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月》難逃文藝片「魔咒」

娛樂頭條 5321℃

三月份多部文藝片入市,本以為何賽飛、袁文康等主演的電影《追月》會給市場帶來驚喜,但現實卻恰恰相反。該片3月8日公映,上映三天只收穫了74.9萬元的票房,實在是出乎意料。

《追月》難逃文藝片「魔咒」 - 陸劇吧

「流量」話題未轉化成排片和票房

按理說,《追月》並不缺乏賣點。該片改編自作家艾偉的小說《過往》,原著曾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導演喬梁在電視劇領域已耕耘多年,創作手法和風格也越來越成熟。在演員上,該片集中了何賽飛、袁文康、塗凌、許歌等實力派演員,從表演上看,他們都非常出色。

《追月》在公映前也不缺「流量」話題,尤其是何賽飛,憑藉片中飾演的「戚老師」,她在2023年獲得了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各大視頻平台最近也反覆播放她的各種採訪視頻。但遺憾的是,這一切並沒有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排片和票房。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該片3月8日公映第一天的排片佔比只有1.3%,上座率僅為2.7%,如此低的上座率,直接導致第二天排片佔比下降到0.1%,當天單日票房不到10萬元。說《追月》上映是「一日游」,並不過分。與此同時,有不少網友反映,想看卻發現附近找不到放映此片的影院。記者在「淘票票」售票平台上發現,3月11日北京只有35家影院還有《追月》的排片,其中四環內的只有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萬國城店)等寥寥幾家,大部分都在五環外,而且放映場次都安排在上午或中午,每天只放映一到兩場。如此安排,影片的票房也就可想而知了。

影片並不缺看點和商業元素

《追月》雖然可歸類為文藝片,但其實有不少看點和商業元素。從影片的主題上看,該片講述的是這幾年非常流行的兩代人「和解」的主題。片中戚老師在得知自己患了絕症後,回到老家找到兩個兒子,希望能在生命最後時刻跟家人達成和解,共享親情的溫暖。類似的電影有2022年楊荔鈉執導,吳彥姝、奚美娟等主演的《媽媽!》,該片當年就收穫了7713萬元的不錯票房,證明這類題材的電影並不缺乏市場。

《追月》故事的可看性也不差。影片在故事流暢之外,還帶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驚喜。比如片中戚老師一直以顧問的身份指導劇團的表演,誰也沒有想到她會橫刀奪愛,用安眠藥讓原定的女主角錯過上台的時間,最後讓團長求着自己來救場。再比如影片最後,一向心高氣傲的戚老師,在得知有人要刺殺開歌廳的大兒子時,選擇了「先下手為強」,獨自拿刀去刺殺對方,然後選擇報警。這些反轉的情節大大增加了故事的觀賞性,整部影片看下來,一點也不沉悶。

當然,《追月》最精彩的還是何賽飛的表演。《追月》可謂是何賽飛的獨角戲,正如作家艾偉形容的,何賽飛身上有一種「情緒突然失控的氣質」,「我覺得她和小說《過往》中的母親氣息非常合拍。」的確如此,何賽飛在片中幾乎每場戲都充滿了張力,但她演得非常精準和細膩,既有面對劇團年輕後輩時當仁不讓的自信和嚴厲,也有面對大兒子當面責備時近乎哀求的痛心和委屈。有不少網友反映,自己就是因為看到何賽飛表演的預告,才有了想去看電影的衝動。

文藝片如何做好營銷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追月》雖然在藝術上不乏亮點,但它依然沒有打破文藝片市場遇冷的「魔咒」。原因有很多種,有一點在這部電影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那就是想看電影的觀眾和放映影片的院線並不能很好地匹配。從目標觀眾來看,喜歡《追月》的觀眾,大部分都是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他們更能夠理解片中涉及到的跟女性相關的話題,這就要求城區中心的影院要多排片,但事實卻相反,這就造成了影院和觀眾之間的「錯位」,彼此找不到對方。

文藝片的排片問題,媒體已經報道和呼籲了多年,各方專家也給出了很多建議,比如在影院設立專門的藝術影廳,能長時間放映優秀的藝術電影,因為這類電影往往有一個特點,就是放映前幾天票房不一定高,但隨着口碑的發酵,後勁卻非常大。如果市場能夠挺過前幾天,後面說不定就會有驚喜出現。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有統籌意識,能夠出台一些政策,跟相關影院協調好,給優秀的文藝影片有表現的機會。

而從片方的角度來看,如何做好營銷和宣傳,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觀看,也有很多功課要做。比如《追月》在去年何賽飛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後,趁着「金雞獎」的熱度,如果能儘快定檔公映,效果或許會不一樣。這些市場手法都需要不斷地摸索和總結,既要借鑒成功者的經驗,也要貼合具體影片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精準營銷,如此才能激發出觀眾的好奇心和觀影需求。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王金躍)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