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者》電影系列全導讀

電影快訊 1211℃

從當年的第一部《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到最新一部《終結者:黑暗命運》(Terminator: Dark Fate),總共不過區區六部電影,居然磕磕絆絆地走了三十五年。而且,相較於這個電影系列的第二部《終結者2:審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的極致之美,後面的三部續集《終結者3:機器的崛起》(Terminator 3: Rise of the Machines,2003)、《終結者2018》(Terminator Salvation,2009)、《終結者:創世紀》(Terminator Genisys,2015)無一不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卻又敗多勝少令人惋惜。這一次的《終結者:黑暗命運》,不止是在重複過去。

《終結者》電影系列全導讀 - 陸劇吧

《終結者:黑暗命運》海報

一、機械美學之緣起:《終結者》(1984)

《終結者》電影系列全導讀 - 陸劇吧

《終結者》當年的電影海報

時間回到1984年,這一年年輕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導演剛剛三十歲,這個時候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不僅已經鼓搗完了他的《星球大戰》三部曲,而且旗下的工業光魔公司已經成了電影特效行業里的龍頭老大;大導演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也早已憑藉《大白鯊》(Jaws,1975)、《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等影片名滿天下;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這個時候也有《異形》(Alien,1979)、《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兩部科幻經典在手。相比之下,這個時候的詹姆斯·卡梅隆在告別了卡車司機的職業生涯之後,只導演過一部小成本的B級片《食人魚2:繁殖》(Piranha Part Two: The Spawning,1981),而且整個拍攝過程不堪回首。這樣一看,好萊塢的1980年代初還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美好年代,而這個時候的詹姆斯·卡梅隆妥妥的是一個落後青年。

《終結者》最初的創意,全部始於詹姆斯·卡梅隆的一個夢。在夢裡他被一個金屬骨骼的機械人追殺。據詹姆斯·卡梅隆自己回憶,當年他完成這個劇本之後不少人想買,但他堅持要自己當導演自己來拍。有趣的是,在開拍之前,卡梅隆其實沒想要用施瓦辛格來演機械人,因為他覺得長成施瓦辛格這個樣子會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機械人;而施瓦辛格也以為自己是要演英雄主角,結果卻被導演安排來演一個傻了吧唧的機械人,滿心以為這是一部爛片。許多年以後,詹姆斯·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2018)裏面對面話當年的時候,施瓦辛格這位前任州長爆粗了。

《終結者》電影系列全導讀 - 陸劇吧

最終,這部《終結者》成了小成本高票房科幻片的典範。儘管影片在製作成本上只有區區幾百萬美金,但最後完成的效果卻是超預期的。這是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兩個有才華的人的首度合作。沒有這一次的合作,便不會有兩個人後來在《終結者2:審判日》和《真實的謊言》里的合作。為了讓施瓦辛格演出機械人的質感,詹姆斯·卡梅隆反覆給他這樣說戲——你要想像你是一台機器,你是一台機器,你是一台機器。施瓦辛格在演的時候心裏也在不斷重複——我是一台機器,我是一台機器,我是一台機器。這是多麼難得的一種演技啊。應該說,迄今為止,沒有哪一個人類演員飾演的機械人能比施瓦辛格更像機械人了。

影片結尾最驚心動魄的場面,是施瓦辛格飾演的終結者機械人被大火燒掉了外表層,只剩下一個金屬質感的骷髏骨架。雖然這裡的特效製作在今天看相當簡陋,而且採用逐格動畫做出來的機械人的走路運動顯得很不連貫,但這一段其實奠定了《終結者》這個電影IP最基本的美學特徵,那就是,將金屬效果的機械美感,和生物屬性的人體形態合二為一,並且用前者來展現後者,從而創造出既吸引觀眾眼球又刺激觀眾神經的銀幕效果。

《終結者》里的終結者機械人,金屬質感與人體骨架合二為一

二、技術藝術雙巔峰:《終結者2:審判日》(1991)

