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的《白毛女》里,藏着《我和我的祖國》爆紅的秘密

電影快訊 1694℃

今年的國慶,除了有豪華陣容的大閱兵,還有好幾部讓人期待的大片組隊上映。

如果按照主題劃分,這幾部大片是名副其實的「主旋律電影」。

73年前的《白毛女》里,藏着《我和我的祖國》爆紅的秘密 - 陸劇吧

以前,有不少人覺得主旋律電影不好拍,拍出來也不討喜。幾年前,只要一聽到「主旋律」,大家就容易聯想到「假大空」,讓人忍不住要關電視。

但是從目前的票房來看,國慶這幾部主旋律不僅票房表現不錯,口碑也很好。

《我和我的祖國》上映5天,票房已經突破15億了,我在影院看的時候,看見不少觀眾感動的在抹眼淚,許多場次里,電影播完還會有觀眾自發站起來鼓掌。

73年前的《白毛女》里,藏着《我和我的祖國》爆紅的秘密 - 陸劇吧

《中國機長》的票房也過10億了,大家都在說雖然還是有一點瑕疵,但是瑕不掩瑜,故事講述得很完整,也能打動人心。只有此前一直被看好的《攀登者》表現一般。

國慶這幾部片子的票房已經證明了,觀眾不是不喜歡主旋律,是不喜歡不好看的電影,只要拍得好看了,觀眾都買賬。

主旋律電影此前大家不喜歡,問題不是出在觀眾身上,而是出在導演和編劇身上。

其實,以前的主旋律藝術作品,做得是很不錯的。

1946年,解放軍在河間府演了場《白毛女》給戰士們看,扮演地主黃世仁的演員陳強,演到污辱喜兒、還將其賣去妓院時,台下突然傳來一聲槍響。

原來,是一個戰士看得太入戲,實在氣不過,想要開槍殺「黃世仁」,幸好最後沒傷到人。

因為出過這種事,以至於後來解放軍得專門下令,看《白毛女》時,必須收繳戰士的武器,以免誤傷「黃世仁」。

73年前的《白毛女》里,藏着《我和我的祖國》爆紅的秘密 - 陸劇吧

這個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就是因為它深刻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的現實。

民國時,土地兼并極其嚴重,地主搶走窮人的地,霸佔他們的妻女,是再普遍不過的事情了。

淮海戰役中,解放軍俘虜了2451名國民黨144師的士兵,經過統計,在這些戰士中,母親、姐妹、妻子被地主霸佔的,就多達850人。

在創作《白毛女》之前,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編劇,專門採訪了100多位農民和士兵,聽他們講自己的經歷。

劇中,窮困的楊白勞送女兒的新年禮物,只能買得起一根紅頭繩,黃世仁的「閻王債」、「打指模」等劇情,全是農村的真人真事。

所以當這些戰士在舞台上,看到喜兒的故事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親人,看到劇中喜兒的初戀大春,他們就想到了被地主綁來當壯丁,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了國軍當炮灰的自己。

他們感同身受,自然就被故事吸引。

1948年,當時號稱國民黨「海上長城」的重慶號巡洋艦官兵,看了一場《白毛女》的巡演,艦長鄧兆祥和水兵們看得潸然淚下,就派人給解放軍帶話說:

「我們活了這麼多年,只有你們演出了中國的現實,我們跟共產黨走」。

1949年2月,重慶號起義,與國民黨空軍展開激烈戰鬥,掩護解放軍渡江。

1948年,共產黨在長春收編了國民黨60軍,在國民黨手裡,這支部隊抽鴉片成風、搶老百姓糧食、戰鬥力差,是出了名的「60熊」。

為了教育他們,政委組織他們看《白毛女》,做思想教育。看完後,不少士兵當場就下定決心要戒鴉片。

3年之後,同樣的部隊,同樣的人馬,就是從國軍60軍變成了解放軍50軍,「60熊」就在朝鮮戰場暴打英美聯軍,成了最先打進漢城的英雄部隊,被稱為「五十凶」。

一部《白毛女》,威力勝過十萬兵。

在上個世紀6、70年代,無論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還是抗日戰爭,都過去沒多久,很多導演編輯自己或者家人就是這些歷史事件的親歷者,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都緊緊把握住了時代的節奏。

《我的祖國》開頭用「一條大河波浪寬」,而不是「黃河」,是因為作者發現,來自天南海北的志願軍戰士,回憶家鄉時,都提起過家鄉的河。

如果歌詞是黃河,那麼只有黃河邊上的人才有共鳴了。

可是,如果是一條河,這就是每一個人記憶力都有的,戰士們聽着聽着,自然就會想到自己老家的大河,再配上後面「我家就在岸上住」、「豺狼來了有獵槍」,誰都能明白這歌的意思就是有國才有家,去朝鮮打仗,就是在保衛家鄉。

