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啥這片美就夠了?

電影快訊 1042℃

寫在前面

《冰雪奇緣2》這片子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熱鬧。

上映前一周,好幾次去台北的711便利店結賬,都會被收銀員笑盈盈地贈送冰雪奇緣系列集點小貼紙。

逛屈臣氏時會看到冰雪奇緣概念的香水,還有在超市最顯眼的貨架上清一色的雪寶形象的小提包、玩偶,以及印着艾莎安娜的抱枕和毛毯。

網絡上也別開生面。

#艾莎好美#,#《冰雪奇緣2》太美了#,這樣的詞條也在上映後高掛微博熱搜。

美嗎?

當然美。

但美就夠了嗎?

《冰雪奇緣2》

憑啥這片美就夠了? - 陸劇吧

還是先聊聊《冰雪奇緣2》的「好看」

這一部其實遠不止艾莎好看,各種細節更加精心,遠景也更加恢弘,在視覺上這部片子可以說無可挑剔。

憑啥這片美就夠了? - 陸劇吧

《冰雪奇緣2》的最大創新點,其實就在於海報上的那一句slogan:

「踏入未知世界」

它走出了那個冰雪王國,開拓了一個更加宏大的世界觀。

我們得以看見了充滿靈性的森林背景、壯麗的峽灣景色、瑰麗奇幻的光影。 新元素,新人物,新場景都還是緊扣着迪士尼式的天馬行空。

技術層面也越來越華麗精緻,角色們被賦予了更細緻多樣的表情動作,這些無不彰顯着迪士尼越來越精進的電影工業水準。

憑啥這片美就夠了? - 陸劇吧

但在美之後呢?

抱歉,我什麼也沒看到了。

《冰雪奇緣2》最讓我失望的地方在於,它淪為了又一部徹頭徹尾的公式電影。

它偷懶到結構都是直接照搬的上一部公主電影《沉睡魔咒2》:

雙女主,加一個負責耍寶的小跟班,兩個國家產生誤會,鬥爭,兩個女主產生隔閡分開,最後發現真相,冰釋前嫌,結局大團圓,大團圓里一定是種族和諧,連兩個士兵首領一定是兩個不同膚色性別的人,連他們最後會突然成為CP這種細節都一模一樣。

收場一定是,女主最後從一個國家到了另一個國家當女王,另一女主留在老王國里,最後一幕是兩人送了一封信邀請相聚,一切其樂融融。

不變的是,男主依舊廢材,電影結束。

請回答,我描述的上述劇情是《冰雪奇緣2》還是《沉睡魔咒2》?

回答不出?

那是因為兩部片子三幕戲轉換的方式,節奏,製造人物弧光的手法,根本就是一模一樣的。

相似到你把《冰雪奇緣2》五彩繽紛鋥光瓦亮一頓爆唱的視覺,音樂層面摘除,把《沉睡魔咒2》里的瑪琳菲森,睡美人公主替換進去。

同一個劇本的故事依舊是說得下去的,而且結局走向絕對不會有啥區別,甚至連那個廢材王子都可以直接換成半路走丟的克里斯托弗,都對劇情沒有任何影響。

這就叫公式電影。

迪士尼最近幾年在公主電影上已經完全形成了一種流水線式的作業。

像是不需要編劇導演的一種批量電影製造方式,只需要一群故事裝配工人,大家按照固定的流水線。

在固定的位置設置情節點,利用視覺差異來掩蓋情節段落的同質,再想好一個哪裡都可以套用的萬能結局,女權,種族政治正確的配料一倒,立刻出廠開畫。

我們真的只是想要看這種公式電影嗎?

再聊聊這一部相比上一部的退化。

最嚴重的就是這一部的主旨已經開始趨近於一種空心化。

上一部好就好在裏面的女性主義是實質化的。

是真的在反抗傳統好萊塢電影中功能化邊緣化女性角色的臭毛病,去讚美女性脫離男性,婚姻後獨立的力量,

第一部里男性被反面化是能夠自洽的,因為他本身就有一個立得住的渣男王子,而且同時還有一個正面化的男性克里斯托弗來平衡這種性別表意。

在這種前提下,電影的女權主義宣言便是具有信服力的了。

它是針對社會約束的,而非針對性別,艾莎的所有勇敢,堅韌。

努力都是在實打實的,像是一拳打在那堵高牆上,能感受到拳頭的力量。

但第二部我感受不到這個拳頭有多強大,他甚至都沒有打向那堵牆,只在對空氣揮舞,結果可笑的是,牆自己倒了。

這一部完全是靠着矮化男性來低級地襯托出女性的力量。

第一部的自洽感沒了,唯一的男性角色克里斯托弗也是正面的,怎麼辦呢?

