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娛樂頭條 9105℃

作者|lola

2023年的票房總榜前30,沒有港片。

排在第31位的是去年年末上映的《金手指》,該片耗資逾3億,由庄文強自編自導、有梁朝偉和劉德華兩大影帝助陣,票房剛剛5億,卻已是2023年票房最高的港片。緊隨其後的是由劉德華監製兼主演的《潛行》,該片成本2億,票房累計3.6億,遠遠沒有達到回本的成績。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港片落寞討論了多年,去年似乎尤為嚴重。2022年賣了7.12億的《神探大戰》位列票房總榜第十,2021年《怒火·重案》以13.29億的成績排在票房總榜第六,2020年的《拆彈專家2》和《除暴》分別位列票房總榜第五、第九,累計超18億票房。疫情三年,港片市場雖面臨挑戰,但也不至於淪落到2023年頭部影片票房剛剛5億的境地。

回顧2023年內地院線上映的港片,票房雖然有所下跌,但數量其實並不少。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然而,我們不難在近期上映的港片中探尋到一種新趨勢,即一種擺脫傳統港片的努力。除了上述的《金手指》和《潛行》在題材和內容上有所創新,由爾冬陞監製、麥啟光執導的《臨時劫案》基於其黑色幽默的風格呈現出一抹亮色。影片避開了熱片扎堆的檔期,選在元旦檔和春節檔之間上映,首日票房2356.6萬,上映四天票房破億,對於其中小成本的體量來講,成績相對斐然。

再往前看,2022年的《還是覺得你最好》和2023年初的《毒舌律師》也都突破了觀眾印象中的「港片模式」,在類型和題材上令觀眾耳目一新。

或許,不是觀眾不愛看港片了,而是不想看千篇一律的警匪題材和幾個熟悉的演員的「排列組合」,當經典港味加上創新元素,港片也能有更多觀眾。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港片的保守:同質化、青黃不接和斷裂感

關於「港片已死」的討論,早就不是件新鮮事。

香港電影的疲態早從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經顯露,伴隨着「九七回歸」、好萊塢的衝擊、電影人才的流失等等,曾經百花齊放的香港影壇越發萎靡。在「大片」席捲的世紀之交,粗製濫造的港產娛樂片被各路湧來的高質量對手包圍夾擊,港片就此埋下沒落的種子。當然,2002年港影借《無間道》重振雄風,可盛世即巔峰,港片從此徘徊在自身的暮色中。

提及近十年來的港片,腦海中一晃而過的無非就是那幾張熟悉的影星面孔。不同身份的劉德華們、古天樂們和郭富城們等等在各種各樣的場景中穿行,或在熙攘緊湊的街道,或在霓虹遍布的夜晚、亦或在嚴肅的法院和警署、又或是拔地而起的高樓頂層,一會兒槍戰、一會兒緝毒、一會兒又上演貓鼠遊戲。總之,香港電影這十幾年給大家的印象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內容單一、形式拼接。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內容上,香港電影同質化題材泛濫。上世紀黃金時代五花八門的類型趨於單一,黑幫片、武俠片、鬼怪片和無厘頭、市井喜劇從銀幕上消失,近些年留給內地觀眾的,似乎只有建立在爽感之上的警匪片和犯罪片。緝毒、警匪、槍戰、追車等題材換湯不換藥式地頻頻出現,黃金時代的故事被不斷地重述,香港電影就像曾經江河日下的古典好萊塢,走到了類型化的瓶頸期。

當然,這不得不提到cepa協議後港導北上面臨的創作局限。

2003年,香港-內地簽署的cepa協議(全稱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鼓勵港陸電影公司聯手,發展合拍模式一方面,合拍片可以不受進口配額的束縛,作為內地片在院線上映;但另一方面,依附中國內地的審批制度和產業政策,香港電影的開發不可避免地存在多方掣肘。由此而來,合拍片喪失了本土片原本那些離經叛道、天馬行空的「港味」,而這恰恰是香港電影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

形式上,永恆不變的演員陣容也是港片被人常常詬病的原因之一。如今的觀眾在選擇觀看哪部港片時,常常無法辨析他們的差異,反正無非是梁朝偉、劉德華和郭富城的排列組合,看哪部都差不多。影帝們的號召力固然可觀,但是香港電影卻像卯足了勁兒在夕陽西下的跑道上奔馳,全然不顧已然掉隊的後輩演員以及老影星與年輕觀眾難以磨合的弊病。

但究其根本,不與時俱進才是港片沒落最致命的原因。近些年,隨着內地電影的崛起,國內觀眾已經被培養出一套異於進口片猖獗時期的審美,香港獨特的地域性特徵非但不再是人們追求的都市想像,反而加劇了與內地城市空間的距離感,與受眾群體的生命經驗也有顯著割裂。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如今,面對類似題材,觀眾更青睞內地製作的電影。譬如收穫5.69億票房的《拯救嫌疑人》,影片結合了懸疑和犯罪兩大港片特色類型,集女性復仇和庭審對弈於一身。雖槽點滿滿,但深諳如何操縱觀眾情緒,撬動社交流量。相比起後者對時代議題和觀眾情緒的把控,香港的合拍片似乎未能及時調整自身,在商業類型的裹挾下,社會問題意識被擱置,思維還停留在塑造銀幕奇觀、官能刺激的層面。合拍片本就水土不服,如若不斷仿製舊時輝煌,最終只能陷入內容滯後的窘境。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港片的轉型:新鮮感與熟悉感並存,有創新但有限

