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訴說著成長的故事, 被他拍成了電影, 堪稱經典, 至今無人超越

年少時看過的電影,就像甘甜的橘子,吃完後手有餘香,那是儲存在腦海深處美好的回憶。宮崎駿在多年前執導的一部經典的電影,勇奪日本最高票房,漂洋過海拿過奧斯卡金像獎,至今他的成績無人能超越。他用簡單而細膩的手法訴說著出一個10歲小女孩成長的故事,許多人看過以後竟念念不忘,它就是《千與千尋》。

時隔18年後,《千與千尋》登陸各大電影院,很多人都說這不以前上映過么?小時候都看過了,還去電影院看啥?其實在過去的18年里,這部電影一直沒能在內地上映,在網絡上所看到的影片大多都不是正規的渠道,只是宮崎駿沒有和我們較真。也就是說,看過的朋友都欠宮崎駿一張電影票。

|記憶中的千與千尋

記憶中千尋的微笑,白龍的帥氣,鍋爐爺爺的八爪腳,無臉男的白面具還有湯婆婆頗為嚇人的大眼睛,這一切都將在炎熱的盛夏相聚。隨着久石讓的音樂悠然響起,熟悉的面孔陸續地出現在巨大的屏幕上。屏幕內還是從前的模樣,18年後的她還是記憶里的爛漫,腳步輕盈地在草地里奔跑。屏幕外的我們早已褪去稚氣,有些已嫁作人妻,有些攜家帶口,有些還穿着高中校服前來觀看。我們都長大了,而你依舊從前。成長後的自己回頭觀看這部電影時,試圖尋找兒時的感覺,卻發現自己早已淚流滿面。小時候的天真活潑在時光空隙里被磨成堅韌的石頭,面對任何人都擺着冰冷的臉孔,連用嘴角輕微地抿成一條線也變得懶惰。只有他們,絲毫未變,這就是動畫的魔力,能讓人永遠停留最美妙的時光里。

美國有迪士尼,日本有宮崎駿。由於中西文化的不同,宮崎駿的作品和迪士尼在創作上相距甚遠。迪士尼以兒童為主題,偏向於輕快、鮮明、活潑帶有濃重的歌舞劇的童話故事成了他們的創作題材。而宮崎駿的作品不但面對兒童,更着重偏向于思考人性、環境等人文關懷方面。在他的作品裏,小孩子和大人觀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大人更深沉地領會到電影底下作者的所思所感。就像這部電影《千與千尋》,兒時的我觀看覺得這是一部千尋和爸爸媽媽不小心進入神秘世界,經歷一系列的事情,在白龍的幫助下重返現實世界。直到我長大後看這部電影,發現中間一點也不簡單,每個環節都顯示千尋的蛻變。

|在電影中看到現實的自己

在這次觀看電影時,我發現最喜歡的不再是主角千尋,也不是男主白龍,反而我更偏愛無臉男,在電影裏面幽靈存在的一個人,在他身上,我彷彿看到我自己。

獨孤寂寞,身邊沒有朋友,如同畢業以後的我,孤零零地在小面積的樓房裡蝸居,從前要好的朋友奔走在不同的城市裡,除了工作,回家只依靠着手機里的抖音和微博過日子。是千尋踏進了無臉男的生活,給他希望與光明,她成了無臉男的好朋友。無臉男想逗千尋開心,贈送許多的金子給千尋,然而千尋拒絕了。我記得當我第一次看這一幕時,我滿腦子裡想到的是千尋的誠實和助人為樂,不是她的東西不要,要知道小山高的金子能買多少雞腿啊!可現在的我,再重新看的時候,我覺得是無臉男不懂千尋,許多人都愛金子,他以為千尋也會和其他人一樣喜歡金子。可是他想錯了,他不了解千尋不是尋常女子般貪慕虛榮。

