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紀錄片 《他們已不再變老》 彩色復原重新配音3D再現 老兵會死 但他們永不凋零

電影快訊 1231℃
一戰紀錄片 《他們已不再變老》 彩色復原重新配音3D再現 老兵會死 但他們永不凋零 - 陸劇吧一戰紀錄片 《他們已不再變老》 彩色復原重新配音3D再現 老兵會死 但他們永不凋零 - 陸劇吧一戰紀錄片 《他們已不再變老》 彩色復原重新配音3D再現 老兵會死 但他們永不凋零 - 陸劇吧

導演彼得·傑克遜因執導《指環王》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三部曲而被觀眾熟知,憑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神級技術為全球觀眾創造了瑰麗奇幻的中土世界。彼得·傑克遜的祖父曾經參加過一戰,幼年時的他就發現家中的書架上擺放着滿滿的關於一戰的書,耳濡目染之下,拍一部關於一戰的電影也成為這位大導心中的夢想。

最終,夢想實現了,彼得·傑克遜導演的戰爭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將於11月11日(一戰結束一百零一周年紀念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影片由華納兄弟影業出品,電影聚焦於1914年至1918年一戰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為首次公開,製作團隊應用最頂尖修復、上色及3D技術,將百年前影像進行全彩修復並重新加入聲效,以英國老兵口述史為旁白,還原一戰士兵遭遇和感受。

這部紀錄片就像是歷史的匕首,剖開了戰爭真實的腑臟。銀幕上那舊影像的粗糲,也硌得人心裏很痛。這些口述者們,死神曾經注視過他們的眼睛,他們活了下來,然而,當他們經歷了人生的極致考驗後,回到家鄉卻面臨著忽視與遺忘,虛無與孤獨,他們終於不再因站直身體而被射擊,卻已經找不到自己到底為何而戰。

而這,也是打動彼得·傑克遜,讓他為了這部紀錄片付出了四年光陰打磨的原因。

600小時老兵訪談撥開時間迷霧

彼得·傑克遜說他拍的電影總有影射自己的影子,所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個人化,但《他們已不再變老》仍是一部不同於以往的「另一種類型的個人化電影」。因為這部電影是他向祖父的致敬之作,「我的祖父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頭到尾地參與了這場戰爭。事實上,在一戰開始的四年前,他是英國陸軍的一名職業軍人。戰後他本想留在軍隊里的,但是在1919年被診斷出身體健康問題,原因是他的身體在戰後急速惡化。1930年,我父親只有10歲,他就要背着我的祖父上樓,因為祖父自己沒辦法上樓。祖父於1940年去世。不幸的是,我沒有祖父的任何記錄——沒有任何信件,也沒有日記,只有幾張照片。」

傑克遜的成長過程中,家裡的書架上擺滿了一戰的書籍,所以這是他一生的興趣所在。「多年來,很多人問我是否想拍一部關於一戰的電影,但有趣的是,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拍一部關於這場戰爭的好萊塢大片。當帝國戰爭博物館讓我使用他們的原始膠片,然後我們找到了修復這些膠片的方法之時,我覺得我等待多年的一戰電影就是它了。」

大約五年前,帝國戰爭博物館問傑克遜是否有興趣為一戰停戰100周年拍攝一部紀錄片,他們對傑克遜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傑克遜必須使用他們的館藏膠片。帝國戰爭博物館保存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拍攝的最偉大的原始影像檔案之一——至少有2200小時的珍貴館藏。他們的另一個訴求是,想讓這些膠片以一種新鮮且原汁原味的方式被呈現。

拍攝《他們已不再變老》為了紀念一戰,也為了更好地了解祖父,傑克遜說:「當我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覺得這是我了解他所經歷的機會。因為我從那600小時退伍 軍人的音頻中懂得了一件事,就是他們有多麼驚人的相似。他們吃同樣的食物;他們都必須對付虱子和老鼠,他們都必須處理炮擊事件。」

《他們已不再變老》的片名來自英國著名詩人勞倫斯·比尼恩。在一戰中的1914年,他撰寫了《謹獻給陣亡將士》,其中有幾句名句:他們不會變老;歲月沒有留下滄桑的痕迹;每當夕陽西下,朝陽升起,我們都將紀念他們。

影片的主人公們是參與一戰的無名士兵,彼得·傑克遜施以「魔法」,讓塵封在博物館中的黑白史料恢復生機,讓被時間遺忘的戰場記憶回歸銀幕。影片唯一的旁白,是來自曾經參戰的老兵自己——而這些娓娓道來的旁白,都挑選自超過600小時的英國廣播公司和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保存的老兵訪談素材,被存放於「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名錄里。

