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夜食堂》到《女子圖鑑》系列, 中國在網劇翻拍道路上的邯鄲學步

電影快訊 1772℃

2017年國版《深夜食堂》播出,2018年4月、5月《北京女子圖鑑》、《上海女子圖鑑》相繼在優酷平台上播放,兩部同樣是翻拍於日本改編自同名漫畫的劇場版。的確,國版《深夜食堂》對原著場景的還原度確實很高,小餐館的布局、老闆的服裝造型、連臉上的疤痕都跟原作幾乎一模一樣。但是導演編劇們恐怕是沒理解本土化的含義,看了幾集只覺得這一切僅僅是浮於表面的模仿,每個情節想要表達什麼?每個故事表達出了什麼?我都感受不到,這樣的表達方式恐怕還是不夠本土。

從《深夜食堂》到《女子圖鑑》系列, 中國在網劇翻拍道路上的邯鄲學步 - 陸劇吧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不定人導演從一開始就不是要本土化表達,只是想翻拍呢。那我作為一名觀眾,想問這樣原封不動、照葫蘆畫瓢的動作有什麼意義,請一堆眼熟的明星擠在一間飯館裏吃個飯收視率過億就叫好嗎?第二集中徐嬌出場點的魚鬆飯是我印象最深最想吐槽的,完全是直接照搬日本菜譜,只不過改了個名字,想要憶苦思甜,還不如換個野菜面,涼皮更接地氣?

從《深夜食堂》到《女子圖鑑》系列, 中國在網劇翻拍道路上的邯鄲學步 - 陸劇吧

《深夜食堂》與其說是個電視劇,我更覺得他們是把這個劇當做是綜藝來拍,每個人有角色設定,安排好通告時間集中分一場、二場幾組拍一下就好,就像是一群認識或不認識的明星的一場聚餐,輕輕鬆鬆,對演技沒有太高要求。有的人敷衍了事,有的人演的用力過度,像吳昕。能跟深夜食堂比陣容的,怕是只有《王牌對王牌》這個節目了。再來說說最近熱播的兩部《女子圖鑑》,我把它歸為一類現象,在此不做橫向比較。在看過之後我的感受是:女性題材的都市劇,為什麼都要用一種拜金主義的形式表達?《東京女子圖鑑》共11集,每集20分鐘,而北京/上海女子圖鑑引進過來被擴展為20集,每集25分鐘。兩部劇講述了女主陳可(羅海燕)在北京(上海)打拚經歷的酸甜苦辣,工作上的挑戰和機遇,生活上的誘惑和選擇,讓她們快速成長,從青澀到成熟,從迷茫到堅定,從不知所措到應對自如。打着「她所經歷的或許你將要經歷、正在經歷、又或許已經成為過去,在她的身上,總能找到你的那一鑒」的噱頭來吸引「北上廣女子」在女主身上找共鳴。實則劇中對物質的追求表現地比較多,而忽略精神內涵。《北京女子圖鑑》陳可為了擁有LV包包幹了多少蠢事,導演非要把勵志獨立職業女性的角色刻畫的這麼猥瑣嗎? 在和富二代交往時,明顯自己就是在什麼位置做什麼樣的女人,一路順從男友,陪吃陪喝陪玩,在職場上的能力也並沒有體現,更多的是利用手段投機取巧,當然我不否認這也是一種高情商。但並不現實,只會讓最初獨立女性職場勵志的初衷走了味。

從《深夜食堂》到《女子圖鑑》系列, 中國在網劇翻拍道路上的邯鄲學步 - 陸劇吧

總之,整體看下來,《女子圖鑑》系列與國版《深夜食堂》一樣,流於表面,形在而魂不在,而且它與《我的前半生》這類電視劇一樣,本可以拍出精彩的女性崛起的故事,她到底在工作上有什麼努力,在生活上遇到什麼心酸我完全沒看見。最後都只不過是空喊着「女性獨立」的口號,而每一步又都是依靠着男人才能到達想去的地方。我本人看翻拍劇的原則是,看過小說的基本就不會再去看電視劇或者電影版了,看過原國家的也不會再看引進版了,除非主創團隊口碑很好,作品質量都不錯,我可能會感興趣看看翻拍後的效果。否則,只會破壞我對原著的好印象,看一部爛片比看一部好劇更影響人的心情。可能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看過日版的《深夜食堂》、《東京女子圖鑑》的,所以當知道中國影視公司引進版權翻拍的時候,大家都是抱着支持國貨,回顧經典的心態去看的,對此充滿了十分的期待,希望導演編劇進行一番本土化改造,在中國掀起一股類型化電視劇熱潮,奈何事實是期望越高失望更大,大家邊看邊罵是常態。照搬原版容易因國情差異發生水土不服,依託原著改編也可能在融合方面存在排異現象。中國人照着日本人的語氣、表達方式來演,我看了只覺得滿臉的尷尬。不管是國版的《深夜食堂》還是《女子圖鑑》系列,都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中國的影視市場在病變。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浮在表面上的東西,我的case有多牛逼,我的場面有多氣派,我的演員顏值有多高,猝不及防的硬廣看的人尷尬癌都要犯了。越來越少的導演願意十年磨一劍拿出一部讓人讚歎的作品,真正在意精神內核的人越來越少了,也越來越沒有人願意沉下心去研究故事本身和拍攝本身。我一直覺得可惜的是,像賈樟柯這樣優秀的電影導演在中國沒有市場,拍出一部作品還要拿到國外才能上映;像趙寶剛這樣的電視劇導演最近作品越來越少,新生代導演被商業化,層出不窮的電影電視劇就像泡沫一樣膨脹破裂,留不下痕迹。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