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中國科幻電影的一針強心劑

電影快訊 1976℃

談起中國科幻片,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中國有科幻片?這也是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印象,的確,這一類型在國產電影里長期銷聲匿跡,說起國產科幻片有什麼代表作,我們仍然只能想起《霹靂貝貝》《錯位》等這些三十多年前的電影,而且幾乎都是成本較低的B級片。

這些電影無法體現足夠硬核的科幻概念和成熟的工業水準。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近些年,我們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所謂科幻片只有《未來警察》《全城戒備》等粗製濫造的偽科幻,相比好萊塢不斷輸出的精良製作更顯得無地自容。

《流浪地球》: 中國科幻電影的一針強心劑 - 陸劇吧

科幻片一直是好萊塢的重要類型,也是最符合「大片」這一概念的片種,每年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中相當一部分都是科幻片或是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

以前我們總將這種現象歸結為中國沒有科幻土壤,其次是工業技術無法跟上,以至於長久以來觀眾都對國產科幻片不抱希望,《三體》電影從2016年跳票到現在,所謂「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也在不斷往後推遲。

好在《流浪地球》的出現終於打破了這種窘境,最後的效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對一個國產科幻不抱希望的人來說無疑打了一針強心劑。

我一個朋友在看完《流浪地球》後說:「好看,不像中國人拍的」,這話里既反映了觀眾以往對國產科幻片積貧積弱的刻板印象,也從側面佐證《流浪地球》的製作水平已經接近好萊塢。另一個朋友的反映則更直接:「換在往年,你能想像國產科幻片能上(豆瓣)八分嗎?」(雖然現在已經跌破了)我想這句反問已經指出了《流浪地球》對於國產科幻片開拓式的意義。

說這部電影是國產科幻電影里程碑式作品,並不算多高的褒獎,因為我們在此之前沒有這樣一部真正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成功算是在一片荒地里長出了一株鮮活的幼苗。

成功的原因有三點,首先是依託於大劉紮實的硬科幻文本,作為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的小說有着超凡的想像力和宏大的史詩氣質,《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也不例外,讓地球飛離太陽系這個創意令很多中外觀眾驚異,並且我們仍然能明顯感到大劉的典型左派直男表達,所以這更像一部劉慈欣電影而非郭帆電影或吳京電影。

第二個成功點在於工業上的長足進步,基本經受住了重特效的考驗,許多視覺想像都令人驚喜。片尾的製作名單里有大名鼎鼎的維塔工作室,但片中75%的特效都是由國內公司製作完成。

這部電影在IMDB目前評分8.0,很多美國網友的評價是特效不輸好萊塢,而且《流浪地球》的成本摺合成美元只有5000萬左右。

第三個成功的原因是類型元素的充分滿足,前半段鋪墊了大量科幻觀設定和父子情感的伏筆,後半段每個五分鐘一個小高潮,偶爾插科打諢緩解緊張氛圍,節奏處理的非常好,同時以父子關係為情感主線引發共情。

這又得益於對原著恰當的改編,在保留原著核心概念的同時幾乎原創了一個全新的故事,原著的時間跨度長達八十年,前後情節聯繫並不緊密,更多是抒情式的概念介紹,而電影則濃縮為一個發生在一天之內的危機事件,便於以商業類型片的方式呈現,符合三幕結構的情節安排,洛希極限、點燃木星等想法也是電影原創。

將原著中鬆散的時間線整合為一個跌宕起伏的強情節的故事,電影《流浪地球》是一次成功的改編。一些觀眾認為應該保留「遨遊宇宙上千年的詩意概念」,卻並沒有說應該怎樣以電影化的方式呈現,特別是在一部商業片里。改編是否合理,觀眾已經用腳投票,如果真照着原著拍,恐怕早就血本無歸了。

雖然也有幾處配音、台詞這類的小瑕疵,不過總體無傷大雅。劉啟面對土星靈光閃現的時刻我居然腦補出了羅輯的形象,二者都是單槍匹馬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劉慈欣在黑暗命運的背景下總還是對人性寄予了浪漫的希望。

《流浪地球》首日票房只排在春節檔第四名,排片低於《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和《新喜劇之王》,但到了第四天已經實現逆襲,票房超過《瘋狂的外星人》成為春節檔頭名。

這不僅是因為《流浪地球》是春節檔電影中口碑最高,也是因為其科幻大片的屬性是以往觀眾難得一見的,使得一貫被喜劇片壟斷的春節檔出現一些新氣象。《流浪地球》的成功勢必將吸引更多資本對科幻類型進行開拓,對於豐富國產片類型和提升工業實力都有重要意義。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