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
一直都是,瘋狂的啊!」
大幕降下,燈光亮起。
片尾升起製作人員的名單,那首在上映前我就已聽過無數遍的《大丈夫(沒關係)》在上方響起。
出乎意料的,全場沒有一個人提前起身離開。
只是坐在座位上,靜靜的回味着這場電影。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三年之前的寒冬。在那個動畫電影普遍認為是「只有小孩子才會看的」時代,《你的名字》罕見的掀起了一場觀影熱潮。
5.76億的票房,刷新了當年日本進口電影的記錄。也為後續日本動畫電影的引進起了極大的作用。在那一段時間裏,幾乎每一部帶有青春、戀愛元素的電影,都會帶上《你的名字》來借勢宣傳。
三年之後,新海誠帶着《天氣之子》回來了。
我買的是傍晚的票。出來之後,天已經暗了。很巧的是,剛從電影院走出來,天空就忽然下起了小雨。
雨滴落在我的肩膀上,有些冰涼。路上的行人紛紛打起了傘,走在街道上。
回想起剛才的電影情節,我忽然苦笑一聲:
新海誠,還是那個新海誠。
雨、天氣、花火
以雨作為主要元素之一,在新海誠的作品裏,並不是第一次了。
2013年,新海誠的第五部作品《言葉之庭》里,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雨和愛情的故事。
時隔六年,當新海誠再一次繪製起雨的形狀時,我們會很明顯的發現,不管是在質感、色彩、清晰度上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左:天氣之子,右:言葉之庭
比起言葉之庭的微風細雨,天氣之子中的雨則顯得更為猛烈一些。
全片中,下雨的場景片段佔了極多的篇幅。這也讓雨滴的繪製顯得格外重要。為了達成在不同場景下雨滴的表現效果,製作組專門花了近一年的時間來研究在各種場景下的雨滴的形狀。從波紋、回彈,再到上色、陰影。幾乎每一滴雨滴都承載着製作組數年來的心血。這才使得我們所看到的的雨滴擁有着極強的視覺衝擊力與表現效果。
不單單是雨滴,畫面上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新海誠一向擅長於大場景繪畫,從《言葉之庭》中的新宿御苑,到《你的名字》中的系守小鎮、漫天流星,再到《天氣之子》中的雲頂之巔,東京全貌。技術、畫風、色彩的運用成熟是肉眼可見的。
在畫面上,新海誠從未讓人失望過。
他筆下的那個世界像是每個人都曾幻想過的那個世界一般,雲頂之上的奇妙世界,波瀾壯闊的天空之海,光彩奪目的花火大會...
那是屬於新海誠獨特的「味道」。是只要看過一遍,就再也無法忘記的美。
而與新海誠的畫面一樣,RADWIMPS的音樂,也從來不會讓人感到失望。
這是RADWIMPS第二次擔當電影配樂的工作,而第一次,是《你的名字》。
最早聽到《天氣之子》的原聲帶音樂時,是在電影還未在大陸上映之前。當時是將整張專輯從頭到尾聽了一遍,雖然延續了一如既往的高質量水準,但整體來說,並不如前作《你的名字》。
然而,這種想法在我看到電影時就煙消雲散了。
在電影中間,有一段女主角陽菜登上摩天大廈的頂樓,去祈求晴天的場景。RADWIMPS在那個片段中的BGM里使用了鋼琴+小提琴的前奏。然後在天空即將放晴之時,完美地插入了女聲吟唱的部分。
陽光灑在身穿和服的少女臉上,鏡頭緩緩拉開,東京全貌一覽無遺。無數人望着天空,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那一瞬間,彷彿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定格於此。
那是一種多麼令人溫暖的力量啊。
少年,該長大了
有一本書在電影中出現了兩次。並且生怕觀眾沒留心到一般,每一次出場都給了一個大大的特寫。
那本書的名字,叫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如果看過這本書的人,想必會對此會心一笑。因為《天氣之子》的故事,也與《麥田裡的守望者》有着幾分相似之處。
電影開場,帆高離開了自幼生活的小島,搭上了一條前往東京的船。根據他的獨白以及後來對陽菜的闡述,他對自己離開小島的給出的理由是:
「...在老家生活的太壓抑了,透不過氣來。」
這其實是一句很含糊的話。我原以為這會是一個伏筆,當時還期待着電影后續會給帆高離開小島一個具體的原因,但直到影片結束,電影都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
然而,在我讀完小說之後,這個問題得到了解答。
在小說中,有着兩段對帆高生活的小島側面描述:
「這是島上高中的一個小儀式,僅為我們十名畢業生而辦。」
「整個學校也只有三十名左右的學生。」
從這兩段側面描寫不難看出,帆高所生活的小島處於一個極度落後貧窮的狀況。整個島上人煙稀少,甚至比《你的名字》中的系守鎮還要貧窮。
而關於逃出島嶼的原因,還有一點至關重要:
「有一天挨了父親一頓打之後,我拚命的踩着單車,想消除痛苦。那天,島上也下着雨,雲縫中設下幾道光,我想離開這個地方,想進入那些光里。便沿着海邊的路拚命蹬車追趕。就在我感覺追上的瞬間,那裡已是岸邊懸崖,陽光移到海的另一邊去了。
我那時已經決定要去到那些光里——
而你就在那盡頭。」
這是帆高在酒店睡着之後所做的夢。再聯繫上一段,帆高離家出走的原因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因為小島的本身的落後貧窮,使得帆高對現狀感到不滿。再加上對家人的抗拒與叛逆,從而讓他做出了離家出走這一舉動。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除了貧窮、家暴這些表面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內在的原因:
帆高在逃避現實。
他不接受要在島上碌碌無為度過一生的「現實」。他渴望着那道能指引他前進的光。所以他逃走了。逃到那個幻想中的東京。那裡是日本最繁華的地方,燈紅酒綠,車水馬龍。有着他所夢想的一切。
然而處在「幻想」中的帆高是無法在「現實」的東京活下去的。他沒有身份證,不夠年齡,不可能會有打工的地方收他。想要生活下去,他必須去面對現實。
如果沒有「現實」的須賀圭介,不管他再怎麼掙扎,最終都只能回家。回到那個空氣壓抑的地方,直到高中畢業。
而在K&A的工作中,帆高逐漸接受了現實。在小說中,帆高剛剛進入K&A工作時,有一段夏美對帆高的描述:
「他有着十足的天真,那麼的不設防。更誇張的是,每句話、每件事和每一幕風景都會讓他感動。」
而在編輯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帆高也逐漸變得現實起來。在夏美和帆高發現天空之魚後,帆高的第一反應已經不再是「幻想」狀態中的:這件事情真有趣,好好玩。
而是「現實」的:寫成這篇報道,也許可以賺到錢呢。
這也讓夏美吐槽道:「你已經快要變成和小圭一樣無趣的大人了。」
「現實」的東京同化了帆高。沒有人可以抱着「幻想」在現實社會中活下去。這是在天氣之子中的一個暗線。而在後面,這條暗線還有着更大的作用。
GUN&GIRL
關於這把槍的爭論。從電影上映之初就一直沒有停過。
槍的出現在《天氣之子》中顯得非常突兀。在最開始時,我曾一度以為這把槍背後會牽扯到一個龐大的黑惡勢力,而帆高要利用這把槍與黑惡勢力進行鬥爭——然而事實證明我想錯了。因為除了嚇一嚇人之外,這把槍在全片中幾乎就是個擺設。
那麼,新海誠真正想通過槍來表達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從槍的作用開始說起。
首先,槍的作用是什麼?
我認為,是「鑰匙」。
解決衝突的「鑰匙」。
劇情需要製造衝突,這樣才不會顯得無聊。有了衝突之後,故事必須要有一個足夠的「爆點」,也就是能夠最大化引起觀眾注意的元素,來解決這個衝突。
在網文中,這個元素叫做「金手指」。一般來講,它是主角獨有的能力,擁有着極強的「力量」,可以幫助主角度過難關。
《天氣之子》中,陽菜因為父母雙亡,必須要擔當起賺錢養家的責任。
為此,她差點就被混混拉走,成為了女招待。而帆高看到這一幕後,選擇挺身而出,保護陽菜。
想解決這個「衝突」的方式有很多種。甚至我都可以隨便編出一大堆出來:跑到一半躲起來、被路人幫助、跑到人多的地方混混不敢輕舉妄動等等。
然而這種解決衝突的方式並沒有衝擊力。也就是「不夠有趣」。那麼,怎麼樣才能讓這個解決衝突的方式具有衝擊力呢?
