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遙影展, 這些學生有機會檢驗自己所學

電影快訊 1290℃

10月14日,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日在平遙電影宮「門廳」舉辦,「我今天來到這裡不是作為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創始人,而是作為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以下簡稱溫影)的一員。」作為溫影現任院長,導演賈樟柯在發言中先就自報家門。平遙國際電影展教育板塊採用「學校日」的形式,以天為單位,分別展示交流高校學生拍攝的優質短片習作。第三屆平遙影展上,英國國立電影電視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等院校獲邀出席。

在平遙影展, 這些學生有機會檢驗自己所學 - 陸劇吧

現場合影

此次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日的主題是「從學生作品到青年影像」,恰好也同其辦學宗旨相契合。學院電影製作系攝影課程高級講師亞歷山大·庫巴克·克利希在論壇推介環節介紹說,學院的教學模式基於「結果導向」,整個學院的結構「更像是一個專業的電影製作公司」,在他看來這一有挑戰性的辦學模式正在於,「我們的學生要在一年內,在他們的專業領域中習得相應的電影製作技能。」

在圓桌論壇分主題「創作無邊界——國際視野下的學生電影拍攝」中,畢業自學院電影製作專業的九位青年導演帶來了各自的短片習作,林星辰的《流浪》、鄭長臻的《出路》、常昕的《已是明日》、傅藝超的《桃囈》、趙天芸的《暑熱逃離計劃》、王佳傑的《棍子》、沈凱的《後事之拾》、劉崢的《吞聲》,以及法國籍畢業生Jocelyn Harpet導演的《藍鏡》先後放映。

《流浪》講述的是一個拾荒者和小女孩相互慰藉,抱團取暖的故事,導演林星辰介紹說這個故事同個人經歷有關,「被需要,有時會改變一個人。」而《出路》曾入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並獲得匯創青春影展二等獎。影片用一雙孩童視角,呈現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西南部某工業城市下崗大潮下的別離與紛亂。在導演鄭長臻看來,時代正如向前快速行駛的列車,「有的人踩着他人給自己找到了出路,登上列車。然而更多的人找不到出路,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在平遙影展, 這些學生有機會檢驗自己所學 - 陸劇吧

《流浪》劇照

在平遙影展, 這些學生有機會檢驗自己所學 - 陸劇吧

《出路》劇照

畢業於電影製作系FP07班的方嘉祺,此次被學院推選為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的青年評審,她將同其他年輕電影創作者一起,從入選影展正式單元「藏龍單元」的作品中選出「青年評審榮譽」。作為圓桌論壇嘉賓,方嘉祺的另一個身份是製片人,今次放映的《流浪》《出路》《已是明日》三部短片都是她監製的作品。在現場提問環節,她介紹說,「在具體的電影項目中檢驗課堂上學習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習得。」

短片交流環節結束後,賈樟柯在發言中回顧說在電影發明之初,「電影教育就是片場師徒制,就是在片場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大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大學裏才有了電影教育專業。之後『片場』和『教室』這兩個模式一直在並行,很多香港電影人都是在片場鍛練出來的大師。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出現,其實是這兩種教育模式的融合。」學院執行院長蔣為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外合作、非學歷、高等教育(一年制學位外,另有「2+2」中外合作本科項目、「1+1」中外合作碩士項目)是目前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三大特色,「我們的目標就是用一年的時間讓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或者電影愛好者轉變成職業電影人。那些已經完成大學通識教育,或者有一定相關行業工作經驗的學生更適合來溫影。」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