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龍少年》編劇陳舒:用浪漫主義框架包裹現實主義內核

娛樂頭條 6544℃

《鳴龍少年》編劇陳舒:用浪漫主義框架包裹現實主義內核 - 陸劇吧

《鳴龍少年》劇照。

紅網時刻新聞1月3日訊(記者 胡弋)近日,正在優酷熱播的《鳴龍少年》豆瓣開分8分,成同期熱播劇口碑冠軍,也是繼《似火流年》《新聞女王》之外,優酷q4第三部高分劇集。該劇講述了優秀教師雷鳴(張若昀飾)和心理老師桑夏(黃堯飾)共同成立了鳴龍十一班的故事。為了讓學生們重拾夢想,雷鳴和桑夏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直面困境,改善家庭關係,建立樂觀心態,最後開啟新的人生旅程。今日,記者對話《鳴龍少年》編劇陳舒,探尋該劇創作背後的故事。

挖掘典型特質 塑造靈魂人物

「無論是優秀教師雷鳴,心理老師桑夏,還是多位學生代表,劇中的這些人物之所以被觀眾理解並喜愛,是因為他們源於現實採訪中的一個個鮮活的真實人物個體。」陳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鳴龍少年》開拍前,編劇組提前來到拍攝地湖南長沙,前後調研、採訪等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時間。調研方面主要是當地的採風,了解當地的學校情況,和高三的學生們一起上課,感受高三的緊張氛圍,輔助閱讀相關主題的紀錄片、書籍等。採訪方面,編劇組聚焦學生、老師、家長三個群體,開展大量的人物採訪,包括線下的真人面對面採訪、線上的電話採訪等。

經過前期充足的調研和大量的採訪,該電視劇最終塑造的一個個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讓觀眾產生深刻共鳴。

李燃從小和奶奶一起長大,他的人生一開始便更容易遭遇各種不公平的待遇,但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未來的公平。程雨杉成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重組家庭,從她身上更多看到的是父權控制下女性的成長與獨立。邊曉曉出生於農村,一直試圖逃避原生家庭,渴望融入到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城市同學群體中。江晴朗是典型的中產家庭的小孩代表,父母情感問題、競爭壓力問題以及自己的理想未來,他的人生規劃面臨各種衝突和矛盾。禹洋表面上是全村的希望,卻遭迫親情脅迫,導致他慢慢習慣躲在自己的保護殼裡,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

《鳴龍少年》可貴的地方在於,這些被選中的學生不單是成績上的差生,而且是破碎原生家庭、社會底層的邊緣群體。教育對他們而言不是「好與更好」的焦慮,而是唯一能對抗現實生活的武器。

「因為樣本很豐富,所以囊括的話題以及現實的情況也很全面。」陳舒表示,在最早做幾個學生人物架構時,編劇組會有一些自己想要表達的主題,再結合大量的採訪素材,編劇組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最終塑造了劇中的人物。

探索心理健康 解鎖學習方法

近年來,青春校園題材電視劇不斷湧入市場,各個視角、各種類型幾乎都有了出圈的代表作。有的講少年少女青澀懵懂的愛情故事,有的聚焦父母子女在考學時的紛爭與隔閡,還有的呈現了高三學子沉浸苦學、極致奮發的逆襲模樣。

但《鳴龍少年》,是青春校園劇的另一種解法。雖然也是老師帶着學生創造高考奇蹟、實現人生洗牌的逆襲故事,但逆襲的路徑跟以往的認知不同——《鳴龍少年》更加註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探索,以及心理層面的建設。簡而言之,這部青春校園劇更加註重學生本身。就像陳舒說的那樣,這個劇吸引她的點就在於用浪漫主義框架包裹現實主義內核。

「在我們讀書的時候,學校是沒有心理老師的,現在去到很多中學,我們發現心理老師在教師崗位中非常重要。」陳舒介紹,在湖南師大附中採訪時,一位95後心理老師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非常漂亮、活潑、年輕,對研究學生心理健康這份工作充滿熱忱。此外,整個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一棟大樓一整層全部都是心理活動教室,裏面有學生的秘密樹洞,學校還每學期排心理劇,對學生進行冥想輔導……「這完全打開了我們的眼界,也影響着我們對劇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設計以及心理老師桑夏的塑造。」

前期的採訪和理論知識的積累是基礎,實際進入到劇本寫作時,編劇組還特意聘請了一位資深的心理專家進行指導。劇中不少篇幅涉及到青少年心理學,包括心理諮詢、心理學小遊戲、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分析、心理治療方法等,這些部分編劇組都會跟心理指導老師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陳舒說:「印象深刻的是,劇中有一集涉及到青少年抑鬱症話題,我們處理得相當謹慎,字字句句斟酌,心理指導老師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協作。拍攝完後,編劇團隊在後期機房看那集時,就像觀眾看到那集時一樣,完全破防,嚎啕大哭。」

怎麼讓高三的學習故事不那麼枯燥乏味?編劇組不講苦讀,而是研究新的學習方法。一方面,編劇組在b站等平台關注諸多學習型博主,結合學生學習狀況設置了「房樹人實驗」「鯰魚效應」「小蜜蜂學習方法」等相對好玩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編劇組也請了一位學習指導老師,設計了一些更視覺化、更有趣味性的學習方法,比如「唱k背單詞」「老師打太極拳」「歷史老師用飛花令教你背知識點」等,讓高三學習的劇情更有亮點。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