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社科丨經緯殷商:《莊子》的文化背景

電視劇快訊 1682℃

網商社科丨經緯殷商:《莊子》的文化背景 - 陸劇吧

文|刁生虎


摘要:

《莊子》一書獨特個性的形成可以從地域文化與家族文化等方面找到答案。具體說來,商宋文化、荊楚文化以及宋國的悲劇命運和莊周家族的興衰歷史等因素共同構成了《莊子》產生的文化背景。


01

《禮記·王制》云:「廣谷大川異制, 民生其間者異俗。」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文化之所以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風貌,乃與其賴以發生和發展的不同地理環境有着直接而又密切的關係。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歷史傳統乃至不同的民族性格,從而決定了其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文化乃至文學特色。而作為莊子故里的宋國,地處今豫東、魯西南及蘇、皖北部一帶,處在齊、晉、楚三大萬乘之間,是中原文化與荊楚文化的交匯之處。而且從文化傳承上來說,作為殷商後裔的宋人與作為祝融後裔的楚人有着悠久的文化聯繫和 共同的文化心理。殷人統一祝融部落集團,促進了殷商、荊楚文化的交融與合流。周王朝建立之後,相似的歷史命運和特殊的文化關係使宋、楚兩國的文化交流十分融洽。因此, 宋文化和楚文化這兩大文化傳統就為《莊子》的產生提供了極為雄厚而又現實的文化背景。

網商社科丨經緯殷商:《莊子》的文化背景 - 陸劇吧

從歷史淵源上來說,宋人的祖先是商人,他們是在被周人滅商之後重新分封的一個小國。對於宋國子民來說, 雖然行政上隸屬於周朝,為周天子治下的百姓,但在國人的心理上,以及民風民俗上,都仍然延續殷商的文化傳統。這就決定了宋文化必然具有強烈的殷商文化色彩。眾所周知,商的開國之君名契,居於商,即今河南商丘南,契後雖然商朝多次遷都,但黃淮河流域下游之間始終是商的領域,居於此地的大多為商人,或深受殷商文化影響的居民。其中庄子所生活的地區,屬於純殷人的宋國地區。其所屬的殷商文化傳統不會因為殷商的臣服於周而隨之滅絕,其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倫理、風俗等傳統仍然具有其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而郭沫若說:「殷人的氣質和周人的頗有不同。殷人是比較愛好藝術的民族。殷墟所發掘出的古物,無論是銅器、石器、白陶乃至甲骨文上所刻的文字,都富有藝術的風味;又因時代關係,殷人最崇信鬼神,故其文化色彩充分地帶着超現實的氣韻。可以說,因敬鬼神、重巫術、尚玄想而富有藝術風味和超現實的氣韻,正是殷商文化的普遍性特徵。殷商文化的這種傳統影響到莊子,就造成了其重自然、尚巫術、好玄想的浪漫精神,並最終造成了《莊子》書中處處表現出的崇尚自然、追求空靈、風格浪漫的藝術精神。《莊子》成為先秦諸子著作中最富藝術性的作品,不能不說與其先天因素有着重要關係。《漢書·地理志》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與周人不同,宗教職能是殷人統治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巫風神事的興盛和普及成為殷商文化的一大特點,宋國保留的具有神秘色彩和超現實氣韻的殷文化遺風的熏陶以及學術上的承傳關係使莊子學派的氣質很自然地與楚國的浪漫文藝合拍。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淵源於殷商文化的宋國文化同樣能夠造就《莊子》獨特的思想趨向和藝術風格,而不是像傳統所認為的那樣,一說到《莊子》文學的成因,就只有追溯其楚國的文化背景。從源頭上來說,宋文化和楚文化並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互相交融的。

