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創作中,諜戰一直是被反覆書寫且在不斷創新的題材。前不久播出的電視劇《追風者》便以獨特的敘事方式,為諜戰劇敘事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該劇通過引人入勝的人物故事、精緻細膩的影像語言和力求創新的藝術表達,生動講述中國共產黨人追尋信仰的歷程,深刻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歷史邏輯。
《追風者》將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30年代初。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政府領導根據地開展打破敵人經濟封鎖的鬥爭,財政、金融等經濟工作有了一定發展。劇中,年輕的魏若來在上海接觸到了紅色信仰,並最終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與共產黨人沈近真、徐諾並肩作戰。這些人物的命運走向,是對那段革命歷史故事的高度凝練和藝術轉化。
頗有新意的是,《追風者》選擇金融這個諜戰敘事較少涉足的領域,為諜戰劇深耕信仰主題拓展新路徑。劇集通過一系列金融事件推動劇情發展,引導觀眾走進歷史深處。創作者集中筆墨講述魏若來的師父沈圖南在金融改革過程中遭遇的重重阻力:他為從外資銀行手中收回關稅保管權,遭遇暗殺;其查辦假幣的工作,也在為國民黨反動派高層掩蓋醜聞的過程中不了了之。這一個個現實充分揭露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腐敗和社會黑暗,也為魏若來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進行鋪墊。
聚焦追尋信仰這條主線,《追風者》用諜戰劇的敘事語言,巧妙地將對信仰的闡釋編織進富有懸念的故事裏,引發觀眾對人物命運的共情。主角魏若來的人生之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現實意義。起初他懷抱正義感,希望通過金融報國。在與沈圖南的妹妹沈近真等共產黨人的交往中,他逐漸接觸並理解了馬克思主義。最終,他在目睹國民黨反動派的背叛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犧牲後,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淬鍊成鋼,成長為我黨經濟戰線上獨當一面的金融工作者。魏若來的成長過程既體現了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思想情感特質,又符合戲劇矛盾的走向和歷史的邏輯,使當下的年輕人更容易產生代入感和心靈共鳴。觀眾可以從他身上看到,信仰之真是在面對危難時檢驗出來的,信仰之堅是在槍林彈雨中考驗出來的,信仰之美是在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緊密相連中彰顯出來的。
《追風者》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塑造了一批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如徐諾、魏若來、沈近真等,他們形象鮮活,可親可敬可愛。反面人物如林樵松等也盡量避免單一化、概念化和簡單化塑造,使劇情更加豐富多元。
劇中,兩個截然不同的“上海”景象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所謂的上流社會燈紅酒綠、醉生夢死;另一方面,市井裡弄的生活苦難深重,大量工人、小商販朝不保夕,在戰火的蹂躪與反動政府的壓榨之下命如草芥。通過表現勞苦大眾這個群體的真實生活狀態,該劇反映了時代的真相,為人物的成長與轉變提供了心理依據,也使得諜戰敘事展現出一定的歷史厚度和深沉的思想底色。
劇中的一句台詞說道:“中國有句古話,乘長風,破萬里浪。你們所看到的貧瘠土地,只要給予時間和耐心,一定會長成足以支撐世界的經濟良田。”如今,這句台詞已變為現實。從《追風者》中觀眾也能看到,讓夢想成真的不僅僅是時間和耐心,更需要一代代奮鬥者不懈努力,追尋心中那不滅的信仰之光。(作者:任姍姍,系人民日報文藝部理論評論編輯室副主編)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2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