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晚,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雲南海埂會堂舉行2024雲南省兩會新聞發佈會·經濟社會發展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過去一年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情況、工作亮點及下一步工作重點,並回答記者提問。
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如何?
經濟運行中有哪些特點?
一起來看
發佈會現場 趙嘉 攝
2023年
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盤穩固
經濟總量有新突破
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重點領域趨勢性積極變化不斷鞏固拓展
全省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經濟總量實現新突破
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邁出了「3815」戰略發展目標
「三年上台階」的堅實一步
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
含金量高的成績單
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
進入新時代以來,雲南省經濟總量先後於2012年跨上1萬億元台階、2018年跨上2萬億元台階,2023年突破3萬億元大關。數字的背後,是3年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是省委、省政府下定決心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系列決策部署,是定期調度重大產業項目推進、重點地區發展、重點行業提升的持續加力,是全省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集中體現,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
結構優化取得重大進展
投資結構優化有新突破
2023年,全省產業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首次過半、達到50.4%、較去年提高9.7個百分點,工業投資佔比達到28.5%、較去年提高7.3個百分點、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能源、農業、旅遊投資規模居全國前列,投資增長由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拉動向產業投資拉動轉變。這背後,是省委、省政府將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工作全過程,堅持大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連續8個季度召開重大產業項目調度推進會,制定實施高質量做好項目工作的指導意見,高效運轉重大項目綜合協調推進機制,集中開工產業項目2751個,項目從簽約到落地開工的「雲南速度」不斷刷新。
民營經濟發展有新進步
省委、省政府制定實施加快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暢通民營企業訴求反映和問題解決通道,成功舉辦首屆滇商大會,5家企業上榜「2023中國製造業民營企業500強」,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52.3%,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7%。
重點地區支撐持續加強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加力支持副中心城市建設,曲靖經濟增速居全國各省份第二大城市前列,滇中5州(市)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6%,較2022年提高1.4個百分點。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大抓產業發展進一步落細落實,產業強省、新能源電池、開發區振興等22個產業領域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聚集發展、創新發展勢頭不斷向好。
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
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4萬億元,鮮切花、烤煙、咖啡、堅果等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位。
工業發展動能持續壯大
硅光伏產業鏈加速向電池片、組件等下游環節延伸,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加快向電芯、儲能電池環節延伸。新能源投產併網規模突破2000萬千瓦、居全國前列,能源產業第一支柱持續壯大。綠色鋁產業集群發展積厚成勢、產值達到1184億元,成為繼硅光伏後又一個千億級產業。
產業加快向園區聚集
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1%、遠遠高於全省投資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7%、高於全省2.5個百分點,園區支撐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的平台和載體作用進一步凸顯。
旅遊業轉型發展有新突破
推動全省旅遊從觀光型向深度體驗型轉變,「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引領旅遊發展新風尚,接待遊客數突破10.42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4萬億元,帶動住宿、餐飲等行業高速增長。
發展活力動力明顯增強
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市場准入效能評估雲南試點經驗向全國複製推廣,效率、服務、誠信「三大營商環境品牌」更為明亮。
經營主體引培成效顯著
全省實有經營主體達到632.26萬戶,較2022年底凈增141.24萬戶,每千人擁有經營主體數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四上」企業數量首次突破2萬戶,規模以上工業、有資質的建築業企業數量均首次突破5000戶。
創新建設融資信用服務平台
為中小微企業免費提供融資撮合與信用評價服務,推動中小微企業能貸易貸、銀行敢貸願貸。累計授信787.67億元,惠及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4.6萬戶,平台建設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信用建設榮獲全國進步單位、特色單位稱號。
科技創新取得新成效