02

除了身居宋國而深受以殷商文化為源頭的宋文化影響之外,莊子與楚國也具有極為明顯的親緣關係,楚文化對其也有極為明顯的影響。莊子生於處在南北交匯地的宋國,他多次遊歷楚國,《莊子》書中提及楚國的地方達25次之多,其深受楚文化的影響是必然的。楚國曆來被看作道家思想的發源地,道家的許多重要人物都是楚人。如就史書來說,《史記》記載的老聃、老萊子均為楚人;《漢書》記載的環淵、老萊子、長盧子皆為楚人;就子書來說,《論語》記載的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都是道家人物;《莊子》記載的肩吾、連叔、庚桑楚、南榮也都是楚地道家高人。正因如此,後世學者也多從楚文化出發尋找道家思想之源。如劉師培云:「蓋山國之民,修身力行,則近於儒;堅忍不拔則近於墨。此北方之學,所由發源於山國之地也。楚國之壤,北有江漢,南有瀟湘,地為澤國。故老子之學,起於其間。從其說者,大抵遺棄塵世,藐視宇宙,以自然為主,以謙遜為宗。如接輿、沮溺之避世,許行之並耕,宋玉、屈平之厭世,溯其起源,悉為老聃之支派,此南方之學所由發源於澤國之地也。」王國維亦云:「南人想像力之偉大豐富,勝於北人遠甚。彼等巧於比類,而善於滑稽:故言大則有若北溟之魚,語小則有若蝸角之國;語久則大椿冥靈,語短則蟪蛄朝菌;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汾水之陽,四子獨往:此種想像,決不能於北方文學中發見之。王國維這段話雖嫌絕對,但大抵不差。而劉師培在《南北文學不同論》中則進一步揭示了《莊子》文風形成的原因在於以楚國為中心的南方文化系統:「惟荊、楚之地僻處南方,故老子之書,其說杳冥而深遠。(老子為楚國苦縣人)及庄、列之徒承之,(庄為宋人,列為鄭人,皆地近荊、楚者也)其旨遠,其義隱,其為文也,縱而後反,寓實於虛,肆以荒唐詭怪之詞,淵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測矣。」曾被中原人稱作是「荊蠻」、「南蠻」的楚國處於一個「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漢書·地理志上》)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之中,並在社會風俗、思想傳統與生活習慣等方面都不曾像中原地區那樣「經過嚴格的『禮』的教化」,而是都要比中原地區「遠為濃厚地保存了原始氏族社會的許多傳統」。

楚國是一個原始宗教巫風瀰漫的世界,巫風是楚文化的首要內容,對此,古書中有大量的記載,《呂氏春秋·侈樂》云:「宋之衰也,作為千鍾。齊之衰也,作為大呂。楚之衰也,作為巫音。」《漢書·地理志下》亦云:「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王逸的《九歌序》說得更為具體:「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因此,楚地風俗的典型表現是「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蒸享無度,民神同位。」(《國語·楚語下》)。楚地濃郁的原始宗教氣氛,成為滋生大量瑰奇神話的肥田沃土,而一般說來,各國古代藝術的發展,都離不開神話。馬克思就曾說過:「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神話是原始初民自由意志表達時的一種自然樸素的方式,想像是神話的關鍵性要素,黑格爾曾經說過:「神話是想像的產物。神話的主要內容是想像化的理性的產品,這種理性以本質為對象,但除了憑藉感性的表象之外,尚沒有別的機會能去把握它。」巫風與神話的融合,使楚人沉浸於對現實生活以外的神奇境界的無限聯想與嚮往之中,這就決定了楚文化的藝術傳統必然是浪漫的而不可能是現實的。楚文化的浪漫傳統對《莊子》的文學傾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啟發了莊子那蔥蘢的想像力,而且,《莊子》散文獨特的寓言表現手法就是在楚地神話傳統的啟發和培育下形成的, 而對神話世界的吸收、加工和改造則構成了《莊子》寓言的重要內容。這是從內在精神上來說的。從外在形式上來說,《莊子》一書受到楚文化的影響似乎更為明顯。宋人黃伯思在其《新校楚辭序》中說到:「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故可謂之『楚辭』。」其實,何止「楚辭」如此,《莊子》一書也表現出這方面的鮮明特徵。就「書楚語、作楚聲」來說,正所謂「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荀子·儒效》),語言最能表徵文化的地域特徵,《莊子》中的大量楚地方言用語便充分證明了莊子深受楚文化影響的事實。如對於《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曰」一句中的「蜩」,揚雄在《方言》卷十一中已經指出:「蟬,楚謂之蜩。」又如對於《庚桑楚》中的「 終日嗥而嗌不嗄」一句中的「嗄」,司馬彪注云:「楚人謂唬極無聲曰嗄。」再如對於《馬蹄》篇中的「同乎無知,其德不離」,今人蔡靖泉先生早已根據江永、張田井、朱謙之、王力等人的相關論述指出「句中的『離』、『知』都是合韻的楚方音。」就「紀楚地、名楚物」來說,《莊子》書中記述的鳥獸蟲魚、花草樹木,諸如蜩、學鳩、蟪蛄、斥安鳥、狸牲、猿猴、榆、枋、櫟、枸、棘、楠、樟、瓠、蓬蒿、迷陽等等,也大都是楚地盛產之物。不僅如此,就連一些早已湮滅的楚國的故國舊聞,在《莊子》書中也時有所現。所有這些,都充分證明了莊子其人和《莊子》其書深受荊楚文化的影響。

