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為啥摻合電影節? 曹曉昕與Simone對談《百年包豪斯》

11月15日,第七屆德國電影節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當代MoMA店)正式開幕,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大器建築設計中心主任曹曉昕應邀出席。

本次電影節由德國電影協會主辦,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和百老匯影城協辦,將為中國觀眾帶來八部精彩影片,其中紀錄片《未來的建造:百年包豪斯》作為包豪斯運動誕生100年的紀念性影片吸引了大量觀眾,尤其是來自建築和藝術屆的人士。

曹曉昕與Simone Baumann在影片首映後現場對談(從左至右:翻譯、Simone Baumann、曹曉昕、天怡)(©百老匯電影中心)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1廳

時間:2019.11.16

嘉賓:西蒙娜·鮑曼、曹曉昕

主持:天怡

11月16日,為了使《未來的建造:百年包豪斯》這部具有一定專業性的紀錄片能更好的為觀眾所理解,主辦方特邀了中國院副總建築師曹曉昕與德國電影協會總經理Simone Baumann 女士在首映後進行對談,共同解讀百年包豪斯,暢想建造的未來。

兩位嘉賓的對談從 包豪斯的歷史背景 展開,他們提到雖然作為一所學院包豪斯僅存在了14年,但由於其正處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間的特殊時期,因此它也成為了覺醒意識和探索創新精神的象徵,其思想一直影響着後人。

就主持人天怡提出的問題:「包豪斯風格崇尚純凈簡潔與功能主義,那麼20世紀中葉出現的現代主義建築國際式風格是否就源自包豪斯呢?包豪斯精神在當代的意義是什麼?」

曹曉昕 建築師進行了深入的解答 :包豪斯Bauhaus設計學院於1919年成立,這也標誌着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20世紀初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包豪斯為藝術和機械技術這兩個在古典主義時期還相去甚遠的門類搭建了橋樑,並開創了繪畫、金屬、木作、陶瓷、紡織、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門類的創造性工作,即從材質和工藝等根本問題的認知開始探索,而不同的藝術門類間又充分開放和交融,這帶來了系統化的整合與創新。因此包豪斯的宗旨是要扮演一個系統的組織者、特別針對工業化生產,及其帶來的社會組織形式變化,是通過一種系統化的設計觀去整合設計。

曹曉昕進一步解釋說,包豪斯精神從未將形式作為終極追求的目標,相反它注重在過程中的探索與創造。 二戰後的工業生產帶來了大量的玻璃和鋼材,隨之而來的所謂「國際式現代主義建築" 其形式的確受到了包豪斯的影響,但我們不能捨本逐末,因為形式和風格只是包豪斯倡導的系統化設計的副產品。

當前,我們的社會也處在網絡化和產業鏈的變化帶來的變革當中,因此探討包豪斯的精神與工作方法具有很強的啟發性與現實意義。

德國電影協會總經理 Simone Baumann女士(左)中國院·大器建築設計中心主任曹曉昕(右)(©百老匯電影中心)

Simone Baumann 女士具有深厚的紀錄片工作背景,她提到包豪斯更多地代表了一種創作的自由性,體現了一種系統和整體的技術和風格,創作過程更跨越了國家和領域的界限。同時,包豪斯設計出來的產品不僅美也非常實用,這才是包豪斯想要傳遞出來的關鍵信息。

她提到,今年有很多關於包豪斯的作品,而這部紀錄片在德國很多電影節上都獲得了獎項,也在不斷受到觀眾的讚譽。影片使用了包括動畫在內的很多元素去重現包豪斯的場景,紀錄片中所選取的人物和事例也非常有代表性的,很好的展示了包豪斯的精神以及當代人們如何理解包豪斯。

電影簡介

《建造的未來:百年包豪斯》電影海報(©百老匯電影中心)

沒有教室的學校,卻更符合於學生興趣與能力的培養;僅有幾平米的蝸居,卻五臟俱全、井然有序......熟悉建築的人,當然對「包豪斯」不陌生,但是對建築幾乎一竅不通的人來說,看這樣一部包豪斯的紀錄片,未嘗不是一種享受。

包豪斯一詞由德語「Bauhaus」音譯而來。1919年,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在德國魏瑪建造工藝美術學院時,把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轉化成了Bauhaus,用作學校的名字——包豪斯學院。

不幸的是,由於戰爭等各種原因,這座學校存在的時間不過短短14年,然而,包豪斯學院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甚至到了今日都不可小覷。因此,人們把現代主義風格又叫做包豪斯風格。在中國,北京的798藝術區便被稱作是最包豪斯風格的建築。

