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本來是不準備寫,這段時間寫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不過這兩天後台問的小夥伴非常多,大家理解不了淞滬怎麼就打成了那樣?四行倉庫為啥會成為一個標誌?以及戰果到底怎樣?這周又沒想好更新啥,所以就寫一寫這個話題。
首先要說清楚一件事,關於四行倉庫,是一個逐步發酵的過程。最早的時候,其實大家也沒多想,後來重慶的報紙對這事大加渲染,建國後新中國也是很認可四行倉庫的精神,所以進一步進行藝術化加工,故事版本也一變再變,到如今很多東西已經面目全非。不過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最早的那個版本。
今天再雄心勃勃一把,把這事從頭道來。
1、盧溝曉月
事情的起源是七七盧溝橋事變。
這個事特別無聊,還養了一堆學術專家研究中日誰先開了第一槍,拜託,強盜住到你們家,最後打起來了,到底是誰先開的槍重要嗎?
不過這裡就有個問題,盧溝橋又不是中日邊境。不但不是邊境,而且是中國腹地,日本跑盧溝橋幹嘛去了?
這個倒也不複雜,這是慈禧老佛爺幹得好事,她不是打了列強的公使館了嘛。列強帶着軍隊武裝上訪了,然後西太后就跑了。
李鴻章留下跟列強談判,和列強簽了一堆協議,其中一條就規定列強要駐軍在各個交通線上,宛平城那一帶也就被駐軍了。這支隊伍,叫「清國駐屯軍」,清朝完蛋後,就改成了「中國駐屯軍」,一直呆在宛平城那一帶。
後來「918事變」後在東北鬧事的,那叫「關東軍」。從東北一直鬧到河北,為了息事寧人,蔣委員長的隊伍也從華北撤出,留了一支地方軍閥的部隊在那裡,也就是一個叫宋哲元的人,他帶着29軍待在平津那一帶。
而且當時中國北方並不聽老蔣的,分別隸屬四個軍頭:
山西閻錫山;
綏遠傅作義 (綏遠在現在的內蒙呼和浩特那一帶);
山東韓復榘;
平津宋哲元。
1937年蔣委員長還把他們幾個叫到南京,準備和大家商量好,如果日本再搶地盤,大家不能再忍讓了,一起跟日本人打。幾個軍頭都默不作聲,大家對蔣介石一點信任都沒,都覺得他會像當初賣了張學良那樣把大家都給賣了。而且宋哲元根本就沒去參加這個會議,老蔣在中國北方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宋哲元自己有想法,他不相信老蔣,他更相信日本人,跟日本人私下打得火熱,還互相派足球隊搞友誼賽,日本人還送了他幾門炮,一度親熱得快要在一起了。
隨後就爆發了「盧溝橋事變」。
這裡有個有意思事。其實盧溝橋事變並不是發生在盧溝橋,當時記者們也沒去實地看看,只是聽到盧溝橋方向傳來槍聲,又捕風捉影聽說好像是什麼橋(其實是平漢鐵路的「鐵路橋」),也就這麼叫上了。
當時日軍的「中國駐屯軍」下級軍官,沒有得到上級示意就跟中國軍隊打起來了。如果大家理解不了,這事相當於美國駐日本沖繩的海軍,未經特朗普同意,自己決定把東京炸了,就這麼個效果。
我剛才說的是,「中國駐屯軍」6000人進攻了宋哲元的8萬人!而且日本人的武器並不佔優勢。
盧溝橋事變後,老蔣也慌了,畢竟東北那是張學良他們家的地盤,東北丟了大家都罵張學良。如果把北平這個「八百年故都」給丟了,他可就要上史書了。所以第一時間給宋哲元發電報,說走點心,請儘快動員所有兵力,一定要守住宛平城,守住北平,中央軍馬上出發去幫你們。
但是宋哲元有自己的想法,堅持跟日本人和談,準備等和談解決後,自己就可以繼續在北平小王國里獃著,不用中央軍過來。
所以宋哲元一直舉棋不定,既不讓中央軍上來幫忙,也不好好備戰,直到日軍開始大規模增兵,他才知道徹底沒救了。他把爛攤子丟給了小夥伴張自忠,張自忠也沒法力挽狂瀾,只好帶着29軍剩下的人撤出了平津。趙登禹他們幾個這個過程中戰死了。
回到南京後,張自忠被全國人民一起罵,說他以前不是跟日本人關係很好嗎?不是搞聯歡嗎?怎麼把平津給丟了?丟失了平津還有啥臉活着?幸虧活在民國了,要是在大清早就推到菜市口去了。
張自忠一直生不如死,痛苦不堪。終於在3年後的1940年,在襄陽,身為集團軍司令的他死戰不退,陣亡在了前線。這是八年抗戰中中方陣亡的最高級別軍官,按理說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死,一般集團軍司令離戰場幾十里很正常,他這是用死來證明清白了。
張自忠死後的當天晚上,他們29軍猛將師長黃維剛帶着敢死隊搶回了張自忠的屍體。日本人相對也很講究,當時航空隊請示說需不需要用飛機追着轟炸,日軍指揮官制止了,他們也敬重這樣的英雄。