我突然想起有這樣類似的故事,貓被男生所救,貓很想報答男生,於是它每天覓食的時候,把它認為最好的食物叼到男生的家門口。可貓不知道它叼的食物人類是不吃的。無臉男對千尋是對千尋好,但是他沒有用對的方法。現實中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對一個人掏心掏肺,為了他做了許多事情,但是結果那個人說你根本不懂他,你所做的在他心裏不起一絲漣漪,反正我是試過了。除此之外,無臉男在整部電影里基本沒有台詞,在普通人眼裡,他就是毫不起眼的透明者,所有人都無視他的存在。在我們的身邊,不也存在這樣的人,默默無聞,無人問津地孤單活在世界上,如果不是遇上像千尋一樣的好心人,他們的遭遇又會怎麼樣呢,難道就不應該關懷身邊的獨居朋友嗎?

|通過電影諷刺現實

另外宮崎駿在這部電影里更多的利用了擬人的手法,暗喻諷刺當今社會一些人做的一些事情實在令人無法忍受。

比如湯婆婆的寶貝兒子——坊寶寶。這個巨頭大嬰兒的出場更讓人匪夷所思,圓滾滾的身段除了吃和發脾氣,衣來張手,飯來張口的形象,不像是當今啃老的年輕人,工作不做,整天在家依靠父母過日子。湯婆婆整天掛在嘴邊說寶寶是她最重要的東西,可當白龍對着湯婆婆說你最重要的東西被調包了,湯婆婆立馬想到的是居然是自己的小金庫。在金錢面前,自己的兒子反倒顯得不重要。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講,金錢是唯一讓他們感到安心的東西。千尋的爸爸媽媽就是因為貪小便宜,打算不給錢吃免費餐大吃大喝最終把自己活生生地吃成豬,面臨被宰的風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所謂不花錢的東西都是需要相應付出代價的。工作才是唯一的王道。

在本電影里有一個貫徹整個主線的線索,白龍在就千尋的時候就說道過,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名字不單單是稱呼,同時也是人的身份。

白龍時刻提醒千尋要記得自己的名字,如果沒有自己的名字就回不去現實社會。白龍就是因為不記得自己的名字,後面就連自己的背景身份也忘記了。通過名字可以知道一個人的身份背景,想想如果你的名字被人任意修改,被改小名,時間一長,大家都只會記得你的小名,你真正的名字就會大眾所遺忘。例如,理髮店的理髮師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代碼:1、2、3……你想要哪個人幫你剪髮,喊數字就可以了。電影里的千尋在澡堂工作,人人都叫千尋做小千。沒人知道她姓氏是什麼,她是從哪裡來,人人都漠不關心,只知道她是來工作的。把人不當人來看待,是社會的悲哀,沒有人願意做行走的機器。試想動物也有自己專屬的名字,而人反而要返璞歸真,用代碼代替自己,可笑極了!人類處於世界上的高級生物,卻在名字上不如動物,不僅如此,還有更過分的是自己給自己取莫名其妙的花名字,意圖把自己原來名字的痕迹抹得一乾二淨,似乎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

白龍在千尋的幫助下,記起自己的名字,原來自己的身份是河神。但是宮崎駿在這裡做了小小的處理,令人感到惋惜。原因是白龍記得自己的身份,他可以回去重新過他河神的生活,但是他的家,琥珀川河早就被人類填埋,已經沒有河流的存在。就算白龍回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琥珀川河消失了。宮崎駿本人倡導和平和發展,提倡世界友好,喜歡自然界山山水水,但是由於人類的過度發展,影響了周邊的生態,令昔日安靜的小森林消失,令流淌的小溪河變得乾涸。他個人對其表示嚴重不滿,通過這部電影來控訴人類的生活已經影響地球原本的生態,許多動植物因此而丟失曾經的家園,顛沛流離。就像電影中的白龍,有家歸不得,無處可歸。

結束語:

《千與千尋》的成功,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它的內容兒童看起來看似簡單,但實際含義廣泛。從成長、人性、甚至社會上的人設等等方面構思整個故事的背景。每個角色都有他個人存在的意義。故事發展的情節在人物的穿插里,環環相扣,如同流水般的順暢。要說不足之處,要真正理解這部電影的含義,可能真的要二刷或者三刷這部電影。你會發現第三次看的東西比第一次看的更為全面,具體到每個場景、每個人物的定位都有它不同的意義。觀看的角度不一樣,感知也就不一樣。建議觀看的時候從每個人物的角度換位思考,當中的疑惑也就可以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