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綠》高度適配大銀幕背後:再論電影宣發的功力與定力

娛樂頭條 5915℃

文 | 讀娛,作者 | 零壹

2024電影國慶檔拉開大幕後,十部新片里《只此青綠》成為最特別的存在:全程無對白的形式、極為突出的視覺美學、獨到的東方文化氣韻,讓不少觀眾直呼「文化自信在這一刻具象化了」。

《只此青綠》高度適配大銀幕背後:再論電影宣發的功力與定力 - 陸劇吧

尤其是在國慶這一時間節點,這部改編自現象級文化ip、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品,無論是從內容、題材抑或蘊含上,顯然與當下的檔期高度適配。目前該片淘票票評分9.6分,豆瓣開分8.0分,口碑全面領跑國慶檔。同時在口碑的持續發酵與擴散下,影片逆勢增長,單日票房連續兩天實現逆跌,排片佔比持續上漲,成為4號當天唯一逆跌國慶檔新片。

2024年以來,電影市場面臨著不少新的變化,頭部效應似乎不及過往,重大檔期票房表現不盡人意,觀眾喜好也撲朔迷離。但與此同時,又有不乏《周處除三害》《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里斯本丸沉沒》《姥姥的外孫》等類型化影片在非核心檔期獲得了超預期的口碑及票房表現。迷霧風起之下,行業各環節正面臨著內容與宣發的雙重挑戰升級。如何不急不躁,以精準的眼力鎖定品質之作,並通過精細化的宣發為影片博得更大的市場優勢,既體現着平台的功力,也考驗着其是否具有堅定長期主義的戰略定力。

很中國,也很適配國慶檔

一抹青綠,繪就了今年國慶銀幕的「美學巔峰」。

當燈光亮起的那一刻,讀娛君意識到自己剛剛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只此青綠》的觀感是如此特別,全程無對白,幾乎完全依賴於視聽表現和文化底蘊,通過強大的美學實現了完整敘事與高度充沛的情感表達。

而更難得的是,《只此青綠》幾乎沒有年齡、地域等觀賞的門檻。影片所希望傳達的一切都從視聽感官出發、直抵心靈,觀眾即便事先對舞劇藝術、對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圖》並無有深入了解也能順利「入畫」,亦能感受到電影難以言表、但絕對出眾的美學。

《只此青綠》高度適配大銀幕背後:再論電影宣發的功力與定力 - 陸劇吧

2022年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選段登上央視春晚舞台時,就以雅緻清麗的中式美學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青綠潮」。舞劇極高的起點也為電影的改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市場的口碑反饋便可看出,這部由中影和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領銜出品、由舞台版原班編導演團隊參與共同打造的影片,兼具對原劇的承續與創新。清新脫俗的視覺色彩,源於中國山水畫靈感的空間布局,肆意揮灑的聽雨獨舞、趣味橫生的畫院習筆、高度寫意的青綠群舞,入畫時的震撼無一不令觀眾稱讚,激蕩起每一顆對傳統文化懷揣着熾熱深情的中國心,拿捏着每一個中式血脈覺醒的年輕人。

而在讀娛看來,《只此青綠》之所以能夠獲得觀眾如此高度的認同,其根本在於ip在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瑰寶與民族自信的同時,也找到了當代審美與傳統文化「根上的共通點」。在外在形式美與內在文化美的雙重合力下,觀眾對作品所傳遞的文脈氣韻不言自明、心領神會。而這份展現了傳統文化蓬勃活力,並足以跨越時空、映照當下甚至播撒到世界的東方美學,正是作品能夠打動觀眾的深層原因。

《只此青綠》高度適配大銀幕背後:再論電影宣發的功力與定力 - 陸劇吧

正如電影同名片尾曲作詞人唐恬所說,影片之所以如此令人深受感動,其背後正是因為我們每一人都是「從這幅畫里來的」——「我們中國人是從這樣的山水裡來的,是從這樣極致的審美里來的,這樣的美跟我有關,跟你也有關。」

由此足見,「很中國」的《只此青綠》顯然從更高的價值維度上,以對中華文化的獻禮之姿高度適配着這個國慶檔。

「更長的長板」,成就院線電影的「不可替代」

別具一格的舞劇電影《只此青綠》躍上大銀幕背後,也再次讓我們看到了院線電影的「不可替代性」。

讀娛君認為,多元娛樂形態的競爭加劇、社媒話題的極大豐富、當下興趣分發的傳播模式,近年來這些影響因素都讓電影市場有進一步分眾化的趨勢。尤其是當市場缺乏明顯的頭部爆款的情況下,多元題材影片並不一定要「大而全」,反而需要「更長的長板」,有高清晰的賣點,提供獨屬於院線電影的體驗,以及能觸達明確目標受眾的效率。

在這種背景下,題材新穎且具有品質感的垂類影片將具備更高的潛力。這也有利於電影市場的長期良性發展——因為當下電影院要重新吸引觀眾,最為渴求的是電影作為文娛消費內容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區別於短視頻和流媒體的「獲得感」。

而從這一角度出發,過去如《白蛇傳·情》等戲曲電影的內容創新,以及如今《只此青綠》對舞劇全民ip的電影化再創作,都是極具開拓意義的嘗試。具有「極長的長板」的《只此青綠》的出現,正是院線電影在多娛樂形態競爭中力圖找回「有效娛樂需求」、提煉影院消費場景「不可替代性優勢」的實現路徑之一。