香港電影的覺醒雖遲但到,近一個月上映的影片幾乎同時兼顧了新鮮感和熟悉感。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金手指》的新鮮感在於,影片規避了警匪歹徒,講述了一個無關販毒、無關搶劫,無關爆炸,單純是一個股神跌落神壇的故事。拍金融犯罪,乍一看眼前一亮,但仔細一想,這不過是香港城市傳奇的一個切面。得益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香港本就是金融行業的天然土壤,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廈樓宇間,也誕生了諸多一夜暴富的發家故事。庄文強另闢蹊徑,捕捉到銀幕敘事的缺失,確實新鮮,但也徒增觀影門檻。

熟悉的是,影片延續了《無間道》以來的頂級雙雄陣容,成為本片的最大看點。劉德華飾演廉政公署執着追緝的督查劉啟源,梁朝偉飾演玩弄法律於股掌間的金融大亨程一言,一邪一正、再續輝煌。這種熟悉感還體現在與近期熱檔電視劇的隔空互文上。前半段梁朝偉的草根翻身狀似《繁花》中的寶總,後半段劉德華查案也不難聯想到《三大隊》中千里緝兇的程冰。

可以說,《金手指》浮華流金的外表之下流淌的還是觀眾熟悉的元素,但紙醉金迷的背後缺少了實打實的細節和立得住的人設。影片像走馬燈一樣快速回放着程一言躍升為一代股神的種種高光時刻,又在劉啟源的閃回記憶中敘述着他身為法外狂徒的狠戾,而最後急轉直下的結局卻造成頭重腳輕的觀感,使本該蓄積的爽感轉瞬即逝。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再來看《臨時劫案》,劇情主線仍然是香港警匪片的模式,但影片老酒新釀,選擇了荒誕喜劇的路子,畫風新奇惹人注目。影片講述了兩個慫包和一個悍匪誤打誤撞組隊搶劫的故事。郭富城突破了昔日正統的銀幕形象,爆改成齙牙土匪,身穿短袖配西裝,為影片的荒誕感增色不少。台詞中一系列諸如「說謝謝」「說sorry」和「中招補一槍」等等的「匪言匪語」也為影片的喜劇底色再次冠名。如若不是《臨時劫案》這次出手,港式喜劇的傳統就要被觀眾遺忘乾淨。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相比上述兩部的創新,《潛行》則略顯力不從心。雖然影片注入強烈的時代氣息,融合「暗網」和「直播賣貨」等熱梗,但缺失邏輯鏈的情節設置、毫無說服力的角色塑造、人物動機以及失語的女性等問題卻頻頻暴露,看下來只是一幅匯聚眾多元素的拼貼畫,光鮮亮麗,卻空有噱頭。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港片都缺乏ip加持,作為原創或真實事件改編故事在系列雲集的港片隊伍中稍顯落寞。但這或許是港影轉型的一大信號,電影人們逐漸厭倦商業化趨勢,轉而投向更有發揮空間的原創故事。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黃昏之後,港片如何蓄力

港導北上後,港片分為兩類:合拍片和本土港片。

嚴格意義上說,本土港片指香港公司全資製作的影片,但針對港陸合資的大趨勢而言,此類影片多指由香港公司作為主要投資,由香港新導演執導,更具本土意識的香港電影。這類港片在香港票房確實屬於上乘,但卻失掉了更大的觀眾盤。它們在題材上與傳統港片的氣質截然不同,它們多具人文關懷、有社會問題意識,但體量和內容決定了不好賣的市場僵局。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2023年,《流水落花》在內地院線上映後僅僅收穫28.7萬的票房,然而,此片在國際上已經屢屢獲獎,女主角鄭秀文憑藉天美一角榮獲第41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票房慘淡的背後是文藝片的受眾局限,但僅就影片而言,它有着是枝裕和的影子,有着日式家庭片的靜謐,卻唯獨沒有港片既往的「香港性」。

消失在票房TOP30後,港片能否觸底反彈? - 陸劇吧

相比而言,由黃子華主演的《毒舌律師》和《還是覺得你最好》分別獲得了1.87億和1.07億的票房,成績較為滿意。這兩部影片均為小體量投資,類型在一眾同質化港片中脫穎而出,這其中濃濃的「香港味道」便是觀眾為之稱道的地方。此外,影片在台詞層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粵語,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本土性」和觀感上的「適配性」。

不難看出,內地觀眾對港片的期待和訴求很大程度上還是別具新意、更加貼合香港本土的影片。而合拍片則因陷入了兩邊觀眾都想討好的局面,既不像內地片,也不像港片,反而處於畏手畏腳、小心翼翼的境地,因此越來越無法吸引觀眾的青睞。僅僅有諸如陳可辛、徐克這樣的導演在幾經試錯後,成功褪去香港氣質、徹底融入內地,擺脫「既要又要」的誘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市場道路。

老港片已然消逝,新港片也仍在探索,在固步自封和圈地自萌之間,未來的香港電影亟需尋找到一套新的內容模式。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