新獲批建設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凈增高新技術企業650戶,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4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6戶,組建雲南綠色鋁基材料等4個創新聯合體。新增兩院院士3名,選聘「科技副總」110名。同時,燃煤發電市場化改革平穩落地順利實施,「源網荷儲」電價改革紮實推進,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開放發展呈現新氣象
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有新突破
推動開行「滬滇·瀾湄線」「瀾湄蓉渝歐快線」「中歐+瀾湄線」國際貨運班列,中老鐵路貨物運輸範圍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擴大至12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通運營以來累計發送旅客超2500萬人次,運輸貨物超3000萬噸,成為我國聯通中南半島及環印度洋地區的鐵路大動脈。
沿邊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
制定沿邊產業園建設工作方案和規劃體系,出台沿邊產業園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1.0版。成功舉辦2023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雲南),沿邊產業園區實現招商引資簽約項目207個、已開工112個,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開園。
口岸經濟發展提速
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磨憨、瑞麗、河口等3個國際口岸城市建設,編製印發壯大口岸經濟三年行動。全省口岸進出口貨運量增長32.2%,邊境貿易額增長51.5%,磨憨鐵路口岸成為我國對東盟第一大鐵路口岸。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有效管控能耗總量和強度。建立綠色用電溯源等省級地方標準。累計建成綠色低碳示範產業園區10個。清潔發電量佔比達83.6%,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43%左右。
紮實抓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向優向好,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居全國前列。
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明顯,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391座,實施草原生態修復93.43萬畝,新增3處國家重要濕地。
綠美雲南建設深入推進。
城鄉區域發展協調進一步增強
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強化聯農帶農促增收,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327.97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
建成10個健康美麗文明智慧幸福縣城,城市更新有序推進,啟動城鄉供水兩個三年行動。
地區發展協同性不斷提升
昆玉、昆楚、蒙個開協同發展取得實效,沿邊城鎮帶產業人口集聚能力不斷增強,昭魯交通體系實現一體化,大滇西交通環線升級擴容。
兜住兜牢了防風險保安全惠民生的
發展底線
守牢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恢復和新增耕地350萬畝,新建和改建高標準農田380萬畝,糧食再獲豐收、產量達到1974萬噸。
能源電力實現安全保供
圍繞保電煤供應、促煤電開機、增新能源投產等方面採取綜合性舉措,全年統調火力發電量增長47.1%、創近10年最高水平,新增新能源投產併網規模為2022年的14.1倍,最大限度實現能源安全與經濟增長「雙保雙贏」。
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制定全省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方案,債務化解有序推進;紮實開展保交樓和「爛尾樓」清理整治工作;堅決有力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跨境違法犯罪,群眾安全感綜合滿意度再創新高。
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大力穩就業促增收,城鎮新增就業53.9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73.76萬人,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5%、高於經濟增速。新建、改擴建214所幼兒園,普通高中「託管幫扶」實現縣域全覆蓋。省疾控中心遷建項目全面竣工,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90%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提質達標。全省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4%以上、醫療保險參保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兜底保障361.7萬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興邊富民工程深入推進,建成37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
2023年經濟運行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上台階、促轉型、強支撐、增動能、保安全」五個方面。
上 台 階
經濟總量上新台階
繼2012年邁上1萬億元台階,到2018年、用6年時間邁上2萬億元台階後,通過5年努力,克服了世紀疫情等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全省經濟總量再度邁上3萬億台階、達30021億元,實現新的突破,成績來之不易。
經營主體數量上新台階
持續強化招商引資力度,大抓經營主體培育,着力優化營商環境,經營主體實現量質齊增。2023年末,全省實有經營主體數量超600萬戶、達632.26萬戶,是2020年末的1.7倍,全年凈增141萬戶,其中凈增企業38.6萬戶,企業數量增長37.2%。
「四上」企業數量上新台階
堅持把「四上」主體培育作為經營主體培育的重要抓手,全年凈增量提前完成年度預期目標,「四上」企業數量邁上新台階。2023年末,全省「四上」企業數量首次突破2萬戶,達到21566戶,是2020年末的1.4倍,全年凈增3242戶;規模以上工業、資質內建築業企業數量均突破5000戶,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數量合計突破8000戶。經營主體由多起來向大起來、強起來穩步邁進。
促 轉 型
全省上下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全力擴大內需,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
