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今晚, 「年度最好」來了

今年最好的懸疑大片來了——

《利刃出鞘》

Knives out

今年最好?

對。

有權威媒體蓋棺定論。

《時代周刊》前兩天評出2019十佳電影,它排第7,且是榜單唯一一部馬上能在院線看到的電影。

有大眾口碑集體自來水。

△ 豆瓣短評首頁清一色高贊

當然。

最最主要的,以上種種讚美,Sir親自驗證,一點不虛。

單海報預告就充滿了「顛覆感」。

顏色繽紛。

但格調復古。

面目精緻——

△ 美國隊長「桃總」克里斯·埃文斯與「007」丹尼爾·克雷格

但言行粗鄙。

吃屎,吃屎,吃屎……

△ 他飾演花花公子蘭森,非常沒素質

如果Sir不提,你一定還忽略了兩個元素:

刺刀&放大鏡。

刺刀象徵兇手?

放大鏡代表偵探?

怎麼可能這麼簡單。

注意,刺刀與放大鏡可是合為一體的。

簡單說——

三流的懸疑片講了一個貓捉老鼠的故事。

二流的懸疑片講了故事裏,誰是貓,誰是老鼠,你傻傻分不清楚。

而一流的,最好的懸疑片在具備了前兩者特質的前提下,少不了的,必須還有一層敘事謎題之外的追問。

於《利刃出鞘》,它的問題就是——

貓。

老鼠。

到底誰說了算。

黑反轉

今天提起「最好的」懸疑,我們有太多誤區。

比如反轉。

它是片方博眼球的字眼:

2016年,一部中韓合拍懸疑片,把「反轉」大張旗鼓塞進片名:《驚天大逆轉》。

它成為一部懸疑片精彩程度的重要指標。

2017年,《看不見的客人》,貼上「43次反轉」的超能前綴。

2018年,《調音師》,「反轉50次」打破《客人》紀錄。

反轉多=牛逼?

當反轉成為了懸疑片的軍備競賽,那我們應該小心的,恰恰是反轉。

因為指標大多帶有欺騙性。

之於反轉。

到底是為反而反。

還是不得不反。

這中間差別可大了。

在Sir看。

反轉就絕非止於水落石出的驚呼。

真正絕妙的反轉——

是水落石出前,水如何浸漫,石頭如何掩埋。

這,才是反轉力量的關鍵。

而你聽。

《利刃出鞘》的熱門短評,鮮有提到「反轉」,取而代之的是:劇本紮實。

同時,大家默契地為觀眾守住了謎底,不忍剝奪真相的神秘。

他們是真愛這個故事。

——Sir也不例外。

這個故事有着最傳統的懸疑開端——

一起謀殺案。

註:接下來內容有輕微劇透

一棟大宅,一個老人被割喉身亡。

死時,他手裡握着一把尖刀,地上噴射的血跡連貫而完整。

當晚也沒有人進入過他的房間。

種種跡象表明,他死於自殺。

等等。

自殺,還是割喉自殺?

這是一個太痛苦也太劇烈的選擇。

況且,老頭有自殺的可能嗎?

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偵探小說家,他從零賺成了千萬富翁。

作為一個一家之主,他兒孫滿堂,其樂融融。

看起來一派和諧。

故事的第一層「反轉」誰都能猜到。

這一切都是看起來的。

但《利刃出鞘》在反轉之前埋下的真相是——

誰是兇手。

甚至,兇手是否只有一個。

死前那晚正是老人生日。

但正值當天,他對家庭進行了一次全方位「清理門戶」。

他抓到了女婿把柄,他剝奪了兒子的權力,他看透兒媳的把戲,甚至,他對着最最心愛的孫子咆哮:

你給我滾出去!

看到沒,反轉怎麼用?

反轉不止推進劇情。

反轉就是劇情。

它不為了欺騙而欺騙。

它是在嚴謹的敘事框架下,「逼」出180°的轉折。

這一反,整個故事完全成為另一個。

黑懸疑

今天提起「最好的」懸疑,我們有太多榜樣。

第一個:阿加莎·克里斯蒂。

英國推理女王,《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作者。

《利刃出鞘》當然有阿加莎的氣質。

一個封閉空間,一群心懷鬼胎的人,一件匪夷所思的謀殺案,一位彷彿站在上帝視角的偵探……

如同所有美妙的懸疑故事,阿加莎的魅力就在於「不可能中尋找可能」。

當疑點層層擊破;

當線索漸漸匯合;

當真相最後揭曉……

靠。

你一定情不自禁地發出那一聲讚歎。

但。

《利刃出鞘》又是「反阿加莎」的。

怎麼反?

電影第35分鐘,兇手就公布了。

what!!!!!

