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的香港武俠劇可謂風行一時,作為一個不經事的頑童,自然對劇中的打打殺殺甚是感興趣,回想起來,大多數的武俠劇情節早已記不起來,唯獨一部劇至今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或許這就是戲劇中悲劇的魅力所在吧!
清晰地記得《魔域桃源》大結局:慕容白讓傅青雲不要再做夢了,因為人世間根本沒有桃源!傅青雲聽後頓時崩潰。
世界上為什麼根本沒有桃源?作為一個懵懂少年的我當然不明白,這個答案一直苦苦縈繞在我的腦海里,直到步入中年,我才恍然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個常識。
先說說劇情簡介吧。
江湖傳說有一魔域,所居之人皆惡魔,為名門正派所不能容忍。掌門無塵子命武當兩大弟子傅青雲(劉德華飾)和慕容白(吳啟華飾)前往魔域做卧底,二人抵達魔域,卻發現別人嘴裡鬼魅橫行的魔域根本就是個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傅青雲不想毀了魔域,而慕容白卻挑撥離間,讓魔域內部自相殘殺,傅青雲也被慕容白利用,使魔域遭受重創。
後傅青雲得知自己是魔域首領親生兒子,便一心想重建魔域,他想告訴世人,魔域是桃源!卻不能得到世人的的理解。並且他的烏托邦理想卻屢屢被慕容白破壞。此時自私狹隘的慕容白已是武當掌門人,而且儼然成了名門正派的首領。
最後兩人迎來決戰,傅青雲終是手下留情,當慕容白告訴他世間根本沒有桃源的真相的時候,一直苦苦支撐的堅強信念瞬間便崩塌了,傅青雲在失魂落魄中被無名小卒殺害,慕容白也被自己所愛之人困於石室,永遠不見天日。
傅青雲這個悲劇角色其實和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里的玄奘是同一類人,他們都是心底極為善良的人。雖為成年人,但內心卻充滿了孩童般天真和無邪。他們相信這個世上是美好的,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玄奘可以為魚妖所傷之人哭泣,甚至他相信《兒歌三百首》可以喚醒人內心的真善美。傅青雲三番五次被心術不正的慕容白所騙,卻屢屢相信他;他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奮鬥,桃源一定會被世人所接受,到時候人世間皆為桃源。
可現實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情的。
最終決戰,傅青雲還是無奈地放過了慕容白,正如他所說,殺了一個慕容白,還有千千萬萬個慕容白跳出來。他只是個凡人,普渡不了眾生。
玄奘是幸運的,有佛祖保佑,不可一世的妖王孫悟空最終被變相的兒歌三百首降服,我們會恍然大悟:其實大日如來真經就是兒歌三百首!人世間最原始的真、善、美就出自天真無邪的孩童身上。
傅青雲是悲哀的。他只是一個人在戰鬥,如塞萬提斯筆下唐吉可德孤勇地用長矛刺向大風車。為了這個烏托邦理想,他苦苦支撐,卻失去了太多,生父被他間接害死;眼睜睜看着最愛的女人嫁人他卻無能為力;他只能無奈地看着身邊的人一個個痛苦的死去,最終魔域的人被殘殺殆盡他依舊無可奈何。
當慕容白告訴他殘酷的真相後傅青雲徹底看破了,這種人往往看破了會有兩種結局:第一種,向現實屈膝,跪舔。第二種,自我毀滅。絕望的傅青雲選擇了第二種。
“世間上,真的沒有桃源?”傅青雲臨死前絕望地說出了這句話,我想這句話雖然是疑問的語氣,但最終是肯定的。
“只要有人,就有江湖,你怎麼退出江湖?”電影《東方不敗》里的任我行如是說。
有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險惡,所以魯迅先生不厭其煩地教導柔石:他相信人們是好的。我有時談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他就前額亮晶晶的,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不至於此罷?……"
不至於此罷?人心中只要有魔,定會如此!
回想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為魔所侵蝕呢?想想我們每個人的童年又何嘗不是《兒歌三百首》中那個一個聽話、懂事、善良的乖小孩呢?然而造物弄人,隨着年齡的增長,外界的干擾,魔逐漸由心而生,它們是貪婪、自私、兇狠、虛偽、狡詐。。。。。。終於一些人心魔泛濫,導致走火入魔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現實生活不過是一場虛幻的夢”,佛家如是說,我們沒有超脫一切的本領,便拚命抓住這根救命稻草。現實,其實是一個傲慢的帝王,他坐在龍椅上常常冷笑地瞧着你,瞧着你低下高貴的頭顱,跪倒在他面前俯首稱臣,將理想的外衣墊在膝蓋下面。
“這叫做適應社會。”朋友深沉地告訴我們。
年少時我們是”傅青雲“,邁入社會,我們漸漸地成了”慕容白“。所以”我們“就是千千萬萬的”心中有魔的慕容白“!
正如玄奘的師父所言:一刀殺並不是驅魔的真正道理,魔為什麼會成為魔,是人的心被魔所侵。我們要除掉他的魔性,留着他的善性。兒歌三百首就是喚醒人的真、善、美!
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桃源?
如果我們每個人心中沒有魔域,或許,天下皆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