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電影快訊 1309℃
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陸劇吧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陸劇吧

松崮遠景。

松崮,是一座秀美的崮,位於沂源縣大張庄鎮,海拔662米,是附近山頭的制高點。繁茂的樹木遮蔽着俊秀的山體,凸顯出裸露的崮頂。當地人們說,這是崮中的模特。

蒙陰縣志載,《秋登松崮山止宿》詩云:

古木蕭森掩飾扉,空中樓閣自依稀。積苔迥斷行人跡,絕巘長留落日輝。

僧影老隨松影瘦,泉聲時並雨聲飛。山房欹枕寒生月,靜聽疏鐘下翠微。

9月3日,松崮山腰上,風力發電機正默默地旋轉。問起正在忙碌的村民,他們說常有人來攀崮遊玩;再問及抗戰時期南岩民兵在附近戰鬥的情形,他們說:「南岩民兵很出名,在這松崮山上打過仗,山南邊的松崮烈士陵園裡,還有烈士們的墓碑。」

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陸劇吧

熊珂忠在松崮烈士陵園裡,講述當年的故事。

松崮村東的松崮烈士陵園裡,南岩五村黨支部書記熊珂功和村民熊珂忠來到熊家香烈士墓碑前。熊珂功說:「熊家香烈士是在1943年的王家莊戰鬥中犧牲的,四天後他的遺體才運回村裡,十年前他被移葬在了烈士陵園;他邊上的於功臣、於天后、於天慎……都是我們南岩民兵烈士,共有十多人安葬在了這裡。」

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陸劇吧

南岩五村黨支部書記熊珂功(圖右)和五村村民熊珂忠講述熊家香烈士犧牲時的情景。

熊珂忠是南岩民兵的組織者之一、「民兵戰鬥英雄」熊子星的兒子,他說起了當年從父親那裡聽來的南岩民兵戰鬥故事。

1938年夏,大張庄鎮南岩村村民熊加福和周邊村裡的青壯年,開啟了自發的抗日游擊戰鬥。1943年3月3日,我黨蒙陰武裝部幹部熊子功回到南岩發展民兵,由熊子功、張玉水任正副隊長,熊加福、熊子星共同組織領導的40餘名青壯年在南岩村廟前的紅旗下宣誓:「保家衛國,抗戰到底。」從此,南岩民兵英勇地同日偽軍展開鬥爭。1943年4月初,他們僅用了3顆子彈就令13個欲進村搶劫的偽軍繳械投降,民兵無一人傷亡,首戰告捷。8月18日晚,民兵前後夾擊盤踞在玉皇山上的偽軍,20分鐘不到,他們全殲守敵34名,繳獲步槍18支、機槍2挺、小炮2門、子彈10000餘發,南岩民兵僅有2人負傷。

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陸劇吧

於朝松老人講述當年的故事。

這些戰績極大鼓舞了當地軍民的士氣。唐庄、大三地、張庄、東上峪等村,也在南岩的影響下建立起民兵組織,初步形成了民兵聯防。

屢戰屢捷,南岩民兵的戰績也惹惱了日偽軍。1943年10月23日,1000多名偽軍圍攻南岩村,第二天500多名日軍也加入圍攻。南岩民兵隊長熊子功的女婿、南岩六村老黨支部書記於朝松老人,說起了他所知道的這段戰鬥情景:「我們是吃了幾個漢奸的虧,當時沒打死他們,讓他們把鬼子和偽軍勾來了……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南岩民兵打了3天3夜,打死、打傷近百名敵人後突圍了。敵人後來就放火燒村,燒了6天,村裡被燒得僅剩下一個瓦門樓子。」

松崮山下,是南麻(原沂源縣城)通往岱崮及萊蕪的公路幹線,也是我軍的重要補給線和由延安通往山東分局的通道。血洗南岩之後,日偽軍妄圖在南岩附近的幾個山頭設置據點,並控制松崮,掐斷我方這條補給線。

南岩民兵副隊長張玉水奉命帶領一個排攻克了松崮頂並駐守。夜晚,他們又從這裡出發去破壞敵人在大崮堆修築的碉堡工事,還到赤坂、東崮山附近的村莊活動,並一直深人敵占區進行鬥爭。隊長熊子功又多次伏擊了赤坂據點出來騷擾的偽軍。短短一個月里,他們迫使敵人從這裡撤走,將根據地向北推進了20里。

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陸劇吧

村裡的牆繪。

1943年到1945年,南岩民兵歷經戰鬥120多次,打死日偽軍300多名,繳獲步槍125支、機槍2挺、小炮2門。民兵犧牲19名、負傷60多名。1944年3月21日至7月15日,由新華社和《大眾日報》報道的南岩民兵戰鬥新聞就有7篇。1944年3月21日《大眾日報》社論《向南岩同胞和民兵英雄致敬》,全面評價了南岩民兵抗日鬥爭的業績,並認為「南岩民兵的光輝戰績在山東是空前的。他們的戰績,是山東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模範戰例」。

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陸劇吧

當年刊登社論的大眾日報。

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陸劇吧

解放戰爭時期的張玉水。

沂蒙紅色「崮」事|松崮山體最標緻,南岩民兵扛大旗 - 陸劇吧

民兵雕塑。

1944年春,山東軍區在莒縣十字路鎮召開英模大會,熊子功被授予「山東省特級民兵英雄」和「模範民兵指揮員」光榮稱號。南岩民兵被授予「南岩英雄民兵隊」的錦旗。

在今天的南岩六村東口,一組南岩民兵的雕像凝視着東南方向村裡的千畝蔬菜大棚基地。一條從南泉流下的泉水匯成小河,給千畝大棚帶來了甘甜的灌溉水源;小河又從雕像腳下向北流淌而去,南岩民兵的精神也隨着清澈的河水,在這片紅色的熱土賡續流淌。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唐峰 見習記者 李新宇 通訊員 杜培霞 張琦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