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阻攔索:象徵走向海洋的中國航母夢

電影快訊 1775℃

【文物影像】

航母阻攔索:象徵走向海洋的中國航母夢 - 陸劇吧

遼寧艦阻攔索,中國航海博物館館藏

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這標誌着中國的國防工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也標誌着我國將堅定地走向深藍,建設遠洋海軍。同年11月23日,殲 -15 艦載機首次在遼寧艦上成功着陸,這意味着遼寧艦成為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

這是遼寧艦進行首次艦載機着艦試飛時所使用阻攔索的一段。它直徑4公分左右,從截面可以看出內部緊密纏繞在一起的鋼絲。這件看起來十分普通的展品,卻代表着我國航海科技的最高水平,是無數中國軍工人員獨立自主、永攀高峰科研精神的結晶。

【家國故事】

遠嫁中國的「瓦良格」


這件展品的故事,還得從半個世紀前說起。

1970年4月下旬的一天,海軍第七研究院接到了中央軍委下達的命令:從即日起,組建航空母艦研究隊伍。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道開展航母研究的命令。第七研究院十四所(簡稱 714所)當時的任務是:研究航母的歷史、現在和未來,優缺點,關鍵技術等,以供領導決策參考。

2004年10月出版的《劉華清回憶錄》中曾提及這次研究工作:「早在1970年,我還在造船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時,就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並上報過工程的方案。」遺憾的是,這次相關機構對航母的研究並沒能深入開展,更談不上建造計劃。

中國航母計劃的推動,離不開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1980年1月,劉華清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同年5月,他率團訪問美國,美方安排他們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美軍航母的氣勢規模和作戰能力給劉華清留下了深刻印象。從那以後,他便致力於實現中國的航母夢,成為我國支持航母計劃的代表人物。

但上馬航母這種超級軍事工程,不僅需要上層的決心,更需要超強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作為支撐。可以說,它是一國軍事與科技實力的象徵。有人計算過,一個航母戰鬥群的花費約為100億美元,兩個航母戰鬥群就是200億美元。日常的訓練、維護、修理和燃料費用每年大約20億美元。如此巨大的開銷,在中國人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七八十年代是不可想像的。

到了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航母的計劃雖未大步推進,但有一些事情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1992年初,一位中國教師與烏克蘭造船學院的同行交流時,對方提到自己國家的航母造不下去了,就放在學校附近,邀請老師有空過去看看。從烏克蘭回來後,這位老師向上級彙報了此事。3月,一個由造船技術專家和軍方代表組成的航母考察團抵達烏克蘭小城尼古拉耶夫。他們即將考察的這艘航母,就是「瓦良格」號。當時,全艦已從船台下水,建造工程已經完成60%,有些大型設備已經裝上。烏克蘭方面因為資金問題,建造工程停擺,正在積極尋找買家。

經過仔細研究,考察團得出結論:「瓦良格」號性能很好,值得買。烏克蘭方面願意賣。後來的故事大多數人都知道,經過一番曲折,這艘烏克蘭航母最終於2002年3月停入中國大連港。此時,距離1992年考察團首次見到「瓦良格」號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經過十年發展,中國的GDP總量翻了三番。

航母阻攔索:象徵走向海洋的中國航母夢 - 陸劇吧

殲 -15 着艦瞬間

破繭而出的「遼寧艦」

2005年4月,在抵達中國三年後,「瓦良格」號被6艘大馬力拖輪拖進了剛竣工不久的大連造船廠30萬噸級船塢。此時,「瓦良格」號艦底厚厚的海洋生物被徹底清理,螺旋槳、舵面等部件被檢修一新,全艦表噴塗防腐材料。8月,身着中國海軍淺灰藍的「瓦良格」號重新出現在碼頭。

航母阻攔索:象徵走向海洋的中國航母夢 - 陸劇吧

遼寧艦雄姿

也是從2005年起,「瓦良格」號開始內部改裝,這一過程平靜而漫長。2011年7月,「瓦良格」號的煙囪里冒出了黑煙,同時,大量海軍人員列隊登艦。當年的「八一」建軍節,中國航母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點,到大連的機票一票難求,全國各地的軍事迷紛紛飛赴大連等待「瓦良格」號試航。

就在那年1月,被譽為「中國航母之父」的劉華清在北京逝世,他還是未能看到中國航母啟航。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欣慰的是,對於我國的航空母艦發展,我盡了一些謀劃的責任。」

2012年9月23日,這艘中型航母終於破繭成蝶,在大連舉行了交船儀式。9月25日,國防部宣布其正式更名為「遼寧號」,並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兩個月後,一張航母甲板工作人員指揮艦載機起飛的照片走紅網絡。照片中身穿黃色夾克的指揮員引導飛機起飛的姿勢被網友們稱為「航母STYLE」,一時間人們紛紛模仿。這張照片的走紅,反映出人們對實現航母夢的欣喜,對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自豪。

航母夢的背後,是無數軍工和科研人員的汗水。從2002年「瓦良格」號來華,到2012年「遼寧號」入列,整整用了十年時間。其間經歷了無數技術攻關,僅從航母甲板上的一根阻攔索,就可見一斑。

阻攔索,也被稱為艦載機着艦的「生命之索」。艦載機在航母甲板上降落時,尾部的鉤子會鉤住安裝在甲板上的阻攔索,飛機在阻攔索的巨大拉力下迅速停穩。遼寧艦甲板上一共有四道阻攔索,每道阻攔索之間相距十幾米。也就是說,艦載機在着艦時,必須在這50多米的距離里鉤住阻攔索。艦載機降落的時候,至少要保持150千米/小時以上的起飛速度,這樣,一旦沒有鉤住阻攔索,艦載機可以立刻復飛。因此,阻攔索需要在數秒內拉住高速運動的、重達幾十噸的艦載機,這對其強度和柔韌性要求極高。

正因為對材料和工藝的要求極高,阻攔索成為不折不扣的高科技產品,目前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生產。因此,阻攔索的生產技術是國家級的核心機密。當中國國防部公布改造「瓦良格」號的消息時,就有西方媒體斷言,阻攔索技術瓶頸將使「瓦良格」號成為一堆廢鐵。但2012年11月23日殲-15在「遼寧號」首次成功起降,徹底「打臉」了這些言論。

「遼寧號」使用的阻攔索為我國自行研發,每根阻攔索都由6股鋼絲繩組成,每股鋼絲繩又由12根主鋼絲、12根中間尺度鋼絲6根呈三角形布置的細鋼絲扭成。據媒體報道,我國首次艦載機阻攔着艦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從艦載機尾鉤與阻攔索「拉鉤」到飛機停下全程只用時2—3秒,阻攔索完全符合要求。

2017年4月,我國的首艘國產航母下水,經中央軍委批准,它被命名為「山東號」,舷號「17」。這兩艘中國航母早已進入日常的巡航與訓練狀態,它們正以昂揚的姿態,守衛着祖國廣闊的領海。

航母阻攔索:象徵走向海洋的中國航母夢 - 陸劇吧

文章來源: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自從有了黨:文物背後的家國故事》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