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 長大後有變更好嗎?

電影快訊 1325℃

最初關注到這部電影是因為看了林俊傑演唱的主題曲《我們很好》的MV,也是電影的預告片剪輯。當時就被歌詞傳達的隱忍和劇情展現的跌宕所震撼。原來,在我們無病呻吟也要淌幾滴淚才肯走過的青春,有人真的在水深火熱中翻滾。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是歲月靜好,成長需要太多力量。

少年的你 長大後有變更好嗎? - 陸劇吧

《少年的你》無疑是火了,作為十一後的「爆款」,票房口碑雙豐收。誇獎的話,你們應該也看膩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所反映的現實問題和排山倒海般的誇讚背後所存在的瑕疵。

少年的你 長大後有變更好嗎? - 陸劇吧

世界從未曾因我們是年少就充滿善意。上學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在學校開不開心,某種意義上,學生就等同於數字。一張張紙冰冷試卷上的考分才是你在學校的真實反映,分高就是優秀,分低就是不良。能讀書就是健康,而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我們被灌輸只要做一個身體健康且會考試的機器就行,其他的都留給長大後再說。可長大之後呢?我們遇到的問題就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了嗎?

少年的你 長大後有變更好嗎? - 陸劇吧

在年輕時,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想要什麼、做什麼,很多事我們只是憑感覺就那樣做了,尤其在十幾歲的年紀,自以為活得像個大人,假裝成熟。就像電影中黃覺飾演的老警察在講述審訊校園暴力犯時說的那樣「原來,沒有人知道人是可以被活活打死的。」

因此,要感謝《少年的你》讓我們看到了這麼現實的題材,雖然電影對暴力的畫面表現的很委婉,但全片充斥的剋制與隱忍更能讓人感到衝擊。這兩年,從《我不是葯神》到《少年的你》,越來越多取材自現實題材的電影上映。這是不是也釋放了一個信號,或許我們國家也可以有更多像《熔爐》、《殺人回憶》這樣的電影來推動不足的地方改進,讓被忽視的角落得到關注。

《少年的你》上映後總是被拿來跟同樣是反映校園暴力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下文簡稱《悲傷》)相比。先忽略後者的電影完成質量,單論內容,二者是不等同的。《悲傷》帶給我們的更多是恨,而《少年的你》則給我們更多心疼。如果非要比較,就電影而言,《少年的你》比《悲傷》更高明、立意更深。它不僅展現了這朵「惡之花」,還告訴了我們孕育這朵花的種子是什麼。少年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小北是天生就愛打架嗎?陳念是從小就不需要朋友嗎?還有魏萊領導的「蛇蠍女生」三人組是怎麼變得這麼暴力的?難道真是人性本惡?

本片告訴我們,未成年人的陰暗背後都有成人的因素作用,更多的原因來自父母。這些年只要談到原生家庭,就會引起廣泛的共鳴,可見父母對於子女的影響有多深。成年人的世界有自己的價值觀,已經養成固有思維的他們很難融入青少年的精神生活,隔閡就會越來越深。就好比,他們不懂年輕人為什麼愛聽搖滾樂聽嘻哈,不懂這些孩子到底在抗爭什麼。這種鴻溝越來越大,個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孤立,溝通減少自然也無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

缺失父母關愛的小北只能被迫成為小混混,混沌度日。

而看似很關愛陳念的陳念母親,也因為生計奔波而無法敏銳察覺到女兒的異常。只留下一句「你一個人在家反而好」,就讓女兒一個人默默承受這一切還要故作堅強。

魏萊的父母更是冰冷的典型,父親在女兒復讀後沒和她說過一句話,母親只會偏袒溺愛。甚至在學校發生了學生自殺的大事,而且還跟自己女兒有關時,她不先查清女兒的問題,反而責怪死者心理素質太差不能抗壓進而諷刺死者的家庭,一種自上而下審視別人的優越感,也就導致了魏萊的偏執與冷血,人格難免發生扭曲。

還有最崇尚暴力的羅婷,原來是受到愛打人的父親的影響。

兩面派的林小渺,也有其母身上軟弱的影子。(電影中,學校要開除她,其母當即給老師跪下。)

這些沒有細緻展現的片段,都在交代未成年人的扭曲是什麼原因在作祟。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到底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電影留給家長的議題,希望看過電影的父母們都能回去反思一下,也問問自己的孩子,你今天過得快樂嗎?

如果說家長提供了滋生罪惡的誘因,那麼學校和老師的不作為無疑就是催化劑。本該維護班級公平公正的班主任,在看到陳念椅子上那一灘紅色的液體後,只是象徵性問了一句「這是誰幹的」。對老師來說,高考最重要,此刻只有學習是大事,任何耽誤學習時間的事都是小事,這「一攤紅」只是學生之間單純的惡作劇,絲毫沒有必要為此耽誤時間去徹查。看到老師這樣的態度,我有理由相信胡小蝶死前不是沒有找過老師,一定是校方這樣的不作為,才讓她放棄了生命最後的稻草,任由欺侮卻無力回擊。