之所以這麼說,一是從內容創作端,影片在保留原劇精髓的同時,在實景拍攝、特效輔助、蒙太奇鏡頭切換等大量電影手法的轉化下,每一幕幾乎都有着屬於電影院的新體驗。尤其是「聽雨」一幕希孟的水中獨舞和「青綠」一幕中青綠顏料的那種奇妙的流動感,這些在電影語言和技法加持下變得更為生動的情節,給觀眾帶來了區別於舞劇觀演的獨特體驗。

《只此青綠》高度適配大銀幕背後:再論電影宣發的功力與定力 - 陸劇吧

二是從市場端,作為一部極具美育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國慶檔佳作,電影《只此青綠》吸引的絕不只是ip的粉絲受眾,而是更廣泛的觀影群體,尤其是國慶檔的觀影主力群體——合家歡及親子群體。

合家歡群體未必只看喜劇,親子觀眾也並不只看低齡向動畫,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顯著需求,從去年《長安三萬里》的爆火就可見一斑。從這個角度上,具有極高美育價值、傳統文化教育價值的《只此青綠》,正是國慶檔合家歡及親子觀影的極佳選擇。

更重要的是,針對這一ip來說,電影有着比劇院更低的消費和體驗門檻。雖然舞劇《只此青綠》迄今為止已走遍全國70餘座城市,演出近600場,規模可謂巨大,但對於全國各地的大部分觀眾而言,想要欣賞到春晚選段之外的《只此青綠》並絕非易事,畢竟其線下演出一票難求。

而電影市場可以提供全國超1.4萬家影院和8.6萬塊銀幕,觀影效果又要遠優於移動端和電視,觀影體驗也是獨一無二。對於喜愛《只此青綠》卻從未有機會走進劇院的觀眾而言,能在影院里觀看《只此青綠》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會。

在這個國慶檔,相信《只此青綠》會成為不少觀眾首次接觸舞劇藝術的契機,也這些觀眾也將作為線下舞劇可觀的潛在觀演群體,成為引發又一輪國民「青綠潮」的市場動力。

迷霧風起之下,內容和宣發迎來雙重考驗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絕美「青綠」帶來審美躍級的同時,在影片宣發方面的動作也可圈可點。基於影片改編於舞劇演出的背景,作為出品方及聯合發行方的阿里影業,即充分發揮自身覆蓋「電影+演出」雙重場景的業務優勢,通過影演深度聯動共振加磅影片宣發。

在影片扎堆上映、競相「廝殺」的國慶檔,頭部平台毅然投注於這樣一部「非常規」的「另類」之作,背後亦頗有深意。

2024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迷霧風起,檔期效應、大製作和明星陣容似乎都難以成為票房的保障。但與此同時《周處除三害》等非常規意義上的影片則在非熱檔期獲得超預期表現。

面對變革如此迅速的市場環境,應如何兼顧對內容的精準預判和宣發路徑的持續創新,正在成為行業各方需要思考的全新課題。

毋庸置疑的一點,清晰、正向且堅定的價值標準是穩定輸出好內容的關鍵。

回顧今年以來的電影市場,《周處除三害》《姥姥的外孫》《里斯本丸沉沒》《年少日記》《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等一系列高口碑登陸銀幕,而這些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影片背後均有阿里影業的身影。

《只此青綠》高度適配大銀幕背後:再論電影宣發的功力與定力 - 陸劇吧

這些作品或是致敬理想主義的情懷之作,或傳遞感人至深的普世情感,或給觀眾帶來豐富的情緒滿足和極致的感官體驗。結合阿里影業一直以來所秉持的「小人物、真英雄、大情懷、正能量」內容價值觀,不難看出其堅定的選片策略及精準的內容眼光。而在這種內容定力之下,「好片盡在淘票票」的品牌心智也在行業及用戶雙端持續夯實。

另一方面,在電影觀眾需求不斷細化的情況下,內容「全民通吃」的難度加大,公式化的宣發套路開始失效,電影的宣傳與發行正在邁入差異化、精細化時代。

近期《里斯本丸沉沒》《姥姥的外孫》,此前《周處除三害》《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等影片在精準宣發加持下所取得的市場反饋都是有力佐證。

更為難得的是,回溯其背後的發行策略,便可發現這些影片並未選擇一股腦扎身頭部檔期,「擠破頭」地競爭存量市場資源,而是更採取了更個性化、精細化的宣發策略——將高質量影片放置於最適合本體內容呈現的檔期,合理規划動作落地,從而實現在最大程度挖掘影片票房潛力的同時,為電影市場的不同時期提供更多元化的內容選擇。

如年初的《周處除三害》在春節後的冷檔期上映,卻以黑馬之姿收穫6.65億元票房,超出映前預測數倍,也成為了整個3月市場的支柱;「難懂」的宮崎駿「人生之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瞄準清明檔,在「揭秘式宣發」和ip影展同期落地的內容聯動下,以7.91億票房為引進片市場再次注入強勁信心;以跨越國界的親情和文化共鳴融入了大量社會議題的泰國電影《姥姥的外孫》,在臨近暑期檔末尾的周末檔上映,收穫1.26億元票房,豆瓣評分達到8.9分,小而美類型佳作的市場潛力得到充分釋放。如今國慶檔也是如此,阿里影業選擇專註於《只此青綠》這樣一部聚焦於傳統文化的小而美的影片,這種拒絕急功近利的「克制」實為難得。

《只此青綠》高度適配大銀幕背後:再論電影宣發的功力與定力 - 陸劇吧

這樣精細化的宣發策略不僅可以給到類型化風格化的優質影片更多的市場空間和傳播機會,體現對創作者、片方、影院等行業各方的充分尊重,同時放眼於電影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這也將有助於日常周末檔的提振建設、影片間的良性競爭和行業信心的持續強化。這既是對平台宣傳發行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其戰略定力的考驗。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