之所以要找親歷者來說旁白,是因為傑克遜在修復影像時,覺得這些人的臉龐如此清晰,「我確定旁白需要是親歷者的聲音,而不是由歷史學家或是主持人來講述一戰。旁白應該是能向我們描述戰爭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回到帝國戰爭博物館和英國廣播公司,請他們提供採訪錄音或是一戰老兵口述歷史的音頻素材。令人驚訝的是,我們最後獲得了600小時的老兵訪談音頻,涵蓋了250到300個不同的人。」

傑克遜坦承,聽這數百個小時的音頻當然花了不少時間,但不聽完這些,電影將不能真正完成。「所以在大概一年半的時間裏,我們大部分時間就是在看電影、聽磁帶,慢慢摸索這部電影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最後,它給人的感覺似乎很簡單:這只是一個普通人在一戰中作為步兵的經歷。這些人所描述的正是我的祖父,或是任何人的祖父或曾祖父,曾經經歷過的事情。這部電影會讓你真正了解他們過去的生活。」

給300張照片上色,彩色化呈現一戰影像

彼得·傑克遜嘗試着讓歷史復活,「我想穿越時間的迷霧,讓他們來到當代世界,這樣他們會再次成為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類似查理·卓別林那樣黑白電影中的『古董』。我們將運用先進的CGI特效,突破百年歷史的限制,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一戰戰場。」

另一方面,傑克遜認為對歷史資料的修復是在拯救100年前的攝影師們:「我們把現今的技術帶到了100多年前拍攝的鏡頭中。我經常想知道,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在西部前線轉動攝影機的攝影師會怎麼想我們在做的事。作為一名電影製作人,你希望你的鏡頭看起來儘可能的好,所以我不認為當年的攝影師希望看到他們的畫面傷痕纍纍,粗糙乏味。」

近年來,修復老電影已經不是件新鮮事,但對傑克遜來說卻是從未涉及過的領域,對於他這種大導來說,每一個細節都務必要做到完美才行,「我請求帝國戰爭博物館寄來三四分鐘的影像供我們研究。我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在新西蘭的公園路後期製作公司研究修復程序——如何修復過去100年來造成的所有損壞。在很多情況下,帝國戰爭博物館只是複製品,或者複製品的複製品,甚至複製品的複製品的複製品……所以質量不如最初的版本。這項工作並不存在可以『一鍵修復』的神奇按鈕,每一處損傷都需要獨有的修復方法。」

傑克遜將畫面修復後,決定將黑白影像彩色化,他很清楚,人們對彩色化一直很有爭議,「一些公司違背導演的意願,給導演所選擇拍攝的黑白電影塗上了一些非常糟糕、模糊的顏色。我完全能理解這種爭議。如果是導演選擇不拍攝彩色電影,那麼你必須尊重這一點。但是我們不涉及這種情況,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部前線的攝影師別無選擇,只能黑白拍攝——他們並沒有彩色膠捲。我相信如果有人問他們,『你想用黑白還是彩色拍?』他們都會搶走彩色膠捲。對此我毫不懷疑。我從一家名為STEREO D的美國公司所做的照片彩色化工作中學到的是,你花在上面的時間越多,效果越好。我們有300張照片要上色,所以成功的秘訣就是足夠的時間。但是考慮到我們擁有的時間,我想我們已經做了我們真正想做到的——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影像中最好的彩色化呈現。」

在修復的過程中,一個難題是電影速率的差異,傑克遜說他們花了一段時間才弄明白電影的速率。「由於被誤導,我以為最初的鏡頭是以大約每秒16幀的速度拍攝的,但是我們很快發現這是完全錯誤的。大多數鏡頭都是以每秒13幀或14幀左右的速度拍攝的,還有的是從10幀到偶爾的15幀或16幀,很少是17幀或18幀。如果你不知道原版是以什麼速度拍攝的,你就沒法把這些不同的速率都統一提高到每秒24幀(我們現在使用的速率)。所以這項工作純粹就是靠猜。我們先把膠片都通過電腦處理,統一提高到24幀,然後第二天再回來重看,就會發現某些部分要麼有點太快,要麼有點太慢,要麼正好。因此,正確的速度其實很難實現。電腦實際上必須創建從未存在過的畫面。它採用前一幀的畫面和後一幀的畫面,然後通過以後的素材創建一個全新的人工畫面,以此來匹配正確速率。當我們讓這個工作過程運轉起來時,感覺真是太神奇了。最終效果也讓我十分震撼。我非常非常開心。」