張自忠屍體搶回後,隨後舉行了國葬。
多說一句這個29軍,這支部隊在抗戰中表現依舊很好。剛才提到的猛將黃維剛在抗戰中依舊錶現勇猛,但是作為地方雜牌,老蔣一直對他們沒好臉色。抗戰結束後只剩下了兩萬人,分屬兩個軍,這兩個軍在淮海戰役關鍵時刻戰場起義,直接導致國軍防線洞開,成為國軍淮海戰役崩潰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2、全國抗戰
就在京津陷落之際,南方的廬山上正在開會。
1937年廬山會議其實不是為了七七事變勝利召開的,這個會議籌劃很久了,重點是想研究下接下來的教育和其他民生相關的工作,這也是為啥叫了一堆學術大佬上山。
不過既然上山了,七七事變又爆發了,那大家就一起商量下該怎麼辦吧。
會議上整體的氣氛是抗戰到底,除了胡適他們幾個。胡適更過分的是找到蔣委員長,說日本人不就是要東北嗎,給他們不就是了,和平要緊。
蔣介石就跟看神經病一樣看着胡適,要不是不能發飆,蔣介石早就脫下鞋抽胡適嘴巴子了(蔣的侍從室的人經常被他脫下鞋打)。胡適還跟蔣說,日本經濟扛不住了,咱們再退幾步,說不定日本人就不打了。
蔣介石更加崩潰了。拜託,日本近一半的財政投了軍事,國家工業的60%是軍事工業,他們就是要打仗才能不內爆,你把東北給了他們,他們馬上就要華北,到時候他們要北京和蒙古你給不給?要山東怎麼辦?是不是把孔廟也掛個日語牌子?
多說一句,蔣一直都需要胡適的支持,所以對胡適一直客客氣氣,但私下裡無限鄙視胡適,罵胡適的話要多難聽有多難聽,在給蔣經國的信中說,說胡適無道義,無人格,大蠹賊。
胡適死後,蔣在日記里說,「晚,聞胡適心臟病暴卒」;過了幾天還不解恨,又說「胡適之死, 在革命事業與民族復興的建國思想言, 乃除了障礙也」,此外還說胡適「心理變態」——我才發現這個詞原來民國就已經有了。總之,可見老蔣對胡適是多麼的鄙視。
而且這裡有個誤區,不少小夥伴喜歡說蔣介石硬骨頭,抗戰中堅持不投降。其實這個問題有個大誤區,這不是蔣介石願不願意投降,關鍵是中國老百姓和大小知識分子接受不接受做亡國奴;如果大家坦然接受了,那就是元朝征服南宋。其實元朝攻南宋的隊伍基本都是漢人,包括後來滿清滅南明,其實都是漢人的軍隊,也就是漢人已經跟了蒙古人和滿清人。
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民族主義一說,對於老百姓來說無所謂。朝廷上坐着誰都跟自己沒關係,自己只是換了個皇帝,換誰都是過日子,無所謂。
唯一對朝廷有義務盡忠的是士大夫,所以宋朝士大夫在亡國後跳海或者去南洋了;明朝士大夫不要臉,也無所謂,繼續去清朝當官了。
民國知識分子大部分也有幾根硬骨頭,小知識分子們,比如毛教員他們直接扛槍去幹革命了,大知識分子比較虛,幹不了體力活,不過他們當中還是有不少人表示國家要是亡了他們就去跳揚子江,反正拒絕跟日本人合作。
也就是說,到了1937年,民族主義已經覺醒。老百姓看日本人是「外族」,心態已不再是明末那種心態,民心就是抗戰到底,誰不抗戰誰就自動失去了合法性。
蔣委員長的態度其實不重要。汪精衛投降了還有蔣介石,蔣介石投降了還有李宗仁,就算他們都沒了,還有延安的毛教員,只要人民不願意做亡國奴,總會推選出來領袖領導抗戰。
美蘇的物資如果全部給了我黨,反而更好了。一點也不誇張地講,有哪些物資,1941年左右就可以在長江以北對日軍展開大兵團決戰,正如1945年我黨十萬幹部赴東北,1948年百萬大軍重入關,1951年四野主力就已經過鴨綠江準備迎戰地球上最恐怖的一支軍隊了。
關於怎麼打日本人,大家應該也知道,我再重複下吧。
其實早在「918事變」之後,蔣介石的參謀部已經在沙盤上反覆推演過了,大概心裏有數。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我國別看地盤大,核心區總共四塊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華東平原,關中平原。如果日軍迅速佔領了這四塊地,中國的有組織抵抗也就徹底廢了,到時候中國就跟法國似的,國內沒有正規軍,只剩下游擊隊了。
如果日本從平津出發,坐着火車一路南下,沿途攻陷各個大城市,那我國四個平原很快只剩下四川一個了。
所以蔣委員長一夥想了個辦法,把日軍精銳吸引到上海來,讓日軍從南往北打。
這一部分大家都是知道的,快被其他人給說爛了。但是有個問題幾乎沒人談,也就是蔣委員長這套想法實現了沒?