經濟增長由主要靠投資拉動向產業、消費拉動轉變
全部工業增加值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22.7%,是貢獻最大的行業。同時,消費對經濟支撐作用穩步恢復,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有效發揮。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68.2%,遠超2022年(37.2%)的水平。
工業由傳統行業拉動向傳統、新興行業共同支撐轉變
新產業、新動能快速發展壯大,電子行業連續18個月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長,占規上工業比重9.3%、貢獻率達49.3%,成為工業第四大支柱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排第一位。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了由傳統的煙、電、有色行業與新興的電子行業等共同支撐的新局面。
投資由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投資拉動向主要靠產業投資拉動轉變
產業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首次過半、達50.4%、創下歷史新高,遠超房地產開發、交通和水利投資之和,增長10.5%,自2020年以來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工業投資連續兩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28.5%,去年以來增速和規模居各行業之首;數字經濟投資增長16.6%,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強 支 撐
堅持「穩字當頭」,不斷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強化工業、貿易、服務業對經濟穩增長的支撐作用。
工業經濟運行平穩
深入推進產業強省三年行動,堅持大抓產業、主攻工業,着力穩住工業經濟大盤。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2%,比全國(增長4.6%)高0.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佔比前三的能源工業、煙草工業、有色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5%、4.1%、6.1%,均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速度,形成有力支撐。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6%,比全國(增長5%)高1.6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速貢獻率高達91.2%,是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服務業持續高速增長
市場消費穩步恢復
系列促消費政策措施持續顯效,消費潛力加快釋放,消費市場恢復向好的態勢進一步鞏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60.68億元,增長6.7%,比2022年提高5.7個百分點。全年共4個月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千億,創下新的記錄。餐飲消費快速增長,餐費收入增長19.2%。線上消費持續活躍,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34.2%。與消費升級相關的化妝品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分別為21.5%、21.2%和12.1%。
增 動 能
堅持一體推進「三大經濟」發展,着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振興園區經濟、提升口岸功能,充分挖掘經濟增長的潛力,有效促進全省動能轉換提檔升級。
資源經濟量質齊升
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持續推動優勢產業蓬勃發展,資源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從主要領域看,高原特色農業領域提質增效,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6834.50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2%。設施農業加快發展,鮮切花、烤煙、咖啡、堅果等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第1位,糖料面積和產量居全國第2位。
電子信息製造領域加快發展,實現產值2036.13億元,增加值增長27.7%,其中,新能源電池、硅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總產值分別達333億元和1094億元,增加值分別增長45.9%和36.7%。
礦產資源領域穩步發展,實現產值7479.10億元,其中,綠色鋁產業延鏈補鏈取得新成效,產值達1184億元,成為繼硅光伏產業2022年突破千億後,又一個新千億級產業,增加值增長19.1%;鋁合金化率為48.8%、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
綠色能源領域發展取得新突破,產值達3993.78億元,新增新能源投產裝機達2085.6萬千瓦,投產併網規模創歷史新高,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達3524萬千瓦,超過火電成為水電後第二大電源。
這是2023年9月18日拍攝的白鶴灘水電站一景(無人機照片) 陳欣波 攝
煙草產業領域上新台階,穩基礎、提品質、樹品牌、拓市場成效明顯,煙草工業總產值邁上1800億元台階,創歷史新高,增加值增長4.1%。
文化旅遊領域高速發展,全年接待遊客超過10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增長24%,實現旅遊總收入1.44萬億元,增長52.5%;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預計增長8.8%左右,規模以上旅遊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55.7%。
遊客在麗江古城旅遊觀光 和珍浩 攝
園區經濟快速發展
堅持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發展布局,全力提高工業集中度和主導產業集聚度,園區高質量發展邁入快車道。全省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7%,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2.5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速貢獻率高達107.2%,園區成為規上工業增長極;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86戶,比2022年新增272戶、增長9.7%,園區聚集效應充分顯現。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1%,比全省投資增速高40.7個百分點,其中,產業投資增長38.0%。