《未來的建造:百年包豪斯》劇照(©百老匯電影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

本屆電影節時間從11月15日至11月24日,將放映代表德國角逐明年第92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的開幕片《系統破壞者》,以及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並提名金熊獎的劇情片《我曾在家,但……》等八部影片。

從2013年起,德國電影節每年舉辦,至今年已是第七屆,電影節一直致力於將德國優秀當代電影帶向更多中國觀眾,讓我們一同在大銀幕上感受德國電影的迷人魅力吧。

影評特邀嘉賓簡介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大器建築設計工作室主持人曹曉昕

曹曉昕,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中國院)副總建築師、大器建築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築師;教授級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APEC註冊建築師、碩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等多家高校客座教授。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改造和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空間設計發展委員會副會長,首都規劃委員會評審專家庫專家,《城市建築》、《亞洲照明》等多個知名雜誌編委。

曾獲中國建築學會中國青年建築師獎、當代中國百名建築師稱號、全球青年華人建築師獎;多項建築作品榮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北京市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等。作品收錄《中國建築設計作品選》(建築學報主編)等著作,發表專業論文近百篇、應邀在國內外發表演講百餘場。中國設計紅星獎終評評委、中國工業4.0設計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品那兒創意設計有限公司(Pinar.cn)創始人與設計總監。建築文化推廣及展覽策劃人,策劃與參與各類建築與設計展覽30餘場次。

代表建築設計作品:中軟北京昌平總部大樓、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新辦公樓、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館、內蒙包頭市圖書館·少年宮、新疆昌吉體育館、北京未來科技城城市設計、上海亞蘭德新能源材料研發基地、內蒙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綜合行政辦公樓、中國駐瓦努阿圖大使館、江西撫州牡丹亭景區舞美與服務用房設計等項目等近百項。

「走進包豪斯:這所百年藝術學院,對現代設計有怎樣的影響?」影評文字摘錄(來源: 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 整理丨綠川、胯胯、大劉)

天怡:

歡迎大家來到第七屆德國電影節《未來的建造:百年包豪斯》的放映現場,今天我們非常榮幸請到兩位嘉賓參加我們的映後談,首先有請德國電影節的總經理西蒙娜·鮑曼女士,接下來是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曹曉昕先生,也歡迎我們的翻譯老師。

我覺得今天的放映特別有意義,因為這部影片在我們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放映,MOMA這所建築本身也是「包豪斯」建築的體現。我們都知道一百年前包豪斯作為一個集工藝、建築設計為一體的藝術學院誕生,一百年後我們看到這樣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去記錄它。雖然它作為學院只存在了14年,但它在一百年間對整個世界影響還是十分巨大的。首先我們還是想回到本源,它的誕生地——德國。

想問問兩位嘉賓,為什麼這樣非常有創新意識的「主義」或者說生活方式會誕生在德國?德國本國的人民對包豪斯是怎樣一個評價?

西蒙娜·鮑曼:

我先回答為什麼包豪斯會產生在德國。首先可能和時間有關係,一戰後二戰前的這段時間,一些年輕人有創新的想法或者說創新的「主義」。同時包豪斯的產生也與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多方面因素有關。

我覺得包豪斯產生的這種風格和影響不僅是對德國的文化有影響,在繪畫、舞蹈等其他藝術領域你都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力。

從德國人民的角度來說,他們對包豪斯是非常自豪的,以前的人們可能更崇尚古典主義,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發現很多德國年輕人仍然會吸收很多包豪斯裏面的元素。

西蒙娜·鮑曼

曹曉昕:

在我看來,包豪斯產生的更大意義在於包豪斯誕生的那片地區其實生產力遠大於英國。因為生產力開始發展,人類其實有點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麼多的鋼鐵和那麼多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這使很多人焦慮。

當然包豪斯的產生其實有很多「準備」,包括1898年的維也納分離派,還有之後彼得·貝倫斯的工藝美術學校,都是它產生前的一些「準備」。貝倫斯當時做了很多和包豪斯相似的事情,這些也促使包豪斯的誕生,所以它的誕生也是有一定的歷史偶然因素。

格羅皮烏斯當時要辦這個學校時很猶豫不定,後來在他妻子的勸說下他才答應做了校長。當時工業化的變革讓過去很多從事手工藝的人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價值。包豪斯在那個時間點「站出來」,一方面讓從事手工藝的工匠形成作坊,另一方面包括保羅·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這樣的藝術家結合起來,能夠拯救手工藝,也讓工業化生產找到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所以在我看來,包豪斯的宗旨是要扮演一個系統的組織者,特別針對工業化生產,或者說社會的組織形式。