你沒聽錯。

Sir也一臉懵逼。

如同一個還在等待經歷洗鍊的人,突然得到結局的饋贈,你的反應,受寵若驚遠遠大於難以置信。

《利刃出鞘》真正氣質其實繼承於希區柯克。

即。

一開始濃墨重彩一條「主線」,故事說著說著,主線被完全切斷,另一條主線緊跟而起。

兩條主線又血肉相連地交織在一起。

原「主線」,是一個不起眼的人物。

老人的護工(安娜·德·阿瑪斯 飾)。

她有三重身份。

一,財產鬥爭的旁觀者。

二,老人最信賴的人。

三,心地善良的人。

她善良到什麼程度?

一撒謊,就會忍不住嘔吐。

這真是一個「狠毒」的設定。

你想想。

一個不會說謊,也沒有動機說謊的老實人,那她不就是破局的鑰匙。

呵呵。

誰知道。

局中有局。

《利刃出鞘》第35分鐘。

真相曝光,兇手現身,故事似乎編不下去了……

但神來之筆的,另一條線「水落石出」。

原來。

兇案背後藏匿了更大的兇案。

Sir真的真的不能劇透。

Sir只能以一些細節「提醒」。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保持頭腦冷靜,發現鏡頭裡每一個物件,每一句台詞,每一個動作……

你才有資格接近真相。

Sir也只能以一個「食物」比喻。

甜甜圈。

如果整部影片是一部完整的,實體的圓。

但影片的前35分鐘,只是一個甜甜圈。

核心的,仍未補上。

《利刃出鞘》目前豆瓣評分8.5,爛番茄96%,連一向以嚴苛著稱的Metascore都給出82分。

但在Sir看。

這都比不過一位北美影評人的評價。

Ta看到了真相背後的真相:

「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階級鬥爭電影,我們似乎已經不再需要。但我們其實需要它。現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它……」

這句話的重點是——

現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它……

黑自己

今天提起「最好的」懸疑,我們需要新的共識。

克里斯·埃文斯才是鑰匙。

他是美國隊長。

他的加入,不僅為電影提供一張讓萬千少年尖叫,埋單的俊臉。

他實則提供一個國民身份:

集正義與勇敢於一身的美國夢之臉。

但這個夢真的那麼完美?

正義的背後就沒藏着私利?

勇敢的另一面,是不是害怕被看見虛弱的逞強?

別誤會。

以上只是疑問句。

肯定句的是——

《利刃出鞘》,他確實演了一個敗家子弟。

言語粗鄙,行為猥瑣。

簡直臭不可聞。

這當可視作導演對於「美國之臉」的自黑。

這就完了?

不不不。

《利刃出鞘》里,幾乎每一個角色,都對應一個社會角色:

爺爺,象徵老一代的美國精神。

白手起家,從一台打字機敲出一個商業帝國。

護工,象徵移民。

吃苦耐勞,從「一切絕對正確」的國家「錯誤」地偷渡過來。

乃至那個整天玩手機的孩子。

他被家中人稱為「小納粹」。

他的世界觀來自手機,他的價值觀來自點贊比,他天天在網上嘴炮,滿腦是反叛攻擊,對身邊人嗤之以鼻,對現實生活兩眼空洞。

嗯,還有貌似傻萌實際勢利的網紅。

所以,這些人又分別代表着什麼?

「他在騙你。他在騙自己。他在騙自己騙你。」

這不就是對今天看似用網絡連接一切實則越加抱團分裂最生動的隱喻?

貓和老鼠,到底誰說了算。

如果你以為它只是在諷刺美國。

對不起,真想淺了。

礙於不影響你的觀影體驗,Sir真的真的不多說。

一切,由待你們發掘和思考。

很多鏡頭,導演用「看不見」的光鮮,去悄悄追問。

遮住眼睛的。

空出眼睛的。

很多鏡頭,導演用「看不見」的表情,去默默回答。

神情嚴肅的。

神情微笑的。

——如果想不錯過精彩,強烈建議二刷;如果還有需要,Sir會做一期《利刃出鞘》的完整隱喻解讀。

最後的最後,Sir再多說一句吧。

所有最好的懸疑,其實都適用於一套公式:

水落石出後,我們要答案。

更要用這答案觀照當下。

正如阿加莎留給世人最有意義的遺產。

不是那些繁複的技巧,不是那些精彩的轉折。

是一句話。

一句根本不「懸疑」的話:

當你對這個世界感到疲倦的時候,你不需要去迎合這個世界。

而是可以自己創造一個世界。

只要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情景。

這,也是所有的「最好的電影」的本義——

要不要用電影取悅觀眾。

對不起。

這不是一個問題。

好的電影當然精彩,好看,你會驚呼原來還有這種操作!

但精彩,好看之外。

它一定也是對認識這世界的誠實。

它一定也是對這世界的誠實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