新海誠想到了槍。
這個看起來與天氣之子的主題毫不相關的危險品。
槍的加入確實能夠讓劇情產生爆點,並且也擁有着足夠的衝擊力。但反之,這種解決衝突的方式也會讓觀眾感到很突兀。
回過頭來,再看看槍的含義。
在一般人的認知裏面,槍的出現意味着「暴力」、「剝奪」。
而在《天氣之子》中,它意味着「守護」。
守護自己所愛的人。
即怕方式是錯的。
全片中,槍聲一共響了兩次。
第一次,為了保護陽菜。
第二次,為了拯救陽菜。
兩聲槍響都是為了陽菜所開。
而也因為這兩聲槍響,很多人在觀影之後會討厭帆高——因為他看起來太不「冷靜」了。明明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卻將事情搞一團糟。導致最後產生了壞的結果。
然而,帆高這種不冷靜、不成熟、經常衝動,不會去考慮到事情後果的表現,才是一個青春期男孩最真實的寫照。
新海誠試圖創造一個並不完美,甚至有很多缺陷的主角。正如他在訪談中所說的一樣:
「...這次,想畫自己想畫的故事。」
而帆高,就是那個他理想中的主角。
他為了見到自己所愛的人,不管方式如何,是好是壞,都會不顧一切去到她的身邊。
他缺乏思考,不理智。焦慮,魯莽。
他註定會受到很多的爭議。
而這種爭議就是如今天氣之子評分兩極分化的核心原因:你能對為了愛不顧一切的想法產生共鳴,就會喜歡天氣之子。反之,就會覺得它簡直無聊透頂。
新海誠將青春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刻畫的淋漓盡致,但又同時將最瘋狂、叛逆的那一部分給表現出來。
這是獨屬於新海誠作品中的魅力。
天平的兩端:陽菜與東京
天氣之子還有一個受到極大爭議的地方,是帆高為了救陽菜,犧牲東京使其終日無晴。
很多人在豆瓣上吐槽道: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與大魚海棠中的女主有何區別。
為何帆高的行為會引起眾怒?犧牲整個東京去救自己重要的人不是很浪漫嗎?
答案很簡單:因為天平的另一端,犧牲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當男主遇到這種「電車難題時」,天平兩端的平衡就顯得格外重要。
如果想要救的那一端比另一端要重很多,觀眾就無法感覺到選擇的那個人有在做出犧牲。舉個例子:武俠小說中,女主重傷垂死,這時男主只需要將十分之一的功力輸到女主身上,就可以拯救女主。
這時,因為犧牲的「代價」太少,觀眾並不會有感到男主做出了多大犧牲,只會認為這是應該要做的事情。
但如果我們將這個代價再加重一點呢?
與上面相同,女主重傷垂死。但此時男主需要以命換命,用自己的性命去換取女主的性命——這樣看起來不就顯得感人多了嗎?
天氣之子中天平確實近似平衡了:東京沒有晴天與陽菜的生命,的確很難判斷到底哪個更加重要。但為何有部分觀眾會對此反感呢?