《紅燈記》裏面有句經典台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容易讓長輩們想起,自己當初為了養家,小小年紀就外出打工的經歷。

這話一出,英勇無畏的地下黨李玉和,馬上多了幾分鄰家大哥的親切感。這句話本身,也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還有《地道戰》、《地雷戰》、《英雄兒女》等等,那個時代的老電影,雖然特效不夠好,畫質也很粗糙,但是把那個時代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中不少經典台詞,到了現在還在被人津津樂道,比如《英雄兒女》裏面王成那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

主旋律的藝術作品開始變味,是從導演和編劇脫離了歷史,也脫離了時代開始的。

幾年前的一部抗戰電視劇《戰旗》中有過這麼一個雷人的情節:

男主角帶着一行人沖日本兵的碉堡,面對日本兵的槍林彈雨,男主急中生智,扛起一床灑了水的棉被,二話不說就往前沖。所過之處,子彈被棉被紛紛彈開。

這些年這種讓觀眾看得啼笑皆非的神劇還不少。

比如有部劇里,八路軍有個奇才研究出了包子手雷,能吃還能用,咬一口包子以後隨手一丟,只見包子所到之處,一聲巨響,炸了一片。

還有什麼子彈一來,一個「戰術後仰」就躲過了。

站的角度打不着敵人,只要手腕一抖,就能讓子彈拐彎。

在這些神劇的世界觀里,牛頓能氣得從棺材裏一蹦三尺高。

除了不能相信物理學,你也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比如這位:「你以為我是小孩嗎?老子今年二十八了!」

還有那出經典的「褲襠藏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種劇多了,抗日劇都快成了一個貶義詞,只要觀眾一看到,就覺得出爛片的概率高。

其實,這是因為導演和編輯在拍之前,自己就沒有搞懂那段歷史,他們既不懂八路軍是怎麼戰鬥的,也不懂解放軍會什麼會那麼得人心,所以只能用一些天馬行空的東西填進作品裏。

比如,很多抗日劇的編劇總會把國共雙方的關係,簡單地理解成大家都是自己人,只是「政見不同」罷了。

這種「大家都是自己人」的說法非常普遍,無論是《集結號》這種大製作,還是普通戰爭片,幾乎都是這麼宣傳的。

再加上那幾年裡,公知們在網上風頭正勁,我們社會裡還存在很多問題,使得不少人都很懷疑:當初革命對不對?我們的道路是不是錯了?

以至於看到紀念長征的活動,還有人跑去知乎上說:「這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沒什麼可炫耀的!」

其實,這話要是放在長征年代,國共雙方聽了都會打人——誰跟你是自己人?

首先,國共雙方的部隊,從組織架構上就是完全不一樣的。

國民黨的部隊沒有人用了,是去村裡抓壯丁,用鐵鏈把人鎖着抓過來,和封建時代的軍隊沒有什麼兩樣,可能還要更差一點。

兵以義動,道義先行,人家本來就是被抓來的,當然不會傻乎乎地為了國民政府把自己的命搭上,關鍵時刻能跑路就跑路,軍隊紀律差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而紅軍這邊就完全不一樣。

2004年的時候,新華社和北京青年報採訪了76位老紅軍,問到當年為何要參加紅軍時,大家異口同聲回答:為了吃飽飯。

而他們參加紅軍後發現,紅軍這裡不僅不剋扣軍餉,軍官還和士兵在一口鍋吃飯。

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在80%以上,很多人一輩子大字都不認識幾個,但是參加紅軍之後,還有人教你認字。

最近俄羅斯放出來的紀錄片《中國的重生》里,也有當時教戰士們認字,讓戰士們背着識字板行軍,給他們做素質教育的細節。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虐待俘虜」

甚至,只有當時大學生才能玩的籃球,在軍隊里也有人教你打。

打仗之前還有「軍事民主會」,讓大家都來參謀仗要怎麼打。

你願意上進,紅軍會給機會;在有些村子裏,這些識字教育還是強制的,就算你想偷懶,紅軍也要拉着你上進。

在那個時代的中國,窮人在地主、鄉紳的眼裡,和豬狗無異;剛建國時,全中國的平均壽命不足35歲,大多數人會因為饑荒、戰亂、疾病等種種原因早早死去,一輩子能活着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在紅軍這裡,窮人們是頭一次被人當做平等的人看待。