曹曉昕

舉個例子,當時大家看到電影中德國當代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做的一個范斯沃斯的住宅,一個透明玻璃體。密斯特別尊重工業化生產,他希望那些磚不要被裁剪,所以他的房子是一個勻質化的空間,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新工業化的啟發,按照工業魔術生產出來的磚,鋪貼完他的別墅。我覺得這是之前手工業完全沒有的。

天怡:

謝謝兩位從德國文化、建築專業和歷史的角度對我們第一個問題的回答。

我接下來一個問題想問曹曉昕老師,我們知道包豪斯之前是一個集結工藝、美術、建築的學校,尤其是它對整個建築業的影響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非常深遠的。它在誕生之初可能追求純粹的工藝主義,包括功能主義,在演變和發展中它逐漸演變成國際主義,這也更有利於它在國際上推廣。但一些批評的聲音會認為包豪斯淪為一種形式主義,一個建築思潮總會有不同的聲音,所以我很好奇曹先生怎麼看待包豪斯主義對當代建築學的一些影響?

曹曉昕:

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深刻的問題,首先我覺得它戳中了我們當下建築教育的要害或者說缺陷。因為大家在片中看到的范斯沃斯住宅的例子,它其實是建築師對工業流水線式生產的尊重,是在系統化的設計中呈現出的結果。但在我們的建築教育里,卻把它當做一種風格去解釋。其實風格只是這種工作的副產品,但我們卻把這種副產品作為目的去教學,這是一個誤區。

包豪斯的教學是讓所有人先進入到各種作坊去認知材料、認知材料在生產線上所呈現出的能量,然後再來做系統整合,就像服裝設計師要先認識面料一樣。所以包豪斯是教學生在系統化的狀態中進行工作。剛才電影中有一個翻譯我覺得不太準確,整體設計應該是系統化的設計或者叫整體系統化的設計。希望未來能改一改這個翻譯(笑)。

在系統化工作的前提下是可以產生很多種不同結果的,但很遺憾,因為人都是功利的,甚至現在連我們的教學都變得非常功利。教育成為產業之後也會直奔主題,比如如何用最容易的方式把一座房子造出來。當然現在國際上也普遍是這樣一種功利化的狀態,並不是包豪斯本身的問題。

天怡:

謝謝曹先生,感覺在現場上了一堂建築課。我們剛剛也發現,光建築這樣一個主題包豪斯都有太多要說。但這部電影作為紀錄片其實不是特別長,只有九十分鐘左右。之前在影像創作上也有很多和《未來的建造:百年包豪斯》主題相似的作品,今年恰逢包豪斯一百周年紀念。西蒙娜女士不僅是德國電影節的總經理,她自己本身也有很多年的紀錄片創作背景。

想問問作為紀錄片創作者的西蒙娜女士,這部作品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新的視角呢?

西蒙娜·鮑曼:

我覺得紀錄片的拍攝在德國是非常受歡迎的,而且它本身的表現能力也是很強大的。個人來說,我非常喜歡這部作品的,它代表了當代德國社會中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和拍攝手法。

今年正值包豪斯一百周年紀念,現在有很多關於包豪斯的作品,包括紀錄片、故事片、電視劇。很多紀錄片確實對包豪斯有全面的展示,但這部紀錄片更多展示了包豪斯的精神,以及當代的人們如何理解包豪斯的風格。在電影中它也使用了包括動畫片在內的很多元素去重現包豪斯的場景。紀錄片中所選取的人物和事例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大家在紀錄片中看到用24歐元就建起來的簡易型的住宅。

另外紀錄片里還採訪了很多其他的人物,比如片中兩位年長的女士,她們之前是在美國黑山學校的整體風格下接受了教育。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到目前為止是關於包豪斯做的很成功的一部紀錄片,在德國很多電影節上都獲得了獎項,也在不斷受到觀眾的讚譽。

天怡:

謝謝西蒙娜女士的回答。可能我又要問一個比較宏大的問題,剛才西蒙娜女士也有說到,今年有很多關於包豪斯的作品,一百年是一個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節點。在這之中,工業化進程、人們的生活、人們對更好生活的理解也是在不斷變化。

我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一百年後,我們再去談論包豪斯有什麼新的意義?為什麼我們今天還是要不斷去討論包豪斯?

