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篇」: 獻給無名英雄的一曲世紀讚歌

電影快訊 1296℃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作為國慶70周年獻禮片,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剛一上映,就在豆瓣獲得8.1分,上映3天票房破12億。這樣的戰績,在國產電影里並不多見。

電影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為線索,由陳凱歌、張一白、管虎等7大導演聯合執導,展現了7個珍貴歷史瞬間背後的故事。黃渤、張譯、吳京、任達華、葛優、杜江、宋佳等明星大腕聯袂出演,該片堪稱是華語影壇的「明星總動員」。

7個故事各有特色,其中,口碑最佳的當屬《相遇》。

《相遇》由張一白執導,張譯和任素汐主演。

《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篇」: 獻給無名英雄的一曲世紀讚歌 - 陸劇吧

影片以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為背景,講述了國防科技戰線上的無名英雄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為了研發原子彈,新中國第一批原子彈研發人員遠離親朋,隱姓埋名,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國防事業。今天,中國能如此繁榮昌盛,軍功章上有他們不可磨滅的功勞。

01相遇:凄美的愛情故事,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

眾所周知,原子彈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戰爭武器。

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讓全世界見識了原子彈的威力,也為盟軍提前鎖定了勝局。

當時,美國、蘇聯、德國等都在積極研發原子彈,試圖以此擴大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篇」: 獻給無名英雄的一曲世紀讚歌 - 陸劇吧

鑒於此,為了保衛國家安全,我國也決定研製原子彈。

1956年,研發原子彈的被列為科學技術十二年遠景規劃中的首要任務。當時,我國剛剛建國不久,在那個物資匱乏,科技落後的年代,經濟和科技都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想要研製原子彈,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那時,中蘇關係極好。我國原子彈最初的研發工作,曾得到過蘇聯的技術援助。然而在1959年,隨着中蘇關係急劇惡化,蘇聯突然單方面撕毀合同,並撤走所有的技術專家。

隨着蘇聯專家的大批撤離,幾乎是一夜之間,我國的原子彈科研工作陷入半癱瘓狀態。

《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篇」: 獻給無名英雄的一曲世紀讚歌 - 陸劇吧

雖然面臨巨大的困難,但科研人員並沒有放棄,他們絞盡腦汁,用盡各種辦法攻克難關,希望能早日自主研發出原子彈。

「相遇」里的故事,就發生在那個年代。

高遠是我國第一批原子彈科研人員。

在參與原子彈項目前,他曾和方敏相知相戀,眼看就要步入婚姻殿堂,過上幸福的生活,不料隨着自主研發原子彈項目的啟動,高遠和方敏戀愛故事戛然而止,這段美好的姻緣最終化為泡影,讓人感慨不已。

原子彈的研發工作是國家重要機密,需要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

因此國家規定,原子彈科研人員要「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要把在基地看到的一切,永遠爛在肚裏

」。

作為原子彈科研項目的負責人之一,高遠不得不服從組織的安排,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他毅然拋下親人和女友,奔赴外地,在孤獨無助的環境里,一心一意地開始研發原子彈。

影片中,有個鏡頭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常年研究原子彈,高遠受到核輻射威脅,身體狀況越來越糟。一次,在給上級彙報工作時,他臉色越來越煞白,正在說話時,突然開始流鼻血,怎麼都止不住。

看到這一幕,首長深受感動,急忙派人去叫救護車。

但是高遠仍一邊流着鼻血,一邊彙報工作……當他強忍着身體的不適,彙報完工作,擦乾鼻血轉身離去後,首長望着他的背影,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他叫什麼名字,我都不知道。」

眾志成城,則無往而不利。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我國首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

萬米高的蘑菇雲騰空而起,震驚了全世界。至此,我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四國之後,第五個成功自主研發原子彈的國家。這枚原子彈的爆炸,象徵著我國國防科技已經邁入最先進的國防科研水平之列。

高遠是原子彈研發項目的負責人之一,從接受任務到完成任務,歷時三年。三年時間不長也不短,為科研事業以身試險的他,因核輻射染上重病,不得不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療養。

養病期間,一天,他竟然與昔日戀人方敏在一輛公交車上偶遇了。

這時的高遠臉色蒼白,頭髮灰白,還戴着口罩,整個人形如枯槁,和三年前那個活力四射、血氣方剛的帥小伙相比,簡直判若兩人。儘管如此,深愛着他的方敏從看到他的第一眼起,就立刻認出了他,並叫出了他的名字。

面對着方敏熾熱的愛意,高遠強忍着內心的痛苦,矢口否認了自己的身份,還說對方認錯了人。

高遠是薄情寡義之人嗎?當然不是!

