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電視劇快訊 1094℃

最近《海上鋼琴師》的4K修復版正在熱映,今天就來說說這部有着文藝片屬性,同時兼顧了商業片熱度和社會片深度的老片子。


朱塞佩托納多雷導演的《海上鋼琴師》是其時空三部曲之一,故事講述了一個棄嬰在游輪長大,成為一名鋼琴家,最終和船一起逝去的故事。


托納多雷的電影總是有種別樣的美,代入感很強,故事安靜平和,不刻意製造戲劇衝突,彷彿與老友對飲時聽他娓娓道來。


不論是這部,還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又或是《天堂電影院》,都是如此。


很奇怪,雖說此片是聽麥克斯說1900的傳奇,但無論看了幾次都沒有以往那種「我朋友…」的吹噓感。


相反,在看此片時更多的是一種惋惜,淚腺隨時崩塌的那種惋惜。


惋惜他沒有與心愛之人一起生活,更惋惜他的才華沒有到更大的舞台施展。


當然,還有他最終也沒下船,而是與他的「搖籃」一起沉沒。


就像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境界一樣,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也慢慢變化,下面就從三次觀影的不同感悟,來談談我對《海上鋼琴師》的理解。


一.傳奇的一生:嶄露頭角、斗琴、下船、沉沒


寂靜的夜裡,突然傳來的一陣美妙的鋼琴聲,眾人循聲而來,看到的竟是小1900在彈琴。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這是影片的第一個小高潮,1900初次展示了驚人的天賦,寫到這裡要提一下影片的配樂是著名的意大利配樂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內所作,之前昆汀執導的《八惡人》里的原創配音也是莫里康內的傑作。


第二次高潮是1900與莫頓斗琴時。


莫頓的出場就自帶BGM,氣氛也變得壓抑沉重起來。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在莫頓彈琴時,旁邊還有人拿着照相機拍照,客人們也鴉雀無聲。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這是1900沒有過的待遇。他在一旁安靜的聽着,甚至情到深處還留下了感動的眼淚,看得出,他是真正的愛音樂,而不是像莫頓一樣把斗琴當成比賽。


第一局,1900把胳膊肘壓在琴鍵上,做出一副冥思苦想的神態,彈奏了一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旋律:平安夜。


第二局,1900把莫頓剛彈奏的曲子又演奏了一遍,完全沒有爭鬥的心思。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於是第三局,莫頓拿出了看家本領。


1900也被惹惱了,他向麥克斯要了支香煙。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演奏結束時,1900把香煙放在了琴弦上,滾燙的琴弦把香煙瞬間點燃。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客人們也回過神來,然後爆發掌聲,他們知道,這場斗琴時1900完勝了。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第三段高潮是1900準備下船。


一生都在船上的1900要下船了,好友麥克斯非常開心,當1900站在舷梯時,船上的客人和觀眾們一起揪心,但1900望着地上的高樓大廈很久,他把帽子扔了出去,最終還是回了頭。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導演在這一段用了由遠及近的視角,隨着鏡頭不斷拉近和蒸汽轟鳴的聲音,那種建築物帶來的壓迫感尤為強烈,飛舞的帽子穿過了高樓大廈最後落在水面上,似乎也在為1900的歸宿埋下伏筆。


最後的高潮就是沉船。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留心觀察的話可以發現,這四段高潮其實分成了兩個部分,前面兩段用歡快輕鬆的配樂着重突出了1900的卓越琴技,後面兩段用沉重又帶着悲傷的配樂來描繪傳奇的隕落。


導演用升升降降的方式使1900的卓越天賦與後面沉船時產生了很強的戲劇衝突,讓觀眾不由自主的為他的死感到惋惜。


二.為什麼不下船?是懦弱?還是勇敢?


1900為什麼不下船呢?


這是很多看完影片的人都會產生的疑問。


船下有他心愛的女孩,有可以盡情展示才華的舞台,甚至最後,下了船才是活下去的唯一機會。


但他還是選擇和船一起死去。


關於不下船的原因,其實導演在影片中已經給了解釋。


從個人觀點我分為明暗兩條線來解讀。


明線就是結尾處,1900與麥克斯的對白。


在一台鋼琴有限的88個琴鍵上,1900可以創造出無限的音樂,但船外的世界就像有着無限琴鍵的鋼琴,除了上帝,沒有人可以彈奏出樂曲。


《海上鋼琴師》:時隔10年,我終於知道了他不下船的原因 - 陸劇吧

暗線則是麥克斯和莫頓。


麥克斯的選擇從某種角度可以看作是1900下船後的第一種可能性:為了生計賣掉心愛的小號。莫頓是第二種:把喜愛的音樂當成比賽,當成權力和身份的象徵。


1900不想失去音樂的純粹,也不想失去他的高雅,他從麥克斯和莫頓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下船後的未來,所以他選擇保持着初心,與船共沉。


三.海上鋼琴師的背後:歐洲大遷徙、階級與音樂


《海上鋼琴師》是有時代含義在裏面的。


20世紀初,美國飛速發展,很快就超過了其他的歐洲列強,隨後很多過得不盡如意的歐洲人遠渡美國去追求成功和夢想,把一張通往美國的船票當作是天堂的入場券。


《海上鋼琴師》中多次出現的自由女神像和帶着口音的「阿妹你看」都在無形中放大了「美國夢」這個象徵。


但高速發展也給美國人民帶來了空前的自信,這種自信把階級差異無限制的放大,大多數追隨美國夢的歐洲人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過的甚至沒有之前好。


這種差異在郵輪上體現的很明顯:低級到高級的船艙里坐着本國的貴族與平民,甲板上卻是抱着發財夢來美國的外鄉人。


在音樂上也有體現。爵士樂起於底層,被稱作是黑人的專屬音樂,在那場斗琴中,黑人莫頓的爵士樂輸給了白人1900的古典樂。


這是諷刺?還是托導的刻意而為?


我們不得而知。


但你看,即便是1900,即便他是白人,是天才,對於階級的差異他依然沒法抵抗,他沒法在豪華客艙隨心所欲的彈奏自己的音樂,甚至在蒸汽和工業化熱潮的席捲下,能保持着優雅已經很難了。


其實就算沒有自由女神像,沒有林立的高樓,這部影片的故事脈絡依然清晰。


加了這些進去,也就相當於加了一個社會片的里子。


雖隱蔽,但卻有了深度,給我們更多深思的空間。


正如工業的快速發展給美國帶來強大也埋下了隱患,科技何嘗不是如此?


智能機的發展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滿足衣食住行,卻少了和老友把酒言歡的溫馨,大多數人變成了低頭族,甚至朋友圈成了父母了解我們近況的唯一窗口。


這些都是影片給我們帶來的深思。


或許,這也正是我們需要好電影的原因吧,即便不是Good End,即便它悲傷、壓抑…


但它依然可以教我們一些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給我們繼續優雅下去的力量。

標籤: 電視劇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