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分析 | 《1917》有多炫技?

明星新聞 1093℃

影片分析 | 《1917》有多炫技? - 陸劇吧

一部電影一鏡到底,看似不可能完成,但其實早有珠玉在前。2014年拿到奧斯卡最佳電影的《鳥人》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但其實,這些片子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鏡頭拍完一部影片,而是通過後期將好幾個長鏡頭串聯起來,在轉場時,讓普通觀眾沒有明顯地切鏡頭的感覺就好。

近些年來,這樣的「偽一鏡到底」的電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尤其《1917》還是一部戰爭題材的片子。畢竟,戰爭片場景和規模都十分龐大,就算是偽一鏡到底,只要能夠嫻熟合理地運用到這部片子里,也足夠讓業界同行豎起大拇指。

影片分析 | 《1917》有多炫技? - 陸劇吧

《1917》講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故事:兩位年輕的英國士兵,Schofield和Blake,接到一個緊急而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步行穿越到敵軍防線後方,向英軍傳達一條緊急命令,取消原定對德軍的攻擊計劃,避免英軍陷入德軍的陷阱。這個任務關係到1600名英國士兵的生命,這1600人中還有Blake的哥哥。

整部電影,就是跟着Schofield和Blake兩個人在戰壕,在野外,在廢墟,在樹林行走。兩個小兵要在八小時內橫越西部戰線,但電影只有不到兩小時,其實是除去了Schofield搭順風車和昏迷的時間。觀眾看到的部分,就是主角在前進的部分,搭順風車和昏迷這樣類似「快進」的處理和設計,讓故事更加合理。

影片分析 | 《1917》有多炫技? - 陸劇吧

導演Sam Mendes在採訪中解釋了自己為什麼堅持要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來處理這個一戰故事,一鏡到底要求故事發展的時間和觀眾的觀看時間完全保持一致。也就是說,你看了一分鐘電影,那麼,電影里的故事也剛好發展了一分鐘。

導演想要這個改編自自己祖父口述的戰爭故事told in real time。一鏡到底,無疑可以增加電影的真實感和沉浸感,我們每個普通人就是這樣一分鐘一分鐘地生活着,當演員度過的一分鐘也是觀眾度過的一分鐘時,觀眾和演員做到了真正的同呼吸共命運,一同面對未知的艱險。導演想讓觀眾對戰場有新的體驗,既真實又陌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但對即將發生的危險卻毫無所知的微妙距離感。

影片分析 | 《1917》有多炫技? - 陸劇吧

一鏡到底對於拍攝有相當高的要求,要求鏡頭的調度要與演員的演出同步,還好導演有舞台劇的經驗,加上本片的攝影師是拿過奧斯卡最佳攝影的Roger Deakins,對一鏡到底的拍攝有着豐富經驗。有時候拍攝需要用鋼索吊起攝影機和攝影師,用於拍更廣闊更大的場景,有時候攝影師需要扛着攝影機擠在一輛小車裡,用於拍攝奔跑的場景。

一鏡到底對演員的要求也極高,一旦開拍就不能停下,就算現場出現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你也必須硬着頭皮演下去,而且你還不能齣戲,你還必須在角色里,按照角色的性格和處境行事,更別說你是在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里,這其中不乏大的爆破場面,綵排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一鏡到底對於美術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拍攝按照時間順序,一路向前,所有場景都不能重複利用,更無法在室內拍攝。於是,電影中的所有的場景都是在一塊平地上被搭建出來的。單是場景的規劃就花了很久的時間,是一般電影的五倍。場景的每個細節都要精心安排以配合演員的移動,配合隱藏攝影機,要讓一切看上去渾然天成,沒有破綻。

影片分析 | 《1917》有多炫技? - 陸劇吧

整部《1917》被人詬病最多的地方是劇情空洞,人物平面,沒有對戰爭的反思,更沒有對人性的刻畫,一鏡到底的新鮮感過去以後,觀眾好像只是在看一部升級版的智勇大闖關,除了驚嘆於場景調度的牛逼,有那麼幾刻也真想快進。這部片子就跟李安的《雙子殺手》一樣,當故事淪為技術的配角,震撼是震撼,但除了震撼,也真的說不上什麼,誰讓導演要炫技呢?

影片分析 | 《1917》有多炫技? - 陸劇吧

標籤: 明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