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初期,湘江水運發達,為給海員、船工提供一個休息娛樂的場所,1954年,由海員工會、船主和航運局三方出資籌建了遊藝樓,1958年,又在遊藝樓基礎上修建影劇院,共同構成了海員俱樂部。
海員俱樂部在1979年正式向市民開放,並成為長沙第一批對外開放的錄像廳、舞廳,上世紀80年代初期長沙唯一的管弦樂團所在地。
在2005年,海員俱樂部曾列入長沙市第二批近現代保護建築,但仍在2009年被拆除。
如今,我們只能從老長沙人的記敘中,還原這個建築當初的模樣和相應的那段歷史。
蘇式建築
長沙海員俱樂部座落在長沙市區碧灣街上,碧灣街西邊是湘江,海員俱樂部距離湘江只三十米左右。
一九五四年,長沙的江湖漲水很厲害,城內沿河街道都進了水,那年海員俱樂部建設,為防備洪水侵入,俱樂部地面比碧灣街麻石街面要高出許多。沿着一米多高的斜坡,走進海員俱樂部的操坪,操坪是水泥地面,兩行高大的樟樹和梧桐樹迎面而來。
操坪左邊是一棟三層仿蘇式磚混樓房,名為遊藝樓,飛檐和紅磚清水牆,大氣、簡潔、明亮。樓房一層是乒乓球、棋牌、音樂活動室,二層是圖書閱覽室及舞廳,三層則是俱樂部和海員工會辦公室。
被拆的海員俱樂部 (圖 丨心口的博客)
樓房的樓梯很寬,樓梯扶手上嵌有雙環和紅五角星裝飾。樓房走道牆上掛了不少胸配紅花的航運勞模像,全省數萬航運職工確實是可敬群體,他們長期飄泊在外,工作環境辛苦,默默地奉獻。
俱樂部影劇院則在蘇式樓房東面,與樓房成T型排列,進門正對着俱樂部大門。走過一段台階,左拐才是影劇院觀眾廳。觀眾廳很高,分樓上樓下兩層,可坐幾百人觀賞。
我身邊的海員
在圖書閱覽室,我認識了一位姓崔的大哥,他十四歲就到船上當水手。有一次他主動來問我一個字的解釋後,就邀請我到他工作的船上玩。
我看到的是一條不大的貨輪,專門拖運成排裝貨的木船。他住的貨輪船艙在甲板下面,十分矮窄,但他將船艙整理得十分整齊,貨船甲板也擦得乾淨發亮。我後來了解到他是省航運系統里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由於工作積極,提干後組織安排他支援新疆建設去了。
長沙海事(圖丨長沙海事局網)
我家住在離俱樂部不遠的落棚橋街,左郊右舍的聶師傅,華師傅都是航運職工。街鄰都對兩位師傅交相稱譽,每次公休他們總帶回一袋袋當時緊缺的生活物資,在家他們要揮汗打上幾百斤藕煤。航運職工愛老婆,勤勞顧家是有名的。
熱鬧的俱樂部
五六十年代,湘江航運很繁忙,長沙市區西湖橋往北到竹山園新河一帶,湘江分別設有汽油碼頭、蔬菜碼頭、長途客運碼頭、輪渡碼頭、短途客運碼頭、糧食碼頭、糞碼頭、砂石碼頭、木碼頭等。
1978年10月航拍的五一路以北的沿江大道。沿江大道右側是碧灣街和西長街,輪渡碼頭附近,成群的漁船聚集在江岸。(圖丨新湖南)
每當航船停靠碼頭空暇時,年輕的航運職工三五成群湧向海員俱樂部,看電影,跳交際舞,打球下棋以及看書學習。俱樂部附近航運宿舍及街道居住航運職工,回家休假時也會帶愛人或兒女到俱樂部娛樂開心。
我們作為住在俱樂部附近的學生也是常客,寒暑假更是泡在其中,看一場電影幾分錢,進圖書室看書,下棋玩牌,打乒乓球則不要錢,所以常常提前搶乒乓球桌,佔場子。偶而有新電影上映,打不到票,就趁機溜票進去,影劇院工作人員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們十分得意。
由於海員俱樂部不屬文化部門,新電影上映一般要後一步,但那時文化生活匱缺,許多年青人在大眾或青年電影院看過後,又跑到海員俱樂部重看,樂而不疲。
文革期間,海員俱樂部同樣熱鬧,附近學生不上課就更有時間在裡面玩了。這時,影劇院除了放映電影外,日常還有群眾組織出演京劇,花鼓戲劇等種種樣板戲,水平雖然不高,但挺投入。我們有時也跟着唱幾句,也挺高興。
消失的海員俱樂部
到了七十年代末,尤其改革開放的深入,公路運輸發展很快,航運船隻逐年減少,海員俱樂部才慢慢門庭冷淡。
八十年代後期,碧灣街自發形成乾鮮貨市場,海員俱樂部樓房一層也租給商販做倉庫。
碧灣街(圖丨心口的博客)
碧灣街外的湘江大道(圖丨心口的博客)
本世紀初,老城區碧灣街一帶住房及單位都被折遷,改建成萬達廣場樓房,長沙海員俱樂部這個半世紀標誌性建築也毀於一旦,消失在我們眼前。
雖然現在海員俱樂部不存在了,但它承載着一個年代的歷史,是湘江航運興衰的一個縮影,又伴隨着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它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 作者 | 陶國俊,長沙市人,省廣播電視大學畢業,建築監理工程師,長期居住在海員俱樂部附近民房。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編輯 | 劉沛琪 ,文章有刪節,題目和圖片為編者所加,圖片均來自網絡。
- 轉載授權請聯繫城小憶 (微信號:chengshijiyiwh),可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