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少年的你》背後公司嘉映的「暴利」經營之道

電影快訊 1920℃

美編:加一

《流浪地球》成為春節檔黑馬後,北京文化被媒體瘋狂起底;《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後,媒體又將光線傳媒及彩條屋的前世今生挖了個遍;《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熱映期間,博納也成為了聚光燈的焦點。

有意思的是,不知是因演員太耀眼,分走了絕大部分的關注度,又或因出品公司不是電影行業新人,而是走「少而精」路線的小公司,在《少年的你》高口碑之後,大眾對於其背後的出品公司似乎並沒有太多關注。

確實,磨鐵娛樂、中匯影視不夠吸睛,監製方許月珍、陳可辛為代表的「拍拍文化」、「我們製作」歷史又太短。不過,娛影(ID:yuyingzhiku)注意到《少年的你》背後也是有大佬參與的——第一出品方名單最後一列的「喀什嘉映文化」

而且,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公司。

獨家|《少年的你》背後公司嘉映的「暴利」經營之道 - 陸劇吧

嘉映揭開電影行業暴利交易—— 「轉讓份額」

2019年,多部電影曾被冒名出售電影份額。

光線傳媒及彩條屋出品的《姜子牙》,恆業影業出品的《小小的願望》以及《唐人街探案3》均發佈過官方聲明,表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轉移電影投資份額,並稱會追究法律責任。

為何會有公司、團體及個人冒着違法的風險轉移別人家公司的電影份額呢?

——暴利,高風險下對應的就是高收益。

早在2017年,《少年的你》出品方嘉映就因出售份額的暴利而引起過外界關注。當時,謀求通過港股上市的嘉映影業,曝光了招股說明書。很多媒體發現,嘉映擔任出品方,投資7000萬,票房僅有5151萬的《黃金時代》,在嘉映的賬簿上,竟然沒有虧損。

原來,嘉映影業將其100%佔有的《黃金時代》份額中的75%都溢價出售了,其實際投資份額僅佔25%,也就是約1750萬人民幣左右。

在娛影(ID:yuyingzhiku)看來,嘉映招股書的曝光,是電影行業溢價轉讓份額,第一次以如此真實的面目展現在大眾面前。

過往一些影視出售份額,聯合多家影視公司共任出品方,一來可能與影視製作對於現金的高要求有關,沒有足夠的現金支持,使得大家不得不聯合投資;二來也是期待「眾人拾柴火焰高」,各盡其力。但如今,很多資金寬裕的影視項目也在出售份額。這點從《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等電影對於冒名轉讓份額的聲明中可以窺探到一二。

2019年8月,電影《唐人街探案3》出品方萬達影視傳媒、壹同傳奇、騁亞影視發佈聯合聲明,聲明中提到「截止本聲明發出之日,影片出品方未授權、亦未允許任何前述出品方以外的主體對外轉讓《唐人街探案3》的任何投資權、收益權或其他任何權益」。而這句話幾乎是默認了「轉讓份額」行為的存在,並且特意提到是「截止本聲明發佈之日時,未對外授權」,而「之後」的事情,誰又說得准呢?

如今,很多電影都在通過溢價轉讓份額提前鎖定收益。

一般來說,在影視項目的不同階段,溢價比例也不同。越早入手項目份額,溢價比例越低,但這個階段,項目風險也是最大的。至於具體溢價比例,則要視項目的具體形態而定,這種形態包括主創團隊、劇本、政策風險等各個方面的因素。

可以明確的是,購買影視投資份額很類似一種金融風險投資,風險越低,溢價比例越高,風險越高,溢價比例越低。

至於已經從轉讓份額獲益的嘉映,則更是這個方面的老手。曾有業內人士稱:收到過楊冪、張震主演,嘉映擔任出品方之一的《綉春刀2》的份額轉讓邀約。

電影轉讓份額背後的玄機

《決勝時刻》上映前,於冬曾預估票房8億起步,最終這部電影票房為1.1億。

高估電影票房,於冬不是第一個。有的影視公司CEO,甚至在電影拍攝階段,還未了解同檔期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就會其出品的電影做特別大膽的票房預估。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片方自戀、自信、自以為是,對於影片前景沒有鑒賞和預估能力。但這也可能是片方特意為其他投資人吹的泡泡,是其吸引魚兒上鉤,以實現電影份額最大限度溢價的一種方式。

曾經有行業新人向娛影(ID:yuyingzhiku)提到,公司高層在電影前期階段,斥巨資做發佈會。在小白看來,如今影視項目上映、播出時間不定,過早投入大量宣傳費用,很浪費。其實,他不懂,有時,這也是影視公司高層為提升項目溢價能力的一種方式。

可以說,對於電影前期的宣傳營銷,不僅利於份額溢價出售,還會帶動品牌植入商,以及電影網絡及相關版權價格的上漲。而那些電影上映前,才啟動宣傳的片方,在減少了前期成本的同時,也失去了一些盈利的機會。

份額轉讓為何如此暴利?

份額出售,主控方雖然能獲得溢價收入,最終也還是要進入分紅階段。但購買份額所承擔的風險卻往往和最終的收益並不對等,一來是不斷地溢價使得成本虛高;二來是因為,在收益範圍上,受讓方承擔了更多風險。而這恰恰就是份額轉讓「暴利」的兩個重要原因。

在過去,我們通常能聽到電影出品方公布項目投資總額,或者通過媒體渠道獲知這些消息。諸如《英雄》投資為3000萬美金,《滿城盡帶黃金甲》投資3.6億。

而如今三緘其口的不僅僅是藝人片酬,還包括電影實際投資成本。

隨着溢價出售電影份額的情況越來越多,一個電影的實際投資數額,成為了內部人士、相關人士都不能提的行業秘密。漸漸地,媒體記者也不再提問導演、製片人了,因為答案肯定是「簽了保密協議,不能說」。

這其中又與層層溢價有關。

每層溢價,成本都會「上漲」。有網友面對這種情況,曾在法律諮詢網站尋求幫助時提到,實際成本8000萬,個人購買時電影成本已經達2.6億,溢價太高,虧的血本無歸。

此外,出品方溢價後,受讓方的收益範圍僅僅限於票房。而實際上,在電影的總收益中,票房只是一部分。

影片的第一出品方針對電影的收益部分包括:票房(大陸、港澳台、海外)、版權(全球範圍內)、植入廣告、IP授權等,特別是近兩年來,付費電影點播開始被一些視頻用戶所接受,又一次擴大了片方的收益範圍。但其他出品方的分紅範圍卻很可能只有票房,偏偏票房是收益中最不穩定的那部分。

光線總裁王長田曾經公開說過,不要輕易通過票房判斷一部電影之於出品公司的得失。諸如在嘉映之所以在《黃金時代》5000萬票房成績下,能夠做到不虧損。一是源於出售了大部分份額;二是因為其獨享了《黃金時代》的版權收入和廣告收入。

根據官方信息顯示,2015財年,嘉映影業從《黃金時代》獲得的版權收入為885萬港元,廣告收入為412.2萬港元;2016財年,版權收入369.2萬港元。也就是說,嘉映在兩年內從《黃金時代》中獲得的版權收入、廣告收入已經合計1666.4萬港元(約合人民幣1400萬),在加之其25%投資比例分得的近430多萬票房收入,已經超越了其1750萬的投資成本。

結語

過往,一個電影如果有多個出品方,可能是因主控方確實存在資金周轉問題,需要借力,也可能是抱着「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商業合作精神,但現在,份額轉讓幾乎就是一種隱性的「不公平」交易。

因為利益,出品方優先享受,而風險,則是受讓方優先承擔。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