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靜的小區時不時傳來幾陣小孩子的哭鬧聲和家長的責罵聲。這兩三個月,小區里的小朋友多留家中抗疫,這種情況每天至少上演幾十回。
熟悉的鄰居常常把孩子鬧情緒的苦惱發到群里,紛紛怨道,再不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學校)的話,快要生出心臟病了。
有鄰居說,孩子鬧情緒時,真的是只小怪獸,恨不得立馬上法寶,斬妖除獸。
此言差矣,其實,孩子不是小怪獸,他的情緒是小怪獸。而這隻情緒小怪獸,需要家長們刷亮金睛火眼,脫下他的獸衣,認清他的本質,出招降敵。
小朋友的情緒小怪獸有兩種特性,一種是軟怪獸,一種硬怪獸。
軟怪獸是,不理不睬,叫不聞,聞不應,總讓家長氣得想打人。
硬怪獸是,撒潑打滾,蠻橫無理,用盡一切辦法讓你滿足他的要求。
不管是軟怪獸,還是硬怪獸,都讓家長們怒不可遏,嚴重影響家庭和諧。
2.
情緒小怪獸如此可恨,他是怎麼逮住小朋友,該他們身上為所欲為呢?
首先,小朋友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還沒能控制自己的對外表達方式,和支配自己的動作行為,從而表現在過度或不足地表達自己的意願。
再加上,有限的理解能力,令他們容易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從而情緒宣洩的程度比成人強烈幾倍,容易出現難以控制的表現。
這種強烈的情緒表達方式,年齡越小往往越顯著。
比如,嬰幼兒還沒會說話時,只會用哭鬧來表現自己;稍大一點,配合手指和肢體動表達不滿不要或想要;會說話時,用大聲語言來要求自己的想要的東西,如果不能滿足,配合情緒激動的哭鬧來達到目的。
這些強烈的情感表達,就是家長常常說的情緒小怪獸。
這個小怪獸有時候,也會出現在負向表達上。比如,孩子在看電視,你叫他洗手吃飯,他不想去。對於你的叫喚,他不理不睬。即使你關上電視,他還是窩在沙發上,一動不動,默默地與你抗衡。
以上情況,都是家長最怕的軟怪獸和硬怪獸。無論哪一種情況,似乎都能活生生地逼家長成為憤怒怪獸。
其實,孩子能讀懂到父母的需求,但他們為什麼不能馬上執行,而是進行情緒表達呢?
孩子總是先獲取自己的需求信號,然後才能接收來自外面的需求信號。
他首先知道自己想這樣做,而父母要求他所做的,與他內心渴求的有所出入。這時,他內心出現對立的矛盾。
為什麼父母要求做的事情,與我想做的事情不一樣。我該怎麼辦?我不知道如何處理兩者矛盾?這時,他潛意識會自動將內心的糾結點放大,在行為上誇大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從而出現情緒的激烈反應。
父母的要求,相當於外界的需求信號,他需要接收並理解為自己的信號,方可進行轉換。當信號轉化完成,才能壓制內心糾結點,進而完成自己的行為。在信號尚未轉換時,他所有的情緒表達,都是保護自己需求的外殼。
3.
如果孩子被情緒小怪獸困牢,如何打敗怪獸,讓孩子做回乖乖寶貝呢。
1. 當我們明白這種情緒只是放大他的需求,過度的應激反應,不妨先讓孩子停止這種誇張的表達和行為。
當孩子無法自行停止,家長們可以代他按下暫停鍵,帶他離開現場。和他一起去陽台坐着慢慢聊,擁抱着他,或者帶他回房間,和他最喜歡的玩具一起陪着他,防止他把行為越鬧越大。
如果孩子不願離開現場,不妨轉移孩子視線,或者用另一件事降級滿足。
2. 家長再怎麼生氣,也要捋清自己的思路和情緒,讓孩子表達他的需求,理解他背後的動機。
如果孩子幼小,處在表達能力有限的年齡。那麼,這個年齡,最渴望的是關注和關愛。擁抱他,是最好的關注。
3. 孩子以情緒來表達意願時,切忌每次以滿足為導向。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錯覺,以為哭鬧等強烈情緒才能換來結果。
當我們理解他的需求時,不如延遲滿足或降級滿足。
4. 帶孩子回歸事實現場,回憶剛才的行為,告訴他哪些行為是不對的,跟他解釋清楚哪裡需要改進。並且,教孩子學會區分一件事如何為對,如何為錯。
即使成熟如大人,我們很多時候還是會出現情緒應激,也有被情緒小怪獸困牢的時候。所以,更應該理解孩子這種行為。當他們控制不住情緒這個小怪獸時,我們應該和他一起面對,教他正面認識情緒,並妥善地管理情緒。
情緒是人生中一個長期並且持續出現的問題,教會孩子管理情緒,是人生路上非常重要的一堂課。而作為孩子的引路人,我們應該給他做一個好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