《終結者2:審判日》電影海報

《終結者》之後的詹姆斯·卡梅隆在事業上有起有落。先是編劇的《第一滴血2》(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1985)被史泰龍給改得面目全非,其後憑藉自編自導的《異形2》(Aliens,1986)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之後又因為影片《深淵》(The Abyss,1989)票房折戟。這期間,電影CG特效技術正在悄然發展,而無論是詹姆斯·卡梅隆還是施瓦辛格,都正處在創造力的巔峰狀態,於是在1991年有了《終結者2:審判日》這部永遠的經典之作。

在這一部裏面,施瓦辛格飾演的終結者T-800在設定上延續前作,依舊是一往無前的鋼鐵之軀。詹姆斯·卡梅隆需要做的是,設計一個升級版的終結者來當反派,創造出新的銀幕震撼效果。在這件事上,這位大導演可以說榨乾了當時電影CG技術的可能性。在當時,用計算機技術創造一個活生生的生物出來還聞所未聞,這件事得再過兩年斯皮爾伯格在《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里才能實現。而用CG創造一個活生生的人出來,其難度更是比復活恐龍高出幾個數量級。在這個問題上,《終結者2:審判日》里打造的終結者T-1000液態金屬機械人,可以說充分發揮了技術上的揚長避短。先用真人飾演終結者機械人,然後把CG技術統統用在最關鍵的地方,讓CG創造出來的那種流動的銀色金屬質感,和人類外形的機械人巧妙結合,從而創造出T-1000這一經典的終結者形象。就純粹的CG技術來說,這裡其實主要用的是當時已經成熟的電腦三維動畫變形效果,但好鋼統統用在了刀刃上,這才是電影創作的關鍵命門。

《終結者2:審判日》裏面讓人不寒而慄的液態金屬終結者T-1000

T-1000這個終結者角色經典到了幾近永恆,以至於在這部《終結者2:審判日》之後的三部《終結者》,儘管CG特效技術早已經是一日千里,但卻普遍想像力匱乏,片中出現的終結者依舊是液態金屬質感,再沒見到比他更高明的創意出現。甚至從銀幕效果來說,後面的幾部《終結者》里的反派終結者還不如這部《終結者2:審判日》。

這部《終結者2:審判日》里令人過目難忘的液態金屬機械人T-1000再次證明,電影創作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活兒,而是看一群有才華的人在一個最有才華的人的領導下,怎麼樣把技術這玩意兒玩的最藝術。T-1000的經典形象離不開詹姆斯·卡梅隆的個人才華,離不開CG技術的藝術化運用,同樣離不開羅伯特·帕特里克(Robert Patrick)這位演員的精湛演技。這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個環節。同樣是飾演機械人,施瓦辛格在首部《終結者》裏面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台機器」;而在飾演T-1000這個角色的時候,羅伯特·帕特里克想像自己是一隻鷹——這個若不是演員自己說出來,對於看客來說恐怕還真是只能感覺到卻想不到的一件事。

羅伯特·帕特里克這位演員的表演對於創造T-1000這一角色來說同樣不可或缺

在故事的綿延發展中,詹姆斯·卡梅隆還為施瓦辛格飾演的T-800這個角色注入了細膩的人性特徵。人性元素的細膩注入,是《終結者2:審判日》成為經典的又一原因。實際上,《終結者2:審判日》裏面有兩條敘事線索,明線是莎拉·康納和約翰·康納在終結者T-800的幫助下阻止核戰改變未來,而作為暗線的是終結者T-800在約翰·康納的影響下漸漸的有了「人性」,學會了用鑰匙開汽車、學會了微笑和說俚語,直到最後理解了人類的眼淚是怎麼一回事。正因如此,這台終結者最後和約翰·康納的分離告別才感動觀眾。總之,這部《終結者2:審判日》從各方面看,都幾近完美。

終結者機械人T-800正在學習人類的微笑

三、虎頭,卻蛇尾:《終結者3:機器的崛起》(2003)