文山綠色鋁產業園區 張文峰 攝
口岸恢復持續加快
搶抓開放發展新機遇,增強口岸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口岸經濟加快恢復。口岸進出口貨值增長8.7%,進出口貨運量增長32.2%;邊境貿易額增長51.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1.9個百分點;8個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1.1倍。
中國河口口岸 黃翹楚 攝
保 安 全
糧食安全生產得到有力保障
全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戰略決策部署,堅決守好「米袋子」,全年糧食總產量1974萬噸,比上年增加16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能源電力保供成效顯著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3905.06億千瓦時、增長3.5%。其中,火力發電量640.29億千瓦時、增長38.6%,火電出力創近10年最好水平;風力發電量277.24億千瓦時、太陽能發電量89.88億千瓦時,分別增長28.7%、131.8%,有力支撐發電量增長。全社會用電量、工業用電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分別比上年增長5.2%、3.6%、4.3%。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0%,較2022年提高1.3個百分點,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個百分點;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327.97萬人,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4.8%。物價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0.3%,食品和非食品價格分別上漲0.4%和0.3%。
資料圖 吳再忠 攝
全力做強實體經濟
重點是優化布局、科技賦能、延鏈補鏈。統籌好全省產業布局,加快改造提升煙草、有色等傳統產業,鞏固提升綠色鋁、綠色硅、新能源電池等優勢產業並加快延鏈補鏈,培育壯大數字經濟、先進裝備製造、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研究出台科技創新賦能經濟轉型升級的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園區經濟,進一步樹牢畝均效益、度電增加值理念,以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加快開發區提檔升級。
着力擴大有效需求
重點是以高質量項目支撐擴大有效投資,在總量擴容、結構提檔中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完善產業鏈圖譜,全力招引一批頭部企業和優質產業項目落地;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新機制,全力擴大民間投資;精準對接國家政策,發揮好政府投資引導和撬動作用,全力做好項目謀劃儲備與要素保障工作。通過政策激勵、旅遊帶動、需求挖潛、活動促銷、場景打造、服務提質等措施,促進消費和服務業快速增長。
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重點是一體推進產業發展、營商環境、經營主體倍增,提升市場化水平,激發內生動力。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一體推進市場、產業、營商環境、經營主體等領域改革,推動經營主體從多起來、大起來到活起來、強起來的轉變,實施民營企業培優扶強專項行動和「梧桐樹」工程,全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着力塑造開放新優勢
重點是以輻射中心建設為統領,一體抓好沿邊產業園、大通道、中老鐵路、口岸經濟和東西部協作。全力推進沿邊產業園建設,構建以昆明、曲靖為支撐,河口、磨憨、瑞麗沿邊產業園區為重點,帶動全省其他產業園區共同發展的「2+3+n」產業承接格局。
俯瞰磨憨口岸 符皓 攝
積極主動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重點是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守牢安全底線。加快建設「水火風光儲一體化」「網源荷儲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提速能源重大項目建設,不斷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全力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有力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
重點是全力保障糧食耕地安全,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業,持續增加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收入,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
重點是優化城鎮空間布局,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強化區域產業協同、聯動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高水平產業承接載體,因地制宜補齊縣城公共服務等短板,分類建設一批特色強縣,統籌實施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重點是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強環境污染防治。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推動城鄉綠化美化。積极參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推動綠電溯源和綠證全覆蓋,加強綠證與能耗調控政策銜接,讓綠色成為雲南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點是全力做好穩就業、穩物價等工作,兜牢民生底線,促進人民增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解決好教育、醫療、養老等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2023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堅定信心,承壓前行,為雲南邁穩「3815」戰略發展目標「三年上台階」的第一步貢獻了積極的財政力量。重點幹了三件事:
強基固本,該籌的家底厚實了
鞏固提升傳統稅源產業優勢,同時挖掘培育財政增收新動能,通過各方努力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149.4億元,比2022年預算執行數1944.9億元增加了200億元,同比增長10.3%,超收了5.3%。在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抓住窗口期、找准突破口,累計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4441.7億元。努力爭取地方債券額度,全省發行地方政府債券3702億元,這是多年以來雲南發行債券最多的一年,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203.9億元,支持了363個水利、交通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據統計,用作項目資本金的專項債券資金243.5億元,計劃市場化融資超3000億元,積極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作用。
精準施策,該保的重點到位了
緊扣「3815」戰略發展目標和系列三年行動計劃,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6730.3億元,其中支持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重點園區建設資金1609.5億元。持續保障民生、辦好民生實事,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4.3%,也是近年來比較高的比例。其中,全省教育支出1174億元,支持加快補齊教育短板,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安排衛生健康補助資金133億元、城鄉居民醫保補助資金238億元,持續提高城鄉居民醫保醫療保障能力,着力減輕老百姓看病就醫負擔。堅決落實「穩企業」「保就業」工作部署,籌措下達中央和省級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資金16.2億元,撬動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創業擔保貸款超400億元,支持創業帶動就業超過50萬人,這也使雲南成為全國第3個創業擔保貸款總量超千億元的省份。延續優化完善稅費支持和助企紓困政策,為市場主體提供資金「及時雨」、送出服務「雪中炭」。
協同發力,該防的風險守住了
建立健全基層「三保」全流程管理體系,保障基層「三保」支出2772.7億元。直面地方債務風險,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一攬子化債方案,扛牢壓實責任,絕不「擊鼓傳花」。在規定時限償還到期政府債券本息,確保政府法定債務不出風險,政府信用不打折扣。省委、省政府強化頂層設計,印發了過緊日子二十條措施,從加強政府投資管理、嚴控配套資金、嚴控日常運轉經費等方面,立起「嚴」的主基調。出台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實施方案,積極推動構建財會監督與其他各類監督貫通協調,全力推進財政資金監管「清源行動」,以有力有效監督降低財政資金風險隱患。
2024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大的思路是突出「五個更加註重」:
更加註重保重點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實擔起財政部門在穩定宏觀經濟中的責任,多出台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堅決保障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對最急需最緊迫的大事要事優先安排,對必保的剛性支出足額安排,集中財力保障重大戰略、重要任務、重點改革落實落地,全力推動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更加註重惠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基礎之上,儘力而為、量力而行,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力度,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完善基本民生保障機制,着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註重促改革
明晰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理順省以下政府間財政關係。加大財力下沉力度,提升區域間財力均衡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確分級管理責任,體現激勵導向,推動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更加完善。努力在現代預算制度、預算績效管理等方面形成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成果。
更加註重提效能
牢固樹立「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和「花錢必問效」的理念,加強財政支出統籌,堅持有保有壓,打破固化僵化格局,取消政策到期項目、一次性項目,沒有黨中央、國務院或省委、省政府政策依據的項目,以及與高質量發展匹配度不高的項目,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握指成拳,集中財力辦大事。堅持預算安排同執行、審計、績效掛鈎,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持續推動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促進財政資金規範高效使用。
更加註重防風險
堅持法治化、市場化、規範化並重,正確處理舉債與發展、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把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盤活騰出一切可用財政資源,推動政府債務風險不斷化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及時預判和處置「三保」風險,兜牢兜實「三保」底線。嚴肅財經紀律,加強財會監督,嚴格規範財政收支管理,及時防範化解財政運行風險。
總的來看
2023年全省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總量邁上新的台階
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轉型升級提質步伐加快
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4年
隨着轉型升級加快
新產業新動能加快發展壯大
有效需求和有潛力的消費逐步釋放
雲南經濟有望保持持續回升向好態勢
問:雲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2024年在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哪些重大部署?