老師的做法,無疑是縱容了施暴者的惡行。除了家長和老師,在我們單純的學生時代,我們還能找誰?求助於大人,得到的只能是「小孩子家家能有什麼事啊,高考完了就好了」的回答。警察呢?取名為「正義」諧音的鄭易卻沒有給這件事起伸張正義的作用,還害陳念在躲避追擊時差點暴露。從小我們就被灌輸要聽大人的話,可未成年人要怎麼信任這些大人呢?這些電影背面的現實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其實電影后半部分的破案環節,劇情是有點垮的。案情上有很多漏洞,但導演很聰明,沒有去過多展現推理過程和案件經過。在這裡也要聊聊抄襲的問題。影片中的犯罪,比起《嫌疑犯X的獻身》里聰明的石神先生布的局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如果抄襲成立,那這也是抄了形式沒抄到精髓。還有被詬病的陳念與小北之間相互取暖共生的關係也是直指抄襲《白夜行》。關於東野圭吾這兩部作品,小說和影視作品我都看過,所以對影片最後小北的付出,我並不覺得感動和震撼。但是,如果拋開兩部原著,就電影而言,是不存在抄襲的。日本版《嫌疑犯X的獻身》里石神先生趴在看守所地上痛哭的戲份和本片兩個少年在看守所見面隔着玻璃相視一笑又默默啜泣的戲,都同樣震懾人心。

兩部作品都在情感衝擊上,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沉重與壓抑。不管是前者的洶湧還是後者的剋制,我們都能感受到不同年齡人對這種無奈又痛心命運的承載。所以,我們可以說《少年的你》原著抄襲了東野圭吾的作品,但就電影而言,我們不能說電影是抄襲的作品。因為電影已經就小說做了太多改編,這些改編足以讓我們忘卻那些前作的痕迹,成為一部獨立的作品,況且這部作品完成的還不錯。看到此處,你們一定會罵我為抄襲洗地。

首先,我要說我也是東野圭吾的粉絲,其次,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也最恨抄襲。但抄襲與否應該交給專業人士和有關部門界定。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感受電影傳達的內容,有最真摯的領悟就足夠了。其實對本片,我最不滿的不是抄襲與否,而是本片似乎將解決暴力的出路交給了高考。

影片中,陳念和陳念媽媽都堅信,只要熬過高考就好了。考去了其他城市,就可以離開目前的紛擾。高考完,做微商欠的錢就可以不還了?離開了這裡,就不會有新的暴力產生了?考上了全國最高學府,就可以擺脫暴力的陰影成為一個獲得自由的「新人」了嗎?施暴者會因為學歷的增加,而改變人性,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嗎?受害者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忘了這一切,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自由的活在陽光下嗎?沒有說高考的不是,只是在說全都把問題的答案交給一場考試,有些淺薄了。

有些陰影會活在心裏一輩子,尤其在我們的青少年時期。舉個我個人的例子,我小學二年級時某天改做錯的數學題,我發現只是在一個特簡單的步驟上馬虎導致了結果出錯,最後的數據只要直接添加一位數就對了。於是我就改過來了,去找數學老師判作業。數學老師只是粗略地瞟了一眼就認定是我改題的時候直接抄了別人的答案。甚至在我解釋的時候,用長指甲戳我的腦門,導致我被劃傷出血。她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我是個抄作業的壞孩子,讓大家都不要學我這麼厚顏無恥,犯了錯還狡辯,甚至鼓勵大家孤立我,還請了我的家長。那兩天,我走到哪,背後都充斥着這樣的聲音「不要跟她玩,她是抄作業的壞學生。」在我母親來了向她解釋清楚來龍去脈也看過作業本後,她還是沒有給我道歉。她以我當時只是改錯了為由向全班澄清了我沒有抄襲,卻並沒有就她的問題和過激的行為道歉,也沒有把事情真相還原。這件事雖然過去很多年,我還是感到陣陣刺痛。

你也可以說這只是一件小事,是我小題大做。可是,它就是對我當時幼小的心靈烙印了傷痕。如今,我已經工作很多年,提起老師,我內心還是耿耿於懷。自那之後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師,可我再也無法信任她們。我內心很抵觸教師這個職業,在全家都勸我高考報師範專業的時候,我沒有聽從。不是在這賣慘裝可憐,只是想說從陰影中走出來真的很難,不是已經畢業了事情就過去了。我們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內心的傷痛,這些辦法,學校和家長都沒有教過。高考和年紀的增長也沒有將痛苦一筆勾銷的本事。這是電影沒有深入闡釋的。

還有影片張口就來的雞湯神句,如「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我愛一個人就要給她最好的結局」、「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等,都有些讓人齣戲的感覺。

這些突兀如QQ簽名的金句,還是帶着國產青春片的烙印,略顯尷尬!就像你在聽歌劇突然插播了一段相聲,沒讓人感到畫龍點睛,只覺得故意煽情引發淚點,這些都是影片的不足之處。

其實暴力不只存在於校園,職場同樣有暴力,情侶間、親人間也有。有些暴力是毆打是頭破血流,有些是冷暴力,是沉默是冷淡。我們該怎麼杜絕這些暴力?畢竟,這個世界不是人人都那麼幸運,在遇到暴力的同時身後能有個小北給撐腰。

我總結了幾點辦法,與君共勉。

首先,不要成為一個施暴者,讓自己內心陽光些,可以多讀書多參加社交活動。你會發現,放開拳頭比緊握雙拳輕鬆很多。其次,遇到事情不要憋在心裏,哪怕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要想辦法傾訴出來。最後,遠離那個會帶給你這些負面情緒的人,你會發現你也有一雙愛笑的眼睛。讓我們都能成為一個陽光美好的人,雖然離開了學校的課堂,可我們在社會中還會不斷學習和完善自己。希望我們都能變得更好,成為年少時那個很渴望成為的人。畢竟,不管你願不願意,你是個大人了啊,不是嗎?

我是曉酌電影評分系統,您的每一分錢都值得被珍惜,不要隨意便宜爛片。

本片評分(滿分5星)供參考

主演演技:★★★★

劇情:★★★

藝術:★★★★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