03

除了作為傳統的地域文化的影響之外,宋國的悲劇命運和莊周家族的興衰歷史也對莊子其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最終決定了《莊子》一書的獨特品格。《史記·宋微子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

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襲剔成,剔成敗奔齊,偃自立為宋君。君偃十一年,自立為王。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盛血以韋囊,懸而射之,命曰「射天」。淫於酒、婦人。群臣諫者輒射之。於是諸侯皆曰「桀宋」,「宋其復為紂所為,不可不誅」。告齊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齊王與魏、楚伐宋,殺王偃, 遂滅宋而三分其地。

《史記》的這段記述透露出如下信息:其一,宋王偃不是宋國的合法繼承人,而是通過非法手段即攻襲其哥哥剔成而自立為宋君的;其二,宋王偃曾經肆意擴張,向東打敗齊國,霸佔五座城池;向南打敗楚國,霸佔三百里地盤;向西又打敗魏國軍隊。這樣,宋國遂與齊 、魏、楚三國結下恩怨;其三,宋王偃荒淫無度,迷信「射天」之術,整日飲酒取樂,大臣若有勸諫者就被他射死。所以人人稱之為「桀宋」, 大家都要誅殺他;其四,宋王偃四十七年,齊、魏、楚三國伐宋,殺宋王偃,三分宋地而滅之。這裡,司馬遷似乎將宋國滅亡的原因僅僅歸結於是由於偃的對內荒淫統治,對外盲目擴張,最終招致百姓離心、諸侯結怨的結果。其實,他恐怕忽略了另外一個也許更為重要的客觀原因,那就是宋國當時在諸侯國中的身份、地位以及周邊的惡劣環境等外在因素就必然決定了它的滅亡。實際的情況是,在春秋戰國那個大爭之世的諸侯國中,宋國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中等偏下的弱小國家,加之在地理位置上宋國又處於齊、晉、楚三大萬乘之間,這就必然決定了其無法逃脫被大國蠶食鯨吞的歷史命運;再者,宋國作為殷商後裔的身份,必然逃脫不了身為周文化傳統的姬姓諸國所敵視的命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所載子魚對其庶弟宋襄公所言「 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矣」 的言論便是明證。根據《左傳》的記載,宋國曾先後遭受齊、楚、晉、魯、鄭、邾、陳、狄等國的侵伐多達二十餘次,這恐怕是其它任何一個諸侯國也不曾遭受過的吧。翻開《史記·宋微子世家》,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宋國的歷史就是倍受鄰國侵凌的歷史。如宋殤公時,鄭國曾伐宋以報復衛、宋相約伐鄭;「其後,諸侯數來侵伐」;宋桓公二年,「諸侯伐宋」;宋文公元年,「晉率諸侯伐宋」等。伴隨着宋國敗亡的歷史悲劇,莊周家族的興衰同樣深深震撼着莊子的心靈世界。根據現今存留的歷史材料,莊子家世的真正面目已經無法確考。就其姓氏來說,《元和姓纂》和《通志》卷二八《氏族略》都認為庄氏是楚莊王之後,屬於以謚為姓之類。如後者云:「庄氏,羋姓,楚莊王之後,以謚為氏。」今人崔大華先生在此基礎上又根據莊子雖是宋人卻與楚文化存在密切關係這一事實,而進一步推斷說:「莊子可能是楚國貴族的後裔,可能是在楚國吳起變法期間(約在楚悼王十五年到二十一年,即前 387~前381年),被迫遷移到楚國邊陲,最後流落到宋國的楚國公族後裔。」另南宋羅泌在《路史》中說庄氏為「宋庄公、楚莊王之後」,宋元之際的歷史學家胡三省也進一步指出:「庄氏有出於宋者,《左傳》所謂戴、武、庄之族是也;有出於楚者,楚莊王後庄是也。」 由此可見,庄氏雖是以謚為姓,但卻不必一定要取於楚王之謚,也可取於宋君之謚。宋庄公即位於公元前710年,卒於公元前692年,在位十九年之久。卒後七十餘年,楚莊王始即位。今人王葆先生據此認為:「宋之庄氏不應為庄王后裔,而應為宋庄公後裔。」接着其根據《左傳》、《韓非子》以及《世本》等的記載,進一步推斷出:「莊周既為宋人,定屬於庄朝、庄堇的族系。」並根據《左傳》等相關史料,較為詳細地梳理了庄氏家族隨宋國興衰的沉浮過程。王氏所論頗有說服力,值得我們重視。其實,早在民國時期,黨晴梵先生就已經指出:「庄氏為宋之公族。當是宋庄公之後代。《世家》:『文公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須,與武、繆、戴、庄、桓之族為亂。文公盡誅之,出武、繆之族。』周之稱莊子,因其為宋庄公之後。與孔子為孔父嘉之後而稱孔、孟子為孟孫氏之後而稱孟一樣。」

