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面前, 人們感到恐懼, 然而藝術展現了人們的人性光輝——《鋼琴家》

《鋼琴家》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二戰題材的影片一向都很吸人眼球,但是這部電影沒有像其他電影一般,大量描繪戰爭,反而給人更多的感受是生命的脆弱,在戰爭中人性的扭曲。

在和平年代,人不可能如此沒有人性,是戰爭的殘酷讓殺人者與旁觀者都變得麻木,那些殺人不眨眼的士兵,讓你感覺他只是在殺一個牲口而不是人。

觀看此部影片,如果可以深思的話,你會發現那些舉槍殺人的士兵只是在執行任務或者命令,你更會恨那個發動戰爭的人,是他把災難帶給了波蘭,最終也帶給了自己。尤其是影片最後,德國軍官也有人性的一面,在聽完鋼琴家彈奏那動人的琴聲後,他人性美好的一面也得以展現,那個時候藝術給人的感覺要比戰爭更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那個時代,是那個統治者。

電影以黑白之間的不同層次與明暗對比表現悲喜色調的情感,屏幕中充斥着動蕩與不安,導演通過主人公斯皮爾曼的雙眼向觀眾展現着這個城市的一切。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場戰爭,卻無不為各自的利益而戰,如果雙方都不能和平解決,戰爭就不可能會避免。

回到電影本身,在電影后半段,有人陸陸續續告訴鋼琴家這一切都快要結束了,再堅持一下,但是對他說這些話的每一個人都沒有堅持下去。獨自一人在炮火中生存,到處都是危險,但是活下去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可能活着本身就具有足夠有誘惑力,不再需要別的意義來解釋。

《鋼琴家》的鏡頭拉遠拉近,前期個人和集體交錯縱橫,簡簡單單的畫面刻畫出每個人的不同,可是戰爭卻把每個人最人性化的東西磨滅掉,讓他們每個人都一樣,沒有選擇,沒有不同,沒有生活。就像把鋼琴家的領帶扔掉一樣,顯示你個性的東西沒有了,你就可以是任何人。

本片的最讓人心裏緊張的以部分應該是鋼琴家與那名德國軍官相遇,如果按照正常的劇本發展下去,鋼琴家應該被德國軍官殺死或者抓走,來使德國軍官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是他們通過音樂藝術的交流,內心之間的種族與國界之分便不復存在了。相比之下,能夠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