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臨時上陣, 演員基本業餘, 這部電影成本200萬票房翻50倍不止

電影快訊 1004℃

八十年代的現象級影視作品,除了《西遊記》、《紅樓夢》,電影《少林寺》要提一提。這是國內第一部彩色寬屏動作電影,成本約200萬,上映後以一毛錢的票價賣了過億票房,轟動一時。

對於這個數字,很多人覺得有誇張美化的成分,提出質疑:當時人口沒有現在那麼多,而且農村人佔了大部分,觀影次數真的有這麼多?

導演臨時上陣, 演員基本業餘, 這部電影成本200萬票房翻50倍不止 - 陸劇吧

這類質疑一般是後生提出的,而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年人只是笑一笑:

「回去問你爸。」

導演臨時上陣, 演員基本業餘, 這部電影成本200萬票房翻50倍不止 - 陸劇吧

《少林寺》是電影史上的一個神話。

電影很簡單,講述少年小虎父親被惡霸王仁則所殺,僥倖逃脫投靠少林,一身正氣的他救牧羊女、救李世民,後又刻苦學武,終於聯合棍僧打敗王仁則,為父報仇的故事。

然而電影背後的故事還有很多,難以想像,在當時艱苦的拍攝條件下,我們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導演臨時上陣, 演員基本業餘, 這部電影成本200萬票房翻50倍不止 - 陸劇吧

導演張鑫焱是臨時救場,在他之前的導演陳文啟用河南京劇團演員,已經拍了一段,但製片公司很不滿意。張鑫焱一上場就把原有演員撤下。

沒有武打演員。便向「武林」招募:北京武術隊的李連杰,山東醉劍、雙手劍王於承惠,螳螂拳王于海,浙江禿頭鷹爪計春華,陝西八級傳人馬賢達,河南豫劇刀馬旦丁嵐……

當時劇組只找到三十多個演員,每人演五六個角色。他們大多沒有演過電影,連表演都不懂,更不要說鏡頭感了,日常導演就是拳頭一握:「往這兒看!」就這樣拍了。

沒有武術指導,於是演員們的打戲都靠自己設計。有次導演根據故事設計了色空耍醉棍的情節,可是那位色空的扮演者孫劍槐根本沒耍過棍啊!

這不管,下午自己設計,晚上開拍。孫劍槐聽了就自個兒琢磨去了,晚上拍了一遍又一遍,NG了48條,最後兩條胳膊動不了了,其他演員把他架回招待所。

這不怪導演,當時沒有監視器,導演只能靠感覺來判斷拍出來的效果,有時候導演也說不上來好了沒了,就只能憋兩個字:

「保留。」

所以一個動作鏡頭拍上十條八條是常事。

沒有特效。所以演員都只能真槍實幹。

不會騎馬怎麼辦呢?學!馬的資源有限,老實的馬不肯跑,能跑的馬馴不住,加上沒有護具,不少演員都從馬背上摔下來過,骨折都算小的了。

最危險的是師父扮演者于海遭遇的「馬難」,當時馬怎麼都不聽使喚,拚命往樹林跑,眼看就要撞樹上,還好於海伸出左手往樹榦一檔,一個搶背跳地上。饒是這樣,左臂也骨折了。

就這樣一個「窮酸劇組」,放在今天興許都成不了什麼事,但那時人都淳樸啊!大家都不是為了功利去的,事實上演員薪酬並不高,李連杰一天也就一塊錢而已。

大家都想着弘揚中華武術,吃苦不算什麼,於是有演員打着繃帶演戲,也有演員因為跟腱斷裂不得不離開劇組。

今天的觀眾若用當下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也許可以找出很多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放在當年,這就是一部好電影,一部逼近滿分的好電影。在這部電影上,能看到武術,也能看到誠意。

當然,今天會有人批評這部電影,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少林寺》造成的「不良影響」,當時不少少年因此而學武,甚至還掀起一股「離家出走」潮。

王寶強就是因為看了《少林寺》,受到感召前往少林學武,但像他這樣後來演電影出了名的是萬里挑一,更多的是一頭扎進武校,後來耽誤了青春的熱血少年。

2014年,在《出彩中國人》節目中,51歲的李連杰提起這個內疚後悔不已:

「其實我30歲以後就開始自責,當初為什麼要拍這部戲,誤導了多少青少年去學武術,他們明明都還沒弄清楚武術是什麼。」

尤其當他聽到有選手學武之後,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拉去打群架時,嘆氣不已,連連擺手。

其實《少林寺》是時代推動的產物,和李連杰個人無關,如果沒有李連杰,《少林寺》也會找一個男主角來完成這部戲。後來,李連杰也許自己想明白了很多,他開始說,那是一種遺憾,但不後悔。

《少林寺》是一部現象級的電影作品,它在當時造成的轟動程度和影響力可能連導演都沒有想到,三十多年以後,這部電影已經已經成為了「經典」。用看經典的眼光去看這部電影,也許會發現更多的精彩之處。

我是電影大暴走,關注我,和我一起看電影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