西蒙娜·鮑曼:

我覺得這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問題。首先我覺得包豪斯更多地代表了一種創作的自由性,在創作的過程中跨越了國家和領域的界限,體現了一種系統、整體的技術和風格。同時,包豪斯設計出來的產品不僅是美好的同時也是非常實用的。我覺得這才是包豪斯想要傳遞出來的關鍵信息。

曹曉昕:

問包豪斯在我們未來的一百年還能幹什麼,我覺得在座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笑)。我們還是要想想包豪斯的初心,格羅皮烏斯面對那樣一種社會分工急劇變化的狀態,想要通過一種系統化的設計觀去整合設計,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現在的社會也處在一種變革中,包括網絡化和產業鏈的變化,使得集聚點更加分散。我們當下的問題是設計越來越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像設計里有室內設計、軟裝等分工,這些現象實質上都是對設計的割裂。

所以這樣一個碎片化的設計實際上是「偽專業化」的設計,我自己做的一些工作也是想抗拒這樣一種趨勢。在我看來,我們就應該回到包豪斯最初始的一種精神。我們現在要推行的是一種全尺度鏈的設計,從桌上的一個擺件到大的區域性的規劃,都要整體性的進行控制和介入。幾個月前我還在北京做了一個小的展覽,就叫做控制和介入。

所以在包豪斯精神的感召下,我認為設計師的使命就是在系統觀的設計下,不斷去創造新的形式。

天怡:

謝謝曹先生的解答,我們接下來的時間交給觀眾朋友。

觀眾1:

曹老師我關注您很久了,我也知道您是國內「中國最丑十大建築」評選的評委。在紀錄片里我們能看到很多建築和設計在有個性之外也很舒服。但中國近幾年出現了一些所謂追求個性而「丑爆天際」的建築,想問問在您看來背後有什麼原因?

曹曉昕:

謝謝大家記住了我是評丑建築的評委,當然我也有做過很多專業建築的評委。可能再過十幾天,新的丑建築也要開始評選了(笑)。

嚴格意義上,入圍的建築在我看來就是極大的沒有底線的追逐利益的產品吧,我覺得這和我們國家全民對設計的認知也很有關係,我覺得在我們現在對設計的傳播上,經常的將其風格化、標籤化,但其實設計是一個工作之後的副產品。

觀眾2:

我看到在影片一開始的部分講到包豪斯早期在舞台藝術上的探索,然後運用到了建築上面,然後在影片結尾的部分是關於一些城市規劃的探討,我對舞台藝術和城規這兩方面都比較有興趣,我很喜歡這部影片,包豪斯精神在這兩方面都有所發展,我想請問兩位在影片展示之外,現在在德國,城市規劃的方面有沒有一些更多的探討,謝謝。

西蒙娜·鮑曼:

首先我想說「最丑建築」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德國其實也有很多很醜的建築,每個國家都差不多。像你剛剛問到的舞台藝術與城規的結合,現在在德國也確實有很多人在討論,說城市未來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風格,或者說我們在未來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它涉及到的方面不僅僅是建築本身,還包括城市規劃,公共交通等等。

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探討和不同的項目是正在開展的。但同時也要考慮經濟性,也就是說要考慮一個項目實際能不能獲得融資,在經濟上是不是可持續的,即使有些時候設計理念很好,但從經濟上來說人們是否能夠負擔,我覺得並沒有一個很完美的解決方法,但是目前在德國確實有很多相關探討和正在進行中的項目。

而且現在討論也不僅是這樣的一個建築或者說你要建什麼樣的房子了,更多的是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你希望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這些就不僅僅局限於建築的範疇里了。

觀眾3:

影片中提到了一個「去中心化」,但是現在在中國,從一線城市到五線城市都在高樓林立的在拔建,那麼我們國家如何來實現這個「去中心化」?

曹曉昕:

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因為包豪斯的某種精神代表着的正是「去中心化」,它所面對的就是一個快速建造的問題。但是,我覺得它又和你提到的城市去中心化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在我看來城市的去中心化只是一個相對,因為它是相對我們現在過度的中心化造成的若干問題來提出的去中心化,但我覺得如果沒有中心化又會給城市帶來新的問題,包括我們的集約化問題等等,這實際是一個很宏大的問題。

你提到的三、四線城市問題,這和不同城市的配置是極度有關的,我覺得可能三、四線城市未來的發展更有優勢是在於之前沒有發展起來,那麼現在所說的「下沉」,下沉到三、四線城市都是有可能的,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不能用過去的城市發展模板去做這個事情,因為過去的城市模板在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好不好」的問題,這是兩個不同的模板,其實也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對比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