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走紅「滿月」 | 視評

娛樂頭條 6394℃

春節都過去一個月了,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以下簡稱《後媽》)熱度不減,在抖音的話題播放量已經突破10億。儘管江湖上流傳着各種關於《後媽》的暴富神話,客觀來講,這部劇的收益距離「短劇天花板」《無雙》還有些距離,憑藉著幕後老闆咪蒙製造話題的水平,破圈程度令人咋舌。

看上幾集就知道,《後媽》之所以能在春節檔話題都一騎絕塵,是有原因的。所謂「女大學生穿越嫁給農村二婚養豬男」不過是吸引觀眾點進來的噱頭,也像是食品包裝上的圖案,打開才發現另有乾坤。

女主角睡了一覺醒來發現,出現在了自己的葬禮上,年代是1987年。她「魂穿」的這位女孩名叫司念,原是養尊處優的城裡姑娘,20多歲才發現自己被抱錯了,親生父母在農村,她不得不代替「真司念」嫁給農村帶倆娃的二婚老男人。

知道身世的她,來到了丈夫家,卻發現未婚夫並非又丑又老、肥頭大耳,放在現在堪比霸道總裁,不僅長得帥,還出手大方,體貼入微,於是她安心當起了後媽。但是除了兩位主角,劇中配角幾乎全員惡人——翻臉不認人的養父母、拿錢不幹活還虐待孩子的大娘,還有大娘的侄女、養豬場司機、男主角的妹妹妹夫、前男友……想過好日子,攔路虎太多。好在女主角雙商在線,用她超級無敵的懟人功夫和一雙巧手,一路升級打怪。後來靠着自己做滷味的好手藝,和老公一起發財致富,有情人終成眷屬。

寫在《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走紅「滿月」 | 視評 - 陸劇吧

《後媽》總共82集,每集一分半,全部看下來也就兩個多小時,這個體量甚至讓很多人主動放棄了倍速追劇的習慣。其實光看劇情梗概就知道土味十足,但是「土且上頭」還是讓很多人成功上了套,不少觀眾都是在社交平台刷到投流廣告,懷着「就看一眼」的想法入了坑,結果是「雖然我知道是套路,但還是被吸進去了」。

導演是懂觀眾的。首先在選演員上,《後媽》已經超越了時下大部分短劇。這部劇又名《霍建華和金高銀的鄉村愛情故事》,因為男、女主角的長相被網友稱作「人山人海」,飾演男主角的演員被形容「上半張臉肖戰,下半張臉霍建華,笑的時候像劉燁,不笑又有幾分瘦脫相的吳彥祖的影子」,而女主角那張臉則是雪莉和金高銀的組合。明明劇情那麼土,兩個人的長相卻清新得格格不入,巨大的反差感從視覺上先激發了追劇慾望。

劇情上,《後媽》和大部分短劇都是相同的套路,走的是「爽劇」路線,但比起幾年前《延禧攻略》掀起的「爽劇風」,《後媽》短小精悍,「爽感」來得也更直接,沒有什麼迂迴轉折,也不管遇到如何難纏的對象,女主角三下五除二,一定會贏就對了。女主角有嘴、有腦子,男主角則是溫柔多金,一言不合就送錢,還是個「護妻狂魔」,儼然「純愛戰神」,追這樣的劇觀眾完全不用動腦子,而且一直追、一直「爽」。「女大學生穿越成苦情養女,被父母逼迫嫁給農村帶倆娃的二婚男」,乍看是苦情戲碼,扎進去卻發現有搞笑、有爽感,加上上世紀80年代的復古背景設定,可追的元素實在太多。

寫在《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走紅「滿月」 | 視評 - 陸劇吧

情緒價值是今年春節檔影視作品的核心,《後媽》就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情緒共鳴,狠狠拿捏住了時代情緒。回顧前幾年的春節,網上都會流傳着如果遇到難纏的親戚催婚、催生、問買房買車等尷尬問題該怎樣回懟的視頻,《後媽》更像是這些合集的升級版。女主角不走尋常路,上演「直球追愛」,還瘋狂輸出各種流行語,「反正我們訂婚了,就當是超前點播了」「對手不詳,遇強則強」「真晦氣,出門沒看黃曆」「是你的外貌和自信先攻擊我的」……《後媽》的觀眾以年輕人為主,在這個00後整頓職場、整頓思想觀念的當下,女主角一頓輸出,變身互聯網「嘴替」,平均兩分鐘一個反轉,不僅替年輕人「解氣」,而且是要飛速「解氣」,堪稱當代「乳腺俠」(網絡用語,指對糟心事情強勢出擊,利落收尾,保護了一眾女網友乳腺的人)。

《後媽》是一部合格的「電子榨菜」,讓人想起多年前《太子妃升職記》的走紅,滿足了當下年輕人的娛樂需求。但眼下包括《後媽》在內的絕大多數短劇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娛樂消費產品,和長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藝術更相去甚遠。情緒價值應該來自於生活,如果習慣了持續地被這種人為的「爽感」刺激,也就會離真正的生命體驗越來越遠。就像買買買帶來的快感,或許只在下單或者打開包裝時的那一瞬間。

來源:濟南時報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