很簡單,編劇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戀愛腦,沒智商的傻子,然後為了讓其不影響兩姐妹的雙女主故事線,直接讓他在電影前半部分粗暴地消失了。

其名曰「因為一個巧合,沒跟上」,再次一頓爆唱後,走丟了。

整個電影一半的時間,他都是不存在的,最後又剛巧不巧地突然出現,淪為了一個談功能性背景板角色都勉強的尷尬存在。

這和當時《冰雪奇緣》反抗的那些對女性不友好,又言之無物的好萊塢男性霸權電影,本質上又有什麼區別呢?

哪怕不談這些深層次的主義,《冰雪奇緣2》的故事也依舊是不合格的。

它太趕,也太平了。

這一部因為沒有真正的反派,缺少了危機驅動,所以內在動力和人物困境是較弱的。

在這種弱勢下,片子更是選擇了一條四平八穩的路:順着第一部的余勁兒去將故事說完,解答第一部里留下的問題。

因此《冰雪奇緣2》像是有任務在身,想要抓緊做完任務,回家吃飯飯。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艾莎和四大元素的關係。

一開始說得很玄乎,魔法森林籠罩着迷霧,與世隔絕,其間蘊藏着四靈——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的神秘力量。

這本該是個充滿未知的世界。

當我期待着這四大元素如打怪闖關般一一出現、並且給冒險帶來刺激的挑戰時,一轉眼片子就交代完了這四大元素的來歷。

接着還輕鬆馴服了風和火這兩股力量。

水元素和大地元素更是連所謂的馴服都沒有了,直接就懶得交代,快速過了這段。

這導致一開始營造的神秘與未知,都蕩然無存。

另一方面,電影里許多劇情點和挑戰都被看似巧合的安排給削弱了效果,導致故事陷入了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故事的張力以及危機感每每後繼無力。

艾莎在解開自己身世之謎的過程中,一步步獲取線索的方式都如出一轍。

靠着雪寶隨口提到的那句「水是有記憶的」,用自己的魔法來進行場景再現,近乎是最粗暴的故事推進方式。

編劇這種 「我說什麼就是什麼」。

確實能讓她省下不少功夫,但這無疑會讓觀眾體會不到一絲跟着艾莎一同探索的樂趣,又單一,又開掛。

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在結局時更甚。

到處都是在無視,甚至浪費「張力」。

比如有一段是安娜被困在石頭谷里,姐姐的犧牲伴隨着雪寶的消散,克里斯托弗也走丟了,所有人都不在她身邊了,她的家國和圍困在森林裏的人們還等着她去救。

炸掉大壩能彌補父輩的過錯,但同時會淹沒自己的王國。

沒有幫手,兩難處境,多麼有張力的悖論式抉擇啊。

但下一秒的安娜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炸掉大壩,讓洪水淹沒自己的國家。

而為了大團圓結局,不知怎麼活過來,也不知怎麼知道安娜炸了大壩的艾莎又突然出現,施法擋住了洪水淹城。

OK,一切問題就這樣解決了,輕而易舉,但一切都像是在趕工。

明明可以挖掘更加精彩的人物弧光,但偏偏不做,就想着抓緊結局,抓緊完事。

艾莎和雪寶復活了,克里斯托弗重新出現了,阿倫黛爾王國恢復正常了,魔法森林再也不被迷霧籠罩了。

而之前堆疊的犧牲和壯闊感,直接煙消雲散,回歸到了過家家式的低幼電影。

再說角色。

全片除了姐妹情深的兩人之外,其他的角色都立得不夠穩。

先說說全片最具「人格魅力」、最討喜的雪寶,一個插科打諢和調節氣氛的功能性角色。

第二部在雪寶身上加重了筆墨,賦予了它關於成長的主題,他多次在電影里唱起了他那首思考「長大」的歌。

只是,後來隨着劇情的推進,編劇根本就沒管雪寶的成長主題這事兒,它就這麼不了了之了,顯得這首角色主題歌既沒必要又突兀。

在舊角色沒立穩的同時,片子引出的新角色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現,對北烏卓部落幾乎沒有什麼刻畫,除了營造了一種原始感之外。

當然,以上都不是角色上出的最大問題。

根本毛病在於,比起第一部,第二部沒有新的人物弧光,也就是說,從開場到結尾,人物沒有轉變曲線。

兩姐妹看似都在這場冒險里追尋了自己,完成了內在的一次升華。但其實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

觀眾在電影院里除了又感受了一遍姐妹情深之外,在兩姐妹身上有看到新的閃光點嗎?

絲毫沒有。

寫在最後

當然,我罵罵咧咧了這麼多並不是想說它是一部爛片。

只是想讓大家意識到,相較於第一部的啟發,呼籲,反抗。

我很不滿於這一部的迎合,投喂,敷衍。

而我只是不想那麼主動地張開嘴巴,被投喂這些東西了。

音樂/Glee Cast - Let It Go

配圖/《冰雪奇緣2》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