當然沒有啊!
很簡單的道理,日軍參加完上海會戰攻陷了南京,發現蔣介石跑重慶去了,依舊不投降,日軍很快就坐船重新回北方去了嘛,然後重新從北向南打。而且說日軍是「機械化」部隊真是抬舉他們了,其實日本是「騾子化」部隊。
這就是為啥抗戰爆發後,一次接一次地爆發了以下會戰:
太原會戰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長沙會戰。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了,依舊是從北向南,逐步佔領了中國最大的那塊平原,顯然淞滬會戰沒起作用。唯一的好處是拖延了點時間,國軍把武漢的工業物資搬到四川重慶去了,順便蘇聯的物資也已經運到,武漢戰役時就能看到蘇聯飛機在天上跟日軍狗斗。
不過日軍顯然沒想到,從北向南依舊非常難,打到武漢時後勤線已經太長打不動了,所以1938年武漢戰役之後雙方就轉入了僵持。
日本想了一堆辦法攻重慶,比如先攻長沙,再進入廣西,從背後入川攻重慶。不過他們去打長沙打得非常艱苦,長沙成了中日的平衡點,雙方在這裡反覆爭奪,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精銳被拉到太平洋,中國這邊竟然偶爾開始以少勝多了。
既然計劃已定,要去淞滬打會戰,駐紮在全國各地的兵員迅速運動起來。中央軍、桂軍、川軍和滇軍都拿出自己壓箱子底的隊伍來開赴淞滬,紅軍也渡過黃河進入山西(當時山西正在打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和淞滬會戰是平行的,也就是國軍正在淞滬拼殺時八路在山西襲擊了日軍),甚至長期搖擺、遊離於中央之外的西北馬家軍也派出一個騎兵師,準備參戰。
日本境內也在準備動員。從東京到仙台,從九州到熊本,無數士兵在夾道歡迎的老家人民的簇擁下登上軍艦,腰間掛着家人寄來的「千針縫」,興奮地向四周揮手;周圍的老百姓也向他們揮手,祝願他們打劫愉快。原子彈下無冤魂,一點都沒誇張。
日本也制定了好幾個作戰計劃,其中一個就是準備先攻上海,再攻南京。攻陷南京就像1871普魯士攻入巴黎似的,法國人反正投降了,日本人估計中國也會投降。
所以雙方的目標全是上海,上海的戰役一觸即發。
3、淞滬會戰
我這個號一般不願意說大家都知道的,比如上海狹小,日軍大炮厲害等等,這段時間估計說的人也比較多了,我重點說點別人不咋說的。
當時張治中(上邊犧牲的那個叫張自忠)給蔣出了個主意,說日本在上海日租界那一帶有三千陸戰隊,還有一千武裝僑民,咱們打這些人,日本主力部隊就會過來支援,這樣日本的主力不就被吸引到上海來了嘛(中方不知道日本早就準備來上海了),而且把這些人滅了,清理了灘頭,就可以防止日軍登陸。
張治中帶上國軍精銳的87和88兩個德械師——88師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飛將軍孫元良的隊伍,去找這些日本人的麻煩。
不過國軍還沒出動,消息已經走漏,最高作戰會議上做記錄的秘書竟然是個漢奸。這貨第一時間就把國軍要進攻日本海軍陸戰隊的事給透露出去了,導致日本已經有所準備。
等到張治中去打日本人的時候,發現完全打不動。打了好幾天沒打下來,日本那邊的援兵也來了,接下來就是各種「血磨坊」,日本大炮非常厲害,上海又沒有防禦工事,打得慘極了,我就不細說了。
國軍里當時也不都是糊塗蛋。「小諸葛」白崇禧去過一次上海,他看完整個戰局之後,果斷建議蔣委員長別在上海耗下去了,上海已經沒救了,根本就是在白死人。