《終結者3》的電影海報

在《終結者2:審判日》之後,這部《終結者3》讓影迷一等就是十多年。按照有錢必須賺的好萊塢鐵律,《終結者3》肯定是要拍的,關鍵在於怎麼拍。離開了詹姆斯·卡梅隆,這一部《終結者3》還玩不玩得轉。影片拍攝過程當中傳出來的消息說,《終結者3》是一部全新的終結者的故事,除了施瓦辛格之外,影片從班底到故事全都是新的——真要能這樣情況可能反而會好一點。可惜,從最後完成的影片來看,創作公司顯然沒敢邁出這麼大的一步。畢竟,一億七千多萬美元的投資即使擱今天也不是鬧着玩的(其實這裏面施瓦辛格的片酬拿去很大一塊)。

最後完成的這部《終結者3》在各方面都顯然擺脫不了《終結者2:審判日》的陰影。影片的編劇再一次挖空心思,從已然被終結了的《終結者2》的故事裏面重新生造出一個《終結者3》的故事出來——審判日並沒有被改變,只是到來的時間比原來推遲了。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光是讓《終結者3》的故事放不開手腳,而且捎帶着把《終結者2》也搞變味了。《終結者3》的問題,同時也是很多給經典電影生造續集或者重啟IP時最容易犯的問題。既想要照顧到原作的框架設定不敢放開手腳,又想要搞點適度的創新,結果反而弄得影片失去了完整性和流暢感。

事實證明,雖然《終結者》這個IP可以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個公司,從一個導演手裡換到另一個導演手裡,但詹姆斯·卡梅隆始終是唯一的一個詹姆斯·卡梅隆。這部《終結者3》的導演在執導這部《終結者3》之前,大概只有《獵殺U-571》(2000)這麼一部能拿得出手的大製作的影片,直接上手《終結者3》有點蜀中無大將的意思了。和《終結者2》相比,《終結者3》的前半段也還算是饒有趣味。影片一開始,施瓦辛格以同樣的造型第三次出場,按照慣例應該走進酒吧搶一身嬉皮士的衣服當行頭,但是這一次卻走進了一個全是女人的派對;出門時從口袋裡拿出墨鏡戴上,卻是一副花里胡哨的女式眼鏡,裝酷沒裝成反成搞笑。這些細節既是對《終結者2》的戲仿也是對《終結者2》的致敬。而反派這一次被替換成一個美女外形的液態金屬機械人,雖然在戰鬥技能方面跟上一部相差無幾,但也算是能有個新看點。可惜的是,這部《終結者3》並沒有把這副從容姿態貫徹到底,尤其是越到後半段越顯得捉襟見肘,感覺像是少了很多場戲一樣。

《終結者3》裏面美艷的液態金屬機械人及其「真身」

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勉強算是編圓了,然而整部影片的高潮戲安排卻大大值得商榷。在影片的結尾,約翰·康納要完成阻止核戰的任務被置換成終結者終於完成了救人的任務,而核戰真的爆發了!這樣的結尾,讓影片本該在最高潮的地方卻急轉直下,給觀者造成一種極大的不滿足感。看到結尾處可能所有人都會傻半天——這電影完了?就這麼完了??

實際上即便是這樣的結尾安排,至少在場面上也可以做的更好一些。至少應該加上一場兩個終結者機械人爭奪直升飛機,然後展開空戰,最後抵達基地展開近身搏擊的戲,而且應該做的比前面大街上的那場追逐戲更火爆更緊張激烈,然後再在結尾處給後面的《終結者4》留一個尾巴。然而導演在這裡的處理過於簡單直接,噹噹兩聲,兩架直升飛機就這麼撞進來了。施瓦辛格飾演的第三台終結者機械人拿出肚子里的電池自爆,兩個終結者就這麼同歸於盡了……

總之,讓影迷苦等十多年的《終結者3:機器的崛起》,雖有虎頭,最終卻以蛇尾收場,相當遺憾,很不過癮。

這部《終結者3:機器的崛起》給人的觀影感受是——很不過癮

四、另起爐灶的抱憾之作:《終結者2018》(2009)

《終結者2018》當年在中國上映時的海報

演完《終結者3:機器的崛起》,施瓦辛格便去當州長了。於是這部很難被稱為《終結者4》的《終結者2018》既沒有了詹姆斯·卡梅隆,也沒有了施瓦辛格,成了一個全新系列的開山之作。然而遺憾的是,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票房慘淡,其後電影公司倒閉,開山之作也隨之成了絕響。