原因在於,東京是大家公有的,而不是帆高的「私有物」。
回到剛才的那個例子。以命換命是男主自身的決定,他如此選擇,沒有傷害到任何人的利益,自然也不會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而帆高的選擇之所以被人所厭惡,正是因為他選擇犧牲了大家的利益,讓東京的其他人受到了損失。
這就好比金輪法師將郭襄綁在天台上,而郭靖看到之後就立馬主動把城門打開跑出來投降一樣,荒誕的很。
而正如上文所說,由於帆高這個角色並沒有塑造好,導致了大多數人在觀影時無法將自己代入到帆高身上,而僅僅只是用觀眾的視角去看。這時,男主的決定不被大多數人所理解,也成了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很多人都是抱着上面的想法去對《天氣之子》進行批判的。但他們卻恰恰漏了至關重要的一點:
天氣的異常並不是由陽菜所造成的。
在影片中間,有一段圭介與夏美去拜訪神社主人的劇情。而在那一段中,新海誠借神社主人之口,向觀眾介紹了晴女的由來與宿命:
「晴女與天界聯結,她們接受人的誠懇願望,然後送達天上。」
「...只不過呢,歷代晴女都有着極其悲慘的命運...」
晴女的命運有點像古時候人們獻祭少女給河神的故事一樣。在科技還不發達的時代,迷信巫婆,將少女推入河中,來祈禱河神保佑不發洪水。而少女本身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一個受害者。
而連日的降雨也是早在陽菜還未成為晴女時就有的。無論最終陽菜是否會成為晴女,雨都照樣會下。陽菜只是擁有一個可以犧牲自己來換取天晴的機會而已。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陽菜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天氣肆虐,她存在的意義,被瘋狂的天氣給抹去了。所以她選擇了犧牲自己,去換取天晴。
但帆高不認同這一點。他認為陽菜比天氣重要。
所以帆高選擇了拯救陽菜。
在晴空之上,帆高對陽菜喊道:
「永不天晴也沒關係!比起天氣,我更加需要陽菜啊!」
「天氣什麼的,就讓它見鬼去吧!」
帆高找到了陽菜存在的意義。
一切也正如RAD在天氣之子中的主題曲歌詞寫到的一樣:
出現在我面前的你 簡直就像 救世主一般
在我心中閃閃發光的鑰匙 為何會被你所持有呢
《天氣之子》想說的,可不只是天氣
影片最後,帆高回到家鄉念完高中。與陽菜分開了整整三年。
重新回到東京之後,帆高先去拜訪了兩個人。
一個是瀧的奶奶,另一個則是圭介。
除了敘舊以外,兩人分別說了兩段很有意思的台詞。
第一段是瀧的奶奶對東京過去的補充:
「一直到不久前的江戶時代,東京那一帶原本都是海呢...東京其實是人與天氣一點一點改造過來的。」
「所以我覺得,它最終只是變回了原樣罷了。」
如瀧的奶奶所說的一樣,東京本是一片海洋。但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們將大量泥沙填入海中,填海造陸。短短數十年內,填海造陸的面積就已經超過了253平方公里——這相當於7個澳門的大小。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大規模的填海造陸也造成對了環境的破壞影響。早在去年12月份,當東京政府再一次向邊野古地區投放沙土時,超過二十萬群眾向政府請願不再填海。但即使再怎麼抗議,也都是無用的——因為填海造陸所多出來的土地,要給美軍用來建造基地。
環境的破壞引起了新海誠的注意。這也是他決定要拍攝《天氣之子》的原因之一。而實際上,早在2016年的《你的名字》中,他就已經表達出了對環境的擔憂:
而如果再結合圭介對帆高所說的話一起來看,新海誠想表達的意思就更為明顯了:
「因為你們才變成了這樣?是你們改變了世界的模樣?做什麼夢呢,笨蛋。」
「這個世界,一直都是失常的啊。」
世界並不可能是只靠個人的力量就可以輕易改變的。能改變世界的一定大環境驅使下所導致的。帆高拯救陽菜導致的天氣改變僅僅只是藝術表現手法,而圭介所說的話,才是新海誠真正想表達的:
當人類為了發展開始不顧後果破壞自然時,就必定會受到自然的反噬。
總評
這是新海誠最有特色的一部作品,他不再去一味的迎合大眾,而是轉而去畫自己想畫的作品。你很難去評定這種行為到底是對是錯,因為從市場表現上來看,天氣之子是成功的——超過一百億日元的票房,並且擠進了日本本土電影前十。但與此相對的,這也是近年來新海誠作品中口碑最差的一部電影。不管在國內亦或者是日本都是如此。
是否喜歡這部作品,因人而異。但總體上來說,天氣之子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就算你對它的劇情無感,但哪怕只看畫面與音樂都已足夠抵回票價。
好啦,本期的影評就到這裡。我是清竹,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