想當年,他看到有人落水,不管三七二十一,幾個健步躍入水中,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救人。事後他才得知,這次救人純屬烏龍事件。因為那個所謂的落水兒童,壓根不是真落水,而是游泳隊隊員在集訓。

高遠如此熱血,卻為何在面對昔日戀人時,又顯得如此絕情呢?其實,他之所以這麼做,不是不愛方敏,而是出於保守國家機密的需要。要知道,研發原子彈是我國當時的最高機密,科研人員要誓死保守秘密,哪怕是父母妻兒都不能透露半句,更何況方敏還只是女朋友。

公交車在緩慢行駛。無論方敏怎麼動情地講述兩人之間的戀愛故事,高遠都充耳不聞,毫不在意。

在面不改色的背後,他的內心早已心潮澎湃,左右為難。

如果選擇相認,他可以鴛夢重溫,但國家機密將無法保守;如果選擇不相認,那國家機密就不會泄露,但他和方敏都會心如刀割。兒女情長與國家大義正在他心中猛烈較量,最終,高遠選擇了後者,他落寞的眼神令人心痛。

公交車上,高遠一直戴着棉口罩。口罩遮住了半張臉,但那兩隻眼睛卻暴露了他的內心世界。

聽着方敏重溫他們之間的戀愛故事,高遠的眼神時而溫暖,時而憂鬱,時而痛苦。

棉口罩可以阻隔兩個有情人,卻無法阻擋真情流露。

最終,高遠還是沒有和方敏相認。因為在他心裏,國家任務高於一切。方敏的熱情和淚水,與高遠的矛盾和剋制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對有情人坐在同一輛車上,卻沒能終成眷屬。同樣是在那一天,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巨響響徹華夏大地。

不久,公交車到站了。下車後,高遠和方敏很快被衝散在鑼鼓喧天的人群中。

他們彼此遙望,卻再也無法擁有對方。

光陰荏苒。17年後,方敏無意間看到電視里看到了一則新聞。

新聞里公布最早一批為了國家安全事業犧牲的國防科技人員名單,其中就有高遠的黑白照。望着那張黑白照,方敏回憶起兩人相戀的點點滴滴,以及在公交車上的那一幕,不禁淚流滿面。

與此同時,銀幕上閃回了科研所首長的鏡頭,他說了一句:

「他叫什麼名字,我都不知道。」

高遠是那個年代無數英雄的真實寫照,他們用熱血換來了祖國的強大和昌盛。然而,人們卻從未聽說過他們的姓名。

02「高遠」的原型,是新中國第一大批原子彈科學家

電影里,「高遠」是一個具體的人。

銀幕外,

「高遠」身後站着新中國第一大批原子彈科學家,

他們有:鄧稼先、錢學森、王淦昌等。

鄧稼先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為我國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兩彈元勛」。

他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一個書香之家,青年時代,他留學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作為原子彈理論設計攻關的領導者,鄧稼先曾對夫人說:「從今以後我的生命就交給了這個工作。家中的事和兩個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在一次實驗中,鄧稼先不幸受到核輻射。之後,他患上了直腸癌。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在北京病逝,終年62歲。

作為為祖國原子彈研發事業的奉獻終生的科學家,鄧稼先臨終的遺言是:「不要被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是的,他至死都不忘祖國的原子彈研發大業。

錢學森

比鄧稼先大13歲,他

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更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有「中國導彈之父」的美譽。

建國初期,當時錢學森正在美國國防部任職,他直接參与了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完全掌握美國導彈的各種精確數據。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美國怕他泄密軍事,所以遲遲不准他回國。

最後,在我國國家領導人的斡旋下,錢學森突破重重阻力,終於回國。

他的回歸,使得中國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王淦昌是中國原子彈科學的奠基人一,也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

他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留學德國,獲得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當時,他負責原子彈部件試驗。為了保守機密,他化名「王金」長達十六年。直到1978年,人們才從報上看到「王淦昌」的名字,才知道原來他為原子彈研發貢獻了如此大的力量。

1964年原子彈試驗成功後,周恩來總理立即指示,加快氫彈的研製。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也成功爆炸。

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氫彈,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時間,而國防科研實力最雄厚的美國,卻用了7年。

獻身我國原子彈事業的,除了有鄧稼先、錢學森等著名大科學家外,還有無數個像「高遠」這樣的幕後英雄。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國防科研水平才能不斷提升,國家才能安定富強。

