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監製許月珍: 《少年的你》不只是《七月與安生》PLUS

電影快訊 1785℃

《少年的你》上映18天,票房直逼14億,豆瓣開分8.7,截止目前保持在8.4,坐穩同檔期口碑最佳,被贊是「近年來最好的青春片」。

包括李銀河、梁振華等來自知識界的權威人士對電影的社會價值給予高度評價;周冬雨貢獻了影后級的表演,易烊千璽作為演員帶給華語電影新的驚喜;這是導演曾國祥《七月與安生》之後的又一代表作。

而對於監製許月珍來說,觀眾能夠讀懂這部電影中的表達,引發起對未成年人保護的討論,是最讓她有成就感的。許月珍希望通過《少年的你》,傳遞給每一位走進電影院的觀眾的一個信息: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孩子需要別人的幫助、引導與肯定,但我們做大人的真的在幫他們嗎?我們是否願意為少年人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呢?

專訪監製許月珍: 《少年的你》不只是《七月與安生》PLUS - 陸劇吧

▲許月珍 電影《少年的你》監製

No.1

《少年的你》,讓我有衝動

「我們要給未來的孩子留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是《少年的你》的故事藍本留給許月珍的思考,也是讓她產生創作衝動的動因。

許月珍表示自己雖然沒有經歷過故事中的苦難,但發生在少年身上的「痛」刺痛了她,並引發關於為什麼要保護少年的自問:「少年是我們的希望,你不保護他們,怎麼保護世界?」導演曾國祥也在電影中表達了這種反思:「我們非常心疼裡邊的少年,也一直希望電影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反思:儘管生活里會遇到一些困境,只要我們能有希望,總會有人站出來幫助你,帶你走出困境。」

專訪監製許月珍: 《少年的你》不只是《七月與安生》PLUS - 陸劇吧

陳念和小北,兩個因為生活的環境,現實的條件,不可控的原生家庭等問題身陷囹圄的少年,在相遇後,面對着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他們相互扶持,懷揣着「走出去」這一點點希望向前奔跑。

這種「希望」是電影想要呈現的一種的溫暖。雖然故事中有痛的地方,有限制的地方,但「讓觀眾走齣電影院時,能夠被影片中很溫暖的情緒感染到」是許月珍以及整個團隊共同的一個理念。

提及團隊,這一次是許月珍繼2016年《七月與安生》之後與導演曾國祥,編劇林詠琛、李媛、許伊萌的第二次合作。她稱這次合作是對《七月與安生》的一次延續與升級,無論是電影本身,還是大家合作上的默契。

專訪監製許月珍: 《少年的你》不只是《七月與安生》PLUS - 陸劇吧

「在拍攝《七月與安生》時,我們整天都處在一個很浪漫的狀態,它讓我覺得回到了自己青少年時代,是一種愉快的感受。到了《少年的你》,我感覺跟整個世界在一起,導演、編劇、演員以及工作人員,我們在經歷了《七月與安生》之後,有一個為了更遠、更升級的創作去奮鬥的共同理念,」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之下,他們充滿興奮與激情。

在許月珍看來,兩部電影有一種「一脈相承」的感覺,都是講了關於付出與犧牲的故事,而《少年的你》在此基礎上,還關照到對「青春在社會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的討論。也正因如此,她和整個團隊在創作過程中,都致力於還原青春最真實的模樣,去挖掘青春中更深刻的情感。

No.2

周冬雨靠本能,千璽靠內心

毋庸諱言,《少年的你》前期的高關注度,很大一部分源於挑大樑的兩位演員:影后周冬雨和首次在大銀幕上擔當主演的易烊千璽。而毫無疑問,兩人不僅出色完成了表演,更實現了個人的突破。

從《七月與安生》,到《喜歡你》,再到《少年的你》,許月珍稱堅持選擇周冬雨做女主角是因為她有一個讓人不得不愛的理由:靠本能演戲。周冬雨會把自己完全打開,一方面是讓她完全進入角色,另一方面是讓觀眾走近她的內心。許月珍回憶自己合作過的演員,成功的演員都是這樣,不怕把自己脆弱的、痛的地方表現出來。

但是靠本能演戲也會帶來麻煩,就是讓表演「太周冬雨」,這對於《七月與安生》中安生的塑造是加分的,因為安生與她本人有70%的重合,但陳念是與她截然相反的角色,所以曾國祥在片場最常對她說的話就是:我不要周冬雨!

周冬雨被逼出了「最不周冬雨」的狀態,讓觀眾看到了她把握角色的能力,相信了她就是那個18歲的少年。「在電影里看不到周冬雨,只看得到陳念。」許月珍認為這是周冬雨的大突破。

至於易烊千璽,相信在《少年的你》之後,除了偶像,人們會樂於稱呼他為「演員」。許月珍給予他高度的讚譽:「他是我碰到過的最美麗的少年。」

《少年的你》是易烊千璽在入學中戲前拍攝的作品,當時的他還未曾接受過系統、專業的演技訓練。但許月珍卻在他身上看到了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最基本的特質,即同理心。「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當你有同理心,願意去想別人所想,感受別人的感受的時候,才能了解每一個角色的喜怒哀樂,痛、喜與悲哀。」許月珍解釋道。

她還說過,易烊千璽身上有一種兼具沉穩和熱血的氣質,這種氣質體現在他雖然話很少,但心裏一直都在思考,因此演到後面,觀眾能夠看到小北在他身上活起來。許月珍見證了易烊千璽的變化與成長,她可以很有自信說:「他將來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好演員。」

No.3

比起成果,我更重視過程

入行近30年,許月珍是陳可辛身邊最好的夥伴,從香港到內地,從《甜蜜蜜》到《親愛的》,兩人合作無間,而她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作為監製的方法論。

許月珍在選擇電影項目時候有一套自己的原則。感性上,她要看作品裏是否有她想要對這個世界傳達的東西,這是能否讓她產生創作衝動的重要因素。理性上,她不要求其必須是一個商業片,但起碼要有商業片的結構,能跟觀眾溝通,傳遞的是大部分人在乎的、有情感訴求的內容。

選定了項目,許月珍在組建團隊時首先考慮的是班底的匹配度,這種匹配度體現在導演要與作品有同感,有話要說,整個班底要有共同的目標。再者,身為監製,要對作品有明確的定位,至少對於成片的狀態、在市場上的空間有一定的概念,這樣一來,後期的宣傳和發行才能水到渠成。

另外,除了與陳可辛彼此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許月珍也在適時地為華語電影發掘新導演。發掘新導演時,許月珍首先考慮的是他們懂不懂情感,有沒有同理心。「拍電影時,畫面的部分攝影師可以提供幫助,美術方面美術指導可以提供幫助,但解讀故事的人只有導演,他要懂得解讀這個故事,才能去把它拍好。」因此,許月珍更注重這個導演是否能夠理解別人。在她看來這是理解角色,理解如何與觀眾溝通的大前提。

她也傾向於同有活力、願意表達自己的導演合作,她認為拍電影是一個溝通的過程,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坦誠地表達自己,一起討論自己的感受,是導演與監製,乃至整個團隊最好的合作狀態。

許月珍告訴麻辣魚,相較於成果,她更看重和講究過程。「從選擇題材、組建團隊,到電影的拍攝,我的成就感來源於每天的創作,來源於每天克服的大大小小的困難。」電影創作是許月珍每天都在做的事,她也從來沒有停下突破自己的腳步,她曾經說監製越是做得久就越不敢做導演,但在被麻辣魚問到相同問題時,她鬆了口:「希望吧,我努力一下。」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