不過蔣委員長有他自己的打算。那一年10月30日要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國際會議,蔣介石對這事寄予很高的希望,希望"使各國怒敵,作經濟制裁,並促使英、美允俄參戰"。大家看出來了吧,蔣委員長把自己當成敘利亞了,指望大國介入。
唐生智後來說,蔣委員長親口跟他說,「上海這一仗,要打給外國人看看」。
所以上海的戰爭無論如何也不能在10月30日結束,如果結束了,列強看生米煮成熟飯,可能也就不管了。
這個背景下,國軍在前方浴血奮戰,一天打掉一個師,但蔣介石依舊堅持耗下去,準備耗到國聯開會。
中國在指望國聯開會,日本也知道,儘管日本早就不要臉了,而且估計美英不會介入,畢竟日本才是美國最大的客戶,美國的石油和鋼鐵巨頭都跟日本戰爭工業綁死了,日本不信美國會管這事。
不過為了防止萬一,日本還是調集幾乎所有能調得動的隊伍加入了上海會戰,東京的總參謀部制定了「十月攻勢」的作戰計劃,要趕在10月30日之前結束上海的戰鬥。
然後就搞出來一個幺蛾子,11月5日,日軍從國軍背後在杭州灣登陸,國軍被包圍了。
後來李敖笑話蔣委員長,說老蔣手底下的一群人都是豬,還天天看戚繼光,戚繼光打倭寇,倭寇就是從杭州灣的金山衛登陸的。
這事確實是個未解之謎,因為國軍上層軍官很多都在日本留學過,從背後登陸或者側面發動側擊,這是寫在日本戰術操典里的東西。不知道為啥國軍對這事並沒有上心,讓幾個雜牌給看着後背,然後就被捅了一刀。
國軍被包圍了,有序撤退已經不可能,發生了崩潰式的大潰退。這是戰場上的大忌,一旦發生潰退,會把重武器丟個精光,而且對士氣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果然,國軍士氣一落千丈,在隨後的南京保衛戰中再一次一敗塗地。
4、四行倉庫
我看不少人以為,是這個時候八百壯士留下來跟日軍死磕到底,其實不是,八百壯士比這個早。
在10月26日,國軍就守不住蘇州河北岸了。如果繼續在北岸堅守,結局想也不用想會導致整個大兵團全軍覆沒。
但如果全部撤到南岸,蔣委員長擔心外國友人覺得中國的抗戰就是個大笑話。自己本土上作戰,都被人趕河對岸去了,所以蔣希望再抵抗幾天。
這就麻煩了,前線實在是頂不住了,每一分鐘都有大量士兵戰死,怎麼辦?
蔣介石侍從室後來出了個主意,說把國軍里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留下來,散成以班為單位,依靠蘇州河北岸堅固的建築物和大小村莊,打游擊戰,跟日本展開巷戰死磕,儘管結果不會太好,不過應該能遲滯日本幾天,國聯馬上就要開會了,遲滯一天算一天。
為啥會出這麼個主意呢?因為國軍之前「剿共」的時候,紅軍大部隊長征去了,其中一部分和受傷的那些人留了下來,歸項英和陳毅領導(這些人就是後來的「新四軍」,新四軍抗戰結束後去了東北一部分,形成了「四野」的部分骨幹),繼續在山裡打游擊,可把國軍給煩得不行,到後來也沒剿滅,所以蔣介石侍從室這個時候把這事給想起來了。
一個電話打到上海前線指揮部,要求留下88師分散游擊,抵抗到底。
孫元良聽說要把他們的隊伍留下,很快就反應過來了,這是自殺性任務啊,而且自己的部隊會打到全軍覆沒,到最後88師番號取消,自己這個師長可能也要被迫殉國了,這不鬧嘛。
趕緊跑到顧祝同那裡一頓說,說留一個師也是犧牲,留一個班也是犧牲,而且部隊里新兵太多,分散了根本沒有戰鬥力,要不留一個團?