網商社科丨經緯殷商:《莊子》的文化背景 - 陸劇吧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關此事的記載與黨氏所引《史記·宋微子世家》的相關內容雖然頗有出入:「宋武、穆之族道(導)昭公子,將奉司城須以作亂。十二月,宋公殺母弟須及昭公子,使戴、庄、桓之族攻武氏於司馬子伯之館,遂出武、穆之族。」但這對黨氏的結論並無影響。由以上引述不難看出,崔大華、黨晴梵以及王葆等人雖然在莊子究竟是楚莊王之後還是宋庄公之後這一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承認莊子本人是貴族出身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對莊子的貴族出身頗有注意。如曹礎基先生根據「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田子方》)、「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盜跖》)等材料推測莊子對名利之場和富貴之地曾有過感知和經歷,「這說明作者的『出世』確實體現了沒落階級的意識。」白本松先生也根據《莊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莊子高深的文化修養、淵博的學識基礎以及獨特的個性經歷而推斷「莊子是一個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而能自食其力的知識分子」。看來現今學術界已經在莊子是沒落貴族家庭出身這一點上基本達成了共識。

網商社科丨經緯殷商:《莊子》的文化背景 - 陸劇吧

河南民權莊子湖

生活在這樣一種內外環境中的莊子耳聞目睹了宋王偃寡廉鮮恥的荒淫統治,經歷了宋國滅亡、被列強瓜分的悲慘過程。而在這一國破家亡的過程中,貴族出身的莊子也經歷了一個家族由盛而衰、個人由貴而賤的殘酷現實。所有這些有關宋國內外遭際的歷史現象都會對莊子心靈產生或深或淺的影響,共同促成了莊子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濃烈的復古情結和思鄉情緒,甚至敵視當時佔據統治地位的周文化等一系列思想傾向,並最終反映在《莊子》一書中,形成《莊子》一書獨特的關注對象和藝術個性。


作者簡介:刁生虎,男,河南南陽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研究。

參考文獻:

[1]郭沫若.屈原研究[A].沫若文集:第12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2]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論[J].國粹學報,(6).

[3]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A].中國歷代文論選:第四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陳引馳.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5]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8]蔡靖泉.楚文學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9]崔大華.庄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0]中國人名大辭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20.

[11]王葆.老莊學新探[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12]黨晴梵.先秦思想史論略[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

[13]曹礎基.莊子學派的分野[A].莊子研究[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14]白本松,王利鎖.逍遙之祖——〈莊子〉與中國文化[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統籌:胡繼勇

審核:趙繼彬

指導:商丘市委宣傳部

標籤: 電視劇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