以前,許多農民勞作一輩子,都未必去過比縣城更遠的地方。

以前,這些農民心中的「革命」,或許只是求一碗飽飯、少給地主交點租。

可走了數千里外他們發現,中國還有無數和自己一樣的同胞正在受苦,正讓隊伍越走越壯大。

當數億同胞的苦難擺在眼前,無數老百姓對自己熱切擁戴,這些戰士自然會從只求溫飽的農民,變成勇敢自信的堅定革命者。

以前,很多自詡精英的公知,認為解放軍勝過國軍,只是一群無知的農民被人煽動,靠人數優勢奪取的天下罷了。

但其實,解放軍勝過國軍,是一個武器落後,但具有現代組織架構的軍隊,打一個雖然武器先進,卻只有古代封建社會組織架構的軍隊,就像紀律嚴明的戚家軍打倭寇一樣,誰輸誰贏不問可知。

國共雙方一個代表當時的地主鄉紳階級的利益,一個代表中國廣大農民的利益,國共雙方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可能僅僅是「政見不同」,而是你死我活的。

解放戰爭不僅是內戰,更是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

後來的不少導演們,對這段歷史沒有深入研究,自己成名之後也犯了和當初國民政府一樣的錯誤,瞧不起人民,總覺得人民群眾沒有學問,素質低下,當然就拍不出深入人心的作品。

直到現在,中國的主旋律才又有了一點回暖的跡象。

2017年,一部《戰狼2》一舉拿下56.8億元票房,創下了中國電影票房的紀錄。

《戰狼2》的成功原因和當年的《白毛女》一樣:他們都把握到了這個時代中國人的脈搏。

從故事本身看,《戰狼2》其實是個很套路化的片子,美國人拍這個類型的片子已經非常拿手了。

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激烈的打鬥、刺激的槍戰場面、幾人小隊拯救世界的模式,這些元素很多好萊塢大片都有。

唯一不同的是,好萊塢的英雄永遠都是白人男性,亞裔只能當陪襯。

而中國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大家吃得好了穿得好了,自信也有了,唯獨是國際話語權上一直處於劣勢,精神上一直得不到滿足。

在這樣的環境里,觀眾是打心底想看中國的英雄在銀幕上大顯神威。

以往,中國拍的片子不是講當年的民族沉淪、受欺負的歷史,就是自己揭露自己的陰暗面給人看博取國際社會認同。

以至於愛挑刺的外媒都說:「中國人的宣傳,怎麼總打悲情牌?說得像全世界都欺負過自己一樣?」

不得不承認,這些酸話有一定的道理。

悲情的東西不是不好,而是這些東西太多了,讓人看得壓抑,尤其是跟中國當今的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實比,這些苦情內容脫離現實。

我們明明已經在現實里斗天斗地斗美國了,為什麼到了電影里就處處受氣呢?

中國社會將無法進步」

《戰狼2》裏面,當反派說:「你們劣等民族永遠屬於弱者」,主角卻用行動堅定地回懟他:「那TM是以前」。

這就是現在的中國人最想看的精神。

《戰狼2》的風氣一開,新的主旋律潮流,「中國人當主角拯救世界」、「中國英雄自己的故事」,已經變得勢不可擋。

現在內地電影總票房的前5名,4個都是這個類型的。

最近的幾部電影更是如此,不管是《中國機長》還是《我和我的祖國》,選取的都是我們身邊的故事,屬於中國的英雄。

尤其是《我和我的祖國》的7個故事裏,不少是觀眾們親身經歷過的,能讓大家有很好的代入感。

當大家在銀幕上看到看到女排奪冠時,一定會回想自己當初在電視機前,看女排奪冠時的激動;

看到香港回歸時,就會想起小時候一家人親眼目睹香港回歸時的興奮;

看到08奧運會時,自然會回憶起那場永生難忘的開幕式的精彩……

唯一一部口碑稍微差點的《攀登者》,也是因為香港導演李仁港犯了以前抗日神劇的老毛病:真實的為國爭主權的大背景不談,過多渲染兒女私情;真實的歷史毛主席像沒有放,反而自己發明歷史等等……

不過,整體看來,這類正能量的電影,以後肯定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和普通人息息相關的中國英雄,也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銀幕上。

如果說對這類型電影有什麼期待的話,我覺得是以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美國有敵意的作品我們就不拍了。

但是現在,東風17都出來了,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在常規武器上領先美國,這幾年東亞的局勢又要徹底變天了,什麼時候把抗美援朝這場立國之戰再拍出來呢?作為觀眾,我很想看。

堅持用真理說服人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