顧祝同顯然沒領會蔣委員長的電話精神,所以被孫元良給忽悠懵逼了,想了想就同意了,留一個團。
孫元良一轉身就留下來了400人的一個營(國軍當時三個營組成一個團,也就是說留了1/3個團),對外聲稱是800人,而且這400人里,老兵數量不足20%,全是新兵蛋子。
為啥留下謝晉元呢?因為他之前是蔡廷鍇19路軍的人,隸屬福建軍閥,不是國軍系統的,後來才加入了88師,不是親生的,所以把他留下了。大家應該經常聽說「封建軍隊」,啥是封建軍隊?這就是。
孫元良在自己的回憶錄里說他留了一支特種部隊。孫元良這人極其不靠譜,根本就沒這麼回事,因為當時的營長楊瑞符後來在1939年有本書,《孤軍奮鬥四日記》,那本書里說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很多還是小孩。其實大家看那張著名的照片,也能看出來一二,本文這一節也是以那本書為準。
日本人的進攻過程整體沒啥可說的,日軍大部隊已經去追國軍大部隊去了,四行倉庫附近只留了幾百人,一、兩輛小坦克。
27日,這是激戰第一天。據楊瑞符和謝晉元後來回憶,日軍動用了兩百人左右,雙方互有損傷,國軍一名爆破手帶着一捆手榴彈炸掉了一輛小坦克,雙方互相射擊扔手榴彈。謝晉元報告孫元良說是打死80人。
28日,一小股日軍潛入倉庫,發生激戰,說是打死20人,日本人想近距離爆破,是一個班長綁上手榴彈跳下去,據說炸死20人。謝晉元自己射殺了一個日本兵。上報孫元良說全天打死40多人。
29日,日本飛機盤旋了幾圈,看着想投彈,後來沒投成,因為租界的煤氣罐就在附近,日軍擔心扔歪了把煤氣罐給引爆了。有幾輛小坦克應該是路過,開到倉庫前對倉庫一頓射,準備壓制倉庫里機槍,掩護日軍衝鋒;不過倉庫里繼續還擊,小坦克看着沒效果,開走了。這一天上報說打死20多日軍士兵。
30日,日軍抬過來幾門平射炮,對準倉庫一直打,打了幾個洞。倉庫里士兵從洞里向外射擊,和日軍一頓對射。咱們現在看到的四行倉庫上的那些洞,就是這一天打出來的,共有420個槍眼,應該是互相沒打死幾個人,中方說是打死日本七、八個人。
下邊這個就是平射炮,咱們現在看着好像稀鬆平常,其實如果看過抗日回憶錄,就知道這個武器非常兇殘,專找我方火力點,而且日本人有操作這個武器的神奇技能,一打一個準。
當天晚上,謝晉元率部撤退到了租界,四行倉庫保衛戰結束。
謝晉元上報孫元良說是打死日軍150到200人(也有可能是孫元良自己編的)。
日軍自己說是傷了40個,死了1個。
台灣那邊仔細考證後說是20個,因為我們上邊說的那本書里說是大概20人,楊營長自己在現場,應該是比較權威的,大家自己選擇信哪個吧。
我個人覺得1個太少,200個太多,日軍受傷的加上死了的,100個左右吧。謝晉元部陣亡了9人。
至於最近那部電影里有個劇情是國軍抓到幾個日軍俘虜,讓士兵們練射擊,這就有點過了。在1941年之前,抓到一個日本兵比殺二十個都難,1937年應該是日本單兵素質的巔峰,寧可自己給自己一槍都不投降。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納悶了,就這?