那個年代,研發原子彈的科研人員一方面要擔負著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又要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孤獨。為了工作,他們遠赴茫茫戈壁灘,幾年不能和親朋聯繫,為研發新中國第一批國防尖端武器而隱姓埋名。

大批原子彈科研人員將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獻給了國防事業。

他們生活在荒無人煙的大西北戈壁灘上,戈壁灘平均海拔3000-4000米,空氣稀薄缺氧,米飯饅頭都是夾生的,晚上睡覺也睡不踏實。他們每天都要付出大量的腦力勞動,而營養卻遠遠跟不上,身體狀況可想而知。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讓中國人在全世界面前挺直腰桿。然而,中國人普天同慶之際,能記起原子彈研發人員的人,卻不多。這些科研人員來時風華正茂,走時白髮蒼蒼,為祖國國防事業奉獻青春,卻無怨無悔。

03為國為民者,國家不會遺忘,人民必將銘記

《相遇》的主題有兩個,一個是奉獻,一個是青春。這兩樣,都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影片里,高遠和方敏都很愛讀一本書——《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當代作家楊沫於195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小說以日本侵華戰爭為背景,通過女主人公林道靜從蒙昧到覺醒,再到抗爭的成長故事,展示了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這部小說真實感人,曾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影片里,高遠和方敏也深受林道靜思想的影響,為人生理想甘願付出青春,甚至生命。

高遠為了國防科技事業,在人間蒸發三年,任女友方敏苦苦尋覓,卻始終杳無音信。在國家大義面前,只能犧牲兒女情長。這就是《青春之歌》影響了他的人生觀的最佳證明。

在公交車上相遇後,高遠和方敏並沒有「有情人終成眷屬」,戀愛時的甜蜜都化為了此時的苦澀。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許多科研人員不僅犧牲了親情愛情,甚至還付出了寶貴的生命。高遠的故事,絕不是個案。

故事結尾,大街小巷鑼鼓喧天,所有人都沉浸在慶祝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喜悅中。

此時,高遠蒼白的面容出現在銀幕中央。望着遠方歡樂的人群,他的眼神欣喜中透着落寞,一滴淚從眼角滑落,此時他內心悲欣交加。

看過《相遇》後,很多觀眾突然明白了:為「大家」舍「小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和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無數人日夜守護的結果。

正是有無數像高遠這樣的人不計回報的付出,無數科研人的日夜努力,新中國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快速崛起,我們才迎來今天的太平盛世。

「高遠」是「一個」人,又不是一個「人」。新中國的國防科技戰線上,有無數中華兒女默默奉獻着,祖國的強大與他們的付出密不可分。

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

「高遠」,這個名字頗有深意,象徵著中國國防事業要志存高遠。

雖然我國早已掌握了原子彈研發技術,但我們比任何國家都深知和平的珍貴。

近兩百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磨難,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經歷過一次次炮火的洗禮後,

今天中華民族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背後,憑藉的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用青春和熱血鑄就的精神「長城」。

原子彈是最有殺傷力的戰爭武器,但研發原子彈,不是為了發動戰爭,而是為了維護和平。

正是基於這種理念,我國向世界鄭重承諾: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原子彈。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安全人民幸福,我們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

新世紀以來,我國提出「中國夢」。

中國夢的核心是民族振興,而要實現中國夢,就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夢的內涵。而這一切,都是以國家安全為基礎的。

建國之初,國防科學家是那個時代的人民英雄,而今天,「中國夢」的實現,要仰仗於我們每個普通人每一天的努力。

在洶湧的時代浪潮里,夾雜着無數像高遠這樣的無名英雄們的身影,他們是民族的脊樑,國家的希望。看完《相遇》後,許多觀眾淚灑影院,這是因為,它打動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都說「忠孝不能兩全」,其實在國家大義面前,犧牲的何止是孝道,還有兒女情長。

從1964年到2019年,55年過去,當初那些意氣奮發的原子彈科研人員,已經垂垂老矣,有的甚至已經作古。臧克家說: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高遠」和他身後的科學家們,就屬於後者,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值得每一個國人銘記。

《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篇」,是獻給無名英雄的一曲世紀讚歌。

人生短短几十年,愛情固然可貴,但責任和使命更重要。

當兒女情長和國家大義相衝突時,真正的英雄永遠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後者。

一個「高遠」倒下了,卻有千萬個「高遠」出現了,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刻,他們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對於像這樣為國為民的英雄,國家不會遺忘,人民必將銘記!

【今日互動話題】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有7個故事,你最喜歡哪個故事,歡迎分享,並說說理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