找唇語專家研究士兵交談內容

傑克遜的「修復」遠遠不僅是修復畫面。「正如士兵眼中的戰爭是彩色的,他們的經歷同樣不是靜謐的。我想盡我所能,讓他們的所聽所言都具象化。」

因此,傑克遜找到專業的唇語專家,給他們看電影中能清楚看出士兵們在交談的片段,他們就那些談話內容反饋給我們意見,然後請來英國演員來確保對士兵的口音掌握得非常準確,因為口音實際上成為了講話節奏的一部分。「當我們開始加入配音的時候,真的太驚艷了,因為這讓影像變得活靈活現。」

此外,還有聲音的製作,「你必須去創造才行。公園路後期製作公司憑藉《指環王》系列電影的音效獲得了奧斯卡獎,所以我對這同一群人說:『我們需要你們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鏡頭做音效。』我們想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樹木間的風聲,泥濘中的腳步聲,設備的叮噹聲,槍栓的咔嗒聲,馬蹄聲和皮革的吱吱聲……細緻入微,許許多多不同聲響的配音,都匯聚在一個鏡頭中。」

傑克遜認為,《他們已不再變老》應該只是這類紀錄片的一個開始,它不應該是唯一的:「《他們已不再變老》主要以英國為焦點,英國廣播公司的音頻完全是從英國的角度。我們有100個小時的膠片和600個小時的音頻,這個素材能製作10或12部電影。法國檔案館、美國檔案館、加拿大檔案館、德國檔案館等等,這些尚未涉及,所以我們這部電影只有一章,就是西部前線的英國步兵,但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電影可以製作。我希望我們已經為許多類似的紀錄片打開了大門。」

戰爭殘酷,但人性永存

為了這部電影,傑克遜坦承花了很長時間專註於技術方面,「因為這是個一點一點修復的過程。但當這一切都發生時,真正打動你的其實是影片中的人性。他們就那樣出現在你面前,尤其是那些臉龐。他們不再被膠片顆粒、劃痕、污損和碼率錯誤的畫面所掩蓋。你只覺得他們就是芸芸眾生。我曾說過,修復是人性化的,因為它確實呈現出了影片中人物的人性。這是最讓人興奮的地方。我意識到這部電影就是要把這些人物帶回到我們的生活中。」

電影中有很多內容刷新了傑克遜對一戰的認知,比如,有段鏡頭是當英國士兵受傷後,被俘虜的德國士兵也會參與進來救助,「他們其實是對立的兩方,卻都在試圖挽救受傷人員的生命。是英國士兵還是德國士兵並不重要,他們只是想拯救生命。這是我在之前的電影中從未看過的。」

傑克遜說,從這時候開始,他開始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不是一場仇恨之戰,僅僅是這兩群人被告知他們必須互相為敵。「我想並沒有人能真正告訴你他們到底是在為什麼而戰。我們整理文件時發現,英國士兵覺得德國士兵和他們身處同樣的處境。他們吃着一樣糟糕的食物,生活在一樣的惡劣環境,所以雙方存在一種惺惺相惜。他們並不憎恨彼此,我認為他們覺得彼此都是受害者。這類事實刷新了我的認知。」

傑克遜說《他們已不再變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1914年的年輕人心理,「當時戰爭爆發,他們都湧向徵兵辦公室,他們認為戰爭幾個月內就會結束,都想成為其中的一員,因為他們的同伴都要走了,他們不想被落下。他們眼中的一戰的確是關於冒險的。我想那些參軍的人(有些年僅14歲)幾乎都不會從政治層面上思考他們為什麼要上戰場,也不曾問過自己,『這是我準備為之冒上生命危險的事嗎?』正如其中一個人所說,這是他們從家裡無聊工作中逃避的途徑。這正是關於『年輕人為什麼會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好解釋。起初,他們不認為這是在冒生命危險;他們只是為了逃避無聊,經歷一場冒險。」

儘管為這部電影花費了四年時間,但傑克遜說每次看到一卷新的片段,仍會感到震驚:「當聽到老兵們回顧這段經歷,談及這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並且十分願意重新再來一次……這確實讓我吃驚。但是當我們把這些片段整合到電影中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只聽到了倖存者的意見——那些活到老、有了家庭、有了工作、有了孩子和孫子的人。我相信如果同樣的問題能夠問到戰爭中喪生的人,他們對這場戰爭的看法,將與我們在電影中聽到的這些看法大相徑庭。」

傑克遜希望年輕人看了這部電影仍會記得一戰,「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多年輕人都懶得去想的問題。他們會認為這是已經過去的歷史,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他們已不再變老》希望年輕人可以對一戰提出問題,在這些故事被遺忘之前得到機會。」 文/本報記者 張嘉 供圖/影行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