其實從創意上來說,這部《終結者2018》也算是頗具野心。雖然影片最後以失敗告終,但絕非一無是處。在世界設定上,這部《終結者2018》第一次把前三部《終結者》中提到的未來人類與機械人大戰的背景放到了前面,這個動作本身就很有氣魄。買下《終結者》IP的這家公司原打算做一個新的《終結者》三部曲,講述未來人類和終結者機械人之間的戰爭。真要能把這樣的一個三部曲給做出來,論規模論格局論氣魄可都比前三部《終結者》大多了。為了打造這樣一個新的世界觀,創作團隊設計了各種型號的終結者機械人,甚至還有巨型的既能飛又會變形的傢伙。人類和機械人之間發生全面戰爭,這樣的場面在前幾部《終結者》里只是作為故事背景一閃而過,而這一次在《終結者2018》裏面成了整部電影實實在在的想像世界。這原本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遺憾的是,這樣一個宏大的世界設定,相應的故事卻相當蹩腳。

《終結者2018》裏面各種不同型號的終結者機械人

照理說,人類和機械人作戰,在很多方面都會處於劣勢。比如機械人火力強勁、結實抗揍,不會有像人一樣的恐懼感,不會退縮等等。假如未來人類和機械人之間發生戰爭的話,人類這邊除了前面說的劣勢之外,有沒有什麼可以超過機械人的優勢?這樣一場事關全人類生死存亡的戰爭,從戰略和戰術上應該怎麼個謀篇布局,這些原本都是可以大挖特挖的腦洞。然而《終結者2018》卻把這個創意給倒過來了,從頭到尾講的是一個機械人卧底到人類的彆扭故事。克里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的約翰·康納雖然中規中矩,但劇本所限從頭到尾缺乏變化,顯得存在感偏低;而薩姆·沃辛頓(Sam Worthington)飾演的是一個被改造成機械人的人類,戲份雖多卻難以引起觀眾的認同感。天網系統想要消滅人類,派出千軍萬馬的終結者軍隊直接上去硬推就行了,為啥還要用安插卧底這麼LOW的辦法?而且最後還聰明反被聰明誤,功虧一簣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影片的故事要多擰巴有多擰巴。片中不止一次提到薩姆·沃辛頓飾演的這個半機械人有個哥哥,很明顯是為了給續集做鋪墊用的。但遺憾的是,由於接手《終結者》這個IP的電影公司破產,重啟三部曲這個項目也隨之流產,恐怕我們有生之年是不大可能看到這個《終結者2018》故事的後續發展了。

《終結者2018》里的巨型終結者機械人

另外這部《終結者2018》當年在上映檔期上剛好撞車了《變形金剛2》(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2009)。這原本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電影,但放在一起一看,兩部電影在題材方面居然有頗多雷同,而《終結者2018》里各種型號的終結者,跟《變形金剛2》里眼花繚亂還會變形的各式變形金剛比,顯得土鱉不少;整部電影的暗黑基調跟《變形金剛2》的炫目風格相比又矮下去一截;《終結者2018》的導演是籍籍無名約瑟夫·麥克金提·尼徹(Joseph McGinty Nichol),和當時正如日中天的《變形金剛》導演邁克爾·貝(Michael Bay)更是難以比肩。各方面因素相加,這部《終結者2018》最後落得慘淡收場也算是在情理之中了,只可惜了那個人類和機械人之間全面戰爭的世界設定。

《終結者2018》,既是開山之作也是絕響

五、不思進取吃老本:《終結者:創世紀》(2015)

《終結者:創世紀》中國大陸版電影海報

對於《終結者》系列的第五部,這部《終結者:創世紀》來說,好消息是詹姆斯·卡梅隆回來了,壞消息也是詹姆斯·卡梅隆回來了。從當年的《終結者》(1984)到這一部《終結者:創世紀》(2015),電腦技術、人工智能,這些在過去這三十年里翻了不知道多少倍,而由詹姆斯·卡梅隆親自編劇的這部《終結者:創世紀》,其編劇思路卻並不比當年同樣由詹姆斯·卡梅隆編劇的《終結者》和《終結者2:審判日》高明多少。從編劇的角度來說,考慮上時間跨度,沒有進步便是退步。偉大的詹姆斯·卡梅隆導演這一次沒能當成一個好編劇。

