,所表現出的張力,對於我、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已經足夠了。

在影片前三十分鐘里,導演集中描寫在家庭矛盾上,用父母,母女,父女,三個矛盾點,細膩地揭示了那個特殊年代所帶來的悲哀——一個信奉儒家、講究孝道的民族,竟有一種力量可以凌駕於親情之上。最終矛盾爆發,在橋上和橋下的兩個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和女兒含淚跳完的舞中,澎湃收場。值得一提的是,真實的場景布置和講究的道具,給了更好的代入感。

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導演幾乎再也沒有用力去烘托,去渲染。平平淡淡地讓故事的在光影與音樂中緩緩展開。

相對於常見的愛情故事,它沒有大悲大喜,也沒有小資小味,像一點點的剝開一顆柔軟的芯兒。平反後,焉識回到家中,女兒也不再跳舞,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女兒一點點看到父親的包容和對母親的愛的堅持,走到門口,扭過頭,嘴唇顫抖着但又堅定地——「爸!」,焉識愣了一愣——「唉」。沒有大起大落,簡簡單單中,父女的矛盾已經釋然。但妻子婉瑜的記憶卻來卻模糊,自己最愛的人就在身邊卻絲毫不覺。焉識一次次地扮演自己,企圖讓妻子記起當年的往事。一切化作了那凄婉的《漁光曲》;化作了那溫暖強烈的光線;化作了那破爛的煙殼紙上的遼闊的西北風景和樸實的勞務生活。而最終的一切都只化成了那每月五號的風雨無阻的等候。

他愛她,卻始終不能相識;她愛他,卻已然忘記了誰是他;她等他,每月五號舉牌在車站等候;他等她,默默地在她身邊守護着一切。多年之後,依舊是五號,依舊是清晨,下着大雪,焉識仔細的拍掉棚車上的浮雪。依舊是那條路,依舊是那個車站。她,依舊在等,他,也依舊在等。

開放式的手法,無喜無悲,有的只是那兩人的深沉的守望。電影上映後,對於這部影片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這部電影的立意太過於淺顯,無法體現出當時那個年代的氛圍,有人也說這部電影過於拘泥於格式,在故事講述上無法準確的描述出小說的意圖。

但這部影片,留給我的只有源源不絕的感動。婉瑜對焉識幾十年如一日的等待與堅守,焉識對婉瑜的愧疚和幾十年如一日守護。那夾在歷史洪流之中的小人物的時間的滄桑,讓我深深的動容。人生苦短,一輩子很長,長到,等你等到兩鬢斑白,一輩子很短,短到,幾十年過眼雲煙。不要控訴,不要怨言,明明知道東西壞了,一點一點的粘接它,癒合它,癒合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斑斑印跡。時空可以使我們相隔,記憶可以讓我們相忘,但卻始終心靈相知,用愛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