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三哭殿》是經典傳統劇目,京劇叫《銀屏公主》,其它劇種一般叫《金水橋》或《乾坤帶》,是一出生旦並重的唱工戲。
豫劇《三哭殿》,演繹了駙馬秦懷玉之子秦英失手打死太師,太師之女詹貴妃哭訴到金殿,萬歲爺按律問斬秦英。秦英之母銀屏公主求情,萬歲爺未准,後找來長孫皇后求情。三個人就殺與不殺在金殿辯論。女哭父、娘哭子、外婆哭外孫,所以稱之為《三哭殿》。
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匯演時,由越調名家張秀卿、申鳳梅、李玉華、李玉花演出的《哭殿》(原來戲名就是如此,後來加上「三」字,成了《三哭殿》。上述四位名家分別飾演唐王、長孫皇后、詹妃、銀屏公主)引起巨大的轟動,獲得眾多獎項。這裡指出,網上有人把時間搞錯了,以訛傳訛,需要糾正。不止一人說是1962年河南省名老藝人匯演期間,越調才演出了《哭殿》,後來移植為豫劇。這時扮演唐王的張秀卿已病故,咋能又扮演這個角色呢?其實越調《三哭殿》演出時間比這還要早。著名戲劇評論家荊樺著文曾說到:「我第一次看到的越調戲是1952年冬鄭州市越調劇團演出的《三哭殿》,張秀卿扮演唐太宗李世民,張桂蘭扮演銀屏公主。這兩位演員嗓音嘹亮,非常善唱,而且吐字清晰,韻味濃郁,他們把這齣戲演得入情入理,極其感人。」
1957年著名越調編劇閔彬的整理本,改忠奸之爭為宮廷內部矛盾,改國事為皇家家事;改秦英怒打太師為誤傷人命;加強了《哭殿》申辯和哭訴的層次;以邊關吃緊,令秦英帶罪出征為戲的結尾,突出了眾人以大局為重的美德。後來河南省豫劇院就移植了這部戲,並於1962年省二團經過修改排演了《三哭殿》(唐喜成演唐王,吳碧波演詹妃,張桂花演公主,楊素真演長孫皇后,謝巧官演秦英),其演出視頻是豫劇《三哭殿》最早的,也是最好的,成為二團的主打戲。此後,全省不少豫劇團競相排演此劇,還有許多地方劇種也演這齣戲,至今仍深受觀眾喜愛。
配圖為唐喜成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