事實上,影片從一開始便抱定了吃老本的思路,片中那個繞來繞去的什麼「創世紀」到最後不過是個噱頭,整部電影的劇情主線不過是個俗套的時空穿越。穿越到《終結者》(1984)里的時間線,把施瓦辛格這個肌肉型機械人的梗又玩了一遍;穿越到《終結者2:審判日》里的時間線,把那個液態金屬機械人T-1000的梗又玩了一遍。對於沒有看過前兩部《終結者》的觀眾來說,很可能都不知道這裏面玩的是個什麼梗。想不出什麼新創意的時候,適度的消費一下情懷也還可以接受。但後面的故事就更蹩腳了。男女主角穿越到2017年,後面的故事主線居然成了親爹親媽跟自己親兒子對戰的奇葩思路。已經老態龍鐘的施瓦辛格大爺在裏面似乎可有可無,而約翰·康納徹底被黑化,從救世主變成了終極大BOSS,這個劇情讓人在情感上,實在有點難以接受。這個設定的出發點也許不光是要毀《終結者:創世紀》這部電影,而且要連前面幾部《終結者》也一股腦全毀掉才痛快。

人類救世主約翰·康納在這部《終結者:創世紀》里黑化,而且黑化後戰鬥力平平

甚至僅說特效,這部《終結者:創世紀》也乏善可陳。黑化後的約翰·康納依舊還是液態變形,一點沒看出來比當年的T-1000高明多少,只不過是從銀白色金屬質感變成了黑色類似於石油的質感,這又哪裡算得上是什麼新意。

總之,一部《終結者2018》,一部《終結者:創世紀》,前一部是步子邁太大了,而後一部是過於消費情懷吃老本,不思進取不進反退了。這部《終結者:創世紀》的票房平平,電影製作公司也就剛剛回本。而假如撇開這裏面的情懷因素的話,僅就電影的水準成色而言甚至都值不了這麼高的票房。

《終結者:創世紀》裏面老態龍鐘的施瓦辛格大爺,和CG製作的年輕版

六、情懷已被透支:《終結者:黑暗命運》(2019)

看完《終結者:黑暗命運》,有點失望。之前放出來的預告片已經把所有劇情幾乎全講清楚了。

終結者機械人從未來穿越到現在,一個要殺人一個要救人的老思路。裏面的反派機械人跟《終結者:創世紀》里的BOSS看上去好像也差不太多,還是液態變形,黑色質感。這種液態變形的特效,放在1991年看自然是驚艷無比,可眼下都2019年第六部《終結者》電影了,還在玩這樣的噱頭,多少有點審美疲勞了。

《終結者:黑暗命運》里的反派終結者

這部《終結者:黑暗命運》與其說是續集,其實更像是一部《終結者2:審判日》的重拍版,而且還是一部降級重拍版。施瓦辛格和琳達·漢密爾頓兩位主演已上年紀不好強求,年輕的兩位女主角全部缺乏魅力,反派終結者身上也未見有什麼新的光彩,反倒讓人懷念二十多年前《終結者:審判日》里的那個T-1000。那才是演技。

這部《終結者:黑暗命運》整部電影要動作有動作要特效有特效,照理說應該好看才對,可看的時候偏偏就是熱不起來,因為所有的劇情設置都是原來的既定套路,所有的梗都是老梗。

從創意上來說,我倒更希望能夠看到一部《終結者2018》那樣設定世界背景,講述人類和終結者機械人之間展開全面戰爭的新的《終結者》電影,而不是每次都從未來穿越過來倆機械人殺來殺去。把一個《終結者》的IP做到這個地步,已經不只是在消費情懷,而是透支情懷了。

《終結者2:審判日》(1991)里的施瓦辛格和《終結者:黑暗命運》(2019)里的施瓦辛格對比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