(上下滑動查看回答內容)
答:一是全力以赴穩工業經濟增長。錨定2024年工業增長目標任務,確保工業經濟發展各項目標實現。
問:省委、省政府制定印發了《雲南省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雲南農村居民收入情況怎麼樣?
(上下滑動查看回答內容)
答:2023年,全省各地壓緊壓實「三農」工作責任,加快建設特色農業強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鄉村振興,穩步實施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增速快於全國,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2023年,雲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1元,比上年增長8.0%,增速比上年加快1.3個百分點,比全國高0.3個百分點,居全國31個省(區、市)第9位。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75.4%,佔比較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全省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比為2.66:1,較上年縮小0.12。
從收入來源看,農村居民四項收入呈「三增一降」特點。
一是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2023年,全省深化實施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多項就業促進和穩崗安置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全省最低工資標準提高,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後,旅遊熱也為本地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帶動工資性收入上漲,全年雲南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846元,增長18.6%,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35.7%。
二是民生保障有力,轉移凈收入增速最快。在外出從業人員寄帶回收入保持增長,省級低保標準提高,社會保障強化,孝老敬親觀念提升,贍養收入較快增長等積極因素影響下,全年雲南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3103元,增長18.9%,在四項收入中增速最快,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19.0%。
三是紅利收入帶動財產凈收入較快增長。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帶動農村居民來自集體分配的紅利收入較快增長,務工人員增多,拉動農村居民出租房屋收入快速增長,全年雲南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251元,增長9.1%,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1.5%。
四是經營凈收入有所下降。2023年畜禽養殖特別是生豬、肉牛養殖成本上升,出欄價格低位運行,拉動農村居民牧業收入下降,全年雲南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7161元,下降3.0%,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43.8%。
總的來看,2023年,全省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進一步擦亮了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
問:立足雲南實際,當前雲南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
答:一是經濟發展的質效顯著提升。2023年經濟總量邁上3萬億元新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64107元,比2022年增加2391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10.8%,特別是比2022年提高了10.3個百分點。糧食再獲豐收,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規模以上工業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6%,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達45.2%,比2022年提高1.7個百分點。
二是創新發展的動力顯著增強。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加快重點領域創新發展,持續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5.3%、高於全國15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1.2%,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11.7%;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25%、突破3000戶。這反映出雲南省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三是區域協調發展與民生保障的水平顯著提高。穩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着力優化空間布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2.9%、比2022年提高1.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2.66、比2022年縮小0.12,反映了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全力穩就業促增收,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增進民生福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5%,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5.3%,保持平穩;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比2022年提高1.12個百分點。
四是綠色發展的基礎持續鞏固。綠美雲南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7.4%、生態環境滿意度提高至94.05%、均居全國前列;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100%達標,地表水劣v類水體比例逐年降低。充分釋放綠色能源優勢,逐步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保持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保持在43%左右的高位,清潔電力佔比保持在80%以上、達83.6%。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光伏發電項目投資增長84.7%,新能源電池產量增長4.5倍,太陽能工業用多晶硅、單晶硅等綠色材料產量分別增長63.4%、43.0%;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56.7%。
五是開放發展的活力持續釋放。營商環境明顯改善,民營經濟總體向好,增加值增長5.1%,高於全省gdp增速0.7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達到52.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7%。2023年末,新登記民營經濟經營主體180.05萬戶,增長70.6%,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數翻番、達48.42萬戶、增長119.5%。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以來,黃金大通道效應不斷顯現,發送旅客數量超過2500萬人次,運輸貨物量超過3000萬噸,人均實際使用外資額預計增長21%左右。
看發佈會實錄
來源:雲南省網上新聞發佈廳、「雲南發佈」微信公眾號
海報設計:慈曾琪
編輯:李茜 郭婉亭 李楠 代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