是的,就這。
其實想想就知道了,我前文鋪墊了那麼多,大家也看出來了,中日雙方實力懸殊太大,四行倉庫儘管日本不敢用重武器,不過就算互相遠距離對射,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日軍在這方面的技能遠遠強於國軍。你說國軍死的比日軍少,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這個數據懸殊太大,很負責任地說,軍事愛好者都不太相信。
四百孤軍進入租界後,隨後被繳械關進了「孤軍營」,在那裡度過了四年時間。
後來汪精衛投降了日本人,成立了一個新的南京政府,與蔣委員長的重慶政府對抗。汪精衛的小夥伴陳公博當上了上海市長(這人是個三姓家奴,是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參加過「一大」,後來跟了蔣介石,後又跟汪精衛一起投降了日本人。1946年被槍斃了),他想讓謝晉元這樣的英雄出來跟他一起當漢奸,被謝晉元拒絕後,汪精衛的情報部門「76號」買通了幾個兵痞把謝晉元給殺害了。
上海當時已經淪陷,成了日本人的地盤,不過還有25萬人為將軍送葬。謝晉元也是國共都高度認可的愛國將軍,這就叫「人心所向」。
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打,日軍跟英國人也翻臉了,衝進了租界,把這四百人送到了各地做苦力,一直到1946年日本投降,這些人才回到上海。
5、尾聲
如果從戰績角度來看「八百壯士」,顯然是不合適的。他們後來之所以成了英雄,並且被國共一致認可,主要是因為他們「抱定必死決心孤軍奮戰」,這種精神在幾乎所有時空都是被認可的。
漢朝耿恭孤軍戰匈奴,被營救回到玉門關的時候只剩下了13人。
唐朝時期安西孤軍為國家戍守邊疆45年,最後全部戰死。
美國也有那句著名的「Remember the Alamo」,說的是德克薩斯孤軍全部戰死在了阿拉莫的事。
再過幾百年,人類進入太空,這種精神依舊灼灼生輝。
不過有一說一地講,在淞滬會戰里,四行倉庫遠遠不是整個淞滬「最悲壯的一幕」,遠遠不是。四行倉庫這麼著名,跟後來國府大規模造神有關,報紙和媒體連篇累牘,希望通過這事鼓舞抗戰決心,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規格越來越高。
就這個事本身而言,在「一天幹掉一個師」的淞滬戰場,比這慘烈地多的是。
之前有個電影,叫《捍衛者》,說的是姚子青營,死守寶山城7天7夜,全營全部戰死。川軍的一個師上去,三個小時之後全部打光。東北軍67軍,金山阻擊戰後一萬五千人只剩400人。在1937年10月21日的國軍攻勢中,六萬廣西「狼兵」一天之內全部被打殘,被迫退出戰場轉入休整……這類事情在淞滬戰役基本是日常。
所以四行倉庫保衛戰很偉大,但遠遠談不上「最慘烈」,「最悲壯」等詞。
不過文末還剩下最後一個關鍵問題沒有解釋:
為啥1937年跟日軍打成這樣,十來年後,竟然可以在朝鮮攆着美帝跑?要知道,美帝打日本可是碾壓式的,一個美國兵可以換五個日本兵。
問題出哪裡了?
其實不複雜,這十來年中國這邊裝備變化不大,唯一變化的就是組織能力,我們前邊寫過一篇文章,把這事說得很清楚了。《原創 || 朝鮮戰場上那支神一樣的部隊》,這支神一樣的部隊就是個例子,滇軍的戰鬥力一開始不如桂軍一些,淞滬戰役的時候他們沒能及時趕到,不然結果不會比桂軍那六個師強,估計也是上去之後直接打殘。
這支部隊在國軍序列里屬於雜牌,一度沉淪到逢戰必敗,江湖人稱「60熊」,差點被解除編製,後來在遼瀋戰役轉到我黨這邊後,隨後在朝鮮像神一樣屢立奇功。去年國慶閱兵的百面軍旗里還有一面是他們在朝鮮拿到的。
加入我軍之後,他們不再擔心友軍臨陣跑路,也不再會像炮灰一樣無謂地扔到前線去消耗;而且搞的是大規模運動戰,圍殲戰,穿插滲透,而不是低級的「塹壕戰」,那是「一戰」時候的水平,你扎一堆,可不是容易被炮兵集中轟炸;也有了大兵團的協同作戰,而且大家是紀律和信仰組織起來,不再是單純當兵吃飯,遭到重大傷亡的時候不會丟下陣地跑路,導致全線崩潰;軍官們也不會根據「是不是嫡系」來決定哪支部隊去送死,哪支去領賞。
這樣的部隊,只要裝備不是差太多,也可以打出漂亮的運動戰,而不是人命往上堆的「人海戰」。
文章結尾引用一下那篇的一段話吧,感覺非常應景:
在1952年的15年前,也就是1937年,百萬國軍在淞滬被幾個日本師團全部打殘,隨後南京陷落,發生大屠殺,十五年後,依舊是國軍投誠過來的隊伍,能在朝鮮跟美國一較高低,攻陷漢城,阻擋美軍北進。所以問題不在人種,而在於組織能力,資源整合能力,而且不要泄氣,如今我們能從低估走到現在,將來就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全文完,已經寫了近萬字了,感謝閱讀,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就給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