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R級電影

電影快訊 1807℃

《小丑》由預告片發布開始就一直備受外界關注,雖然電影沒有辦法在中國上映,但比較慶幸的是時隔兩個月筆者終於等到了資源。

《小丑》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R級電影 - 陸劇吧

電影是由華納公司發行,於2019年8月31日威尼斯電影節上正式面世,但實際的美國上映時間是2019年10月4日。在電影發行的短短兩個月就榮獲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金獅獎、第7屆美國化妝及髮型設計工會獎電影類最佳現代髮型設計提名以及最佳年代戲化妝提名。目前豆瓣電影的評分為9.0,屬於超高人氣的電影。

網絡上對這部電影評價也非常高,甚至乎我的社交圈都在不停地刷這部電影,但在筆者觀看後得出的結論是:《小丑》是一部好電影,但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對於豆瓣9.0的評分我認為可以稍稍降低一點,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

先來說說劇情吧!本片講述的是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由於飽受社會壓迫漸漸走向精神奔潰,在哥譚市瘋狂犯罪並成為罪惡象徵的故事。導演很用心地向觀眾展示是主人公“阿瑟”是如何一步一步蛻變成“小丑”,電影對每一個角色刻畫得非常細緻,以主人公“阿瑟”為例,電影一開始的畫面是“阿瑟”正在給自己化妝,他對着鏡子強行用手把自己的臉擠出一個大笑的表情,但是鬆開手後鏡子中剩下只有一副悲傷的面容,導演還故意給阿瑟一個臉部特寫讓觀眾看到此時的小丑正在流淚。這一幕是導演為阿瑟悲慘的一生埋下的伏筆。

電影中不斷出現阿瑟筆記本中的一句話:“I just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翻譯: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這樣一句話,其實就已經說明阿瑟在現實生活中是不被人尊重、被人當作透明人,他希望自己的死可以引起這個社會對他的關注。

之後阿瑟在街上打廣告遭到小混混的毆打、在社區接受心理輔導時不被醫生理睬、在公交車上逗小孩子開心遭到孩子母親的責罵、與同事的日常交談不被尊重、醫院跌槍遭到老闆的無情解僱、患有精神病的養母每天都重複着要他寄信,以上情節都很好地回應了筆記本上的話語。而這日常的點點滴滴正是把這個可憐之人逼上絕路的誘因。

在電影的32分24秒,阿瑟終於打響了他人生的第一槍,這是他的第一次殺人,雖然當時他有點害怕,但完全沒有正常人犯罪後的罪惡感,這也是他蛻變成“小丑“的第一步。正如他在受邀參加“莫瑞秀”時所說,他殺掉的只不過是三個人渣,

但湯瑪斯韋恩卻說被殺掉的三個員工都是善良的好員工,他們就猶如自己的家人,而殺人小丑只是仇富,他是一個痞種,但事實並非如此。電影在這裡就揭示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社會現象,人們看待事物總是太表面,而且過於狹隘,憑什麼穿着光鮮亮麗、受過高德教育的有錢人就是善良的,生來貧窮的底層階級就沒有好人?只會犯罪?片中湯瑪斯韋恩說他們的貧窮是由於懶惰造成的,但事實上是這個社會對他們太過於苛刻了,他們每一個人光要活下去就已經花光所有力氣,想要憑藉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簡直是天荒夜談,有時候努力並不一定會成功,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成功人士總會高高掛起地說風涼話,卻不知道生活在底層的人有多麼努力。

另外電影中還頻頻出現阿瑟露出骨瘦嶙峋的上半身的畫面,其中阿瑟赤裸上半身在公司用力拉扯着那雙不適合的鞋那個畫面實在太震撼,筆者看到這一幕時在想這個人怎麼可以那麼瘦,他是不是患了什麼癌症,實在是太慘了,或許這是導演想給電影營造出悲慘的氛圍。

接下來說一下三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們對後面的劇情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一是“湯瑪斯韋恩”。

他是哥譚市的首富,韋恩集團的董事長,也是蝙蝠俠的父親。電影中他每一次接受電視採訪都會說出很多假仁假義的話:什麼幫助窮人就業、降低犯罪率、解決哥譚市市民的溫飽問題!這只不過是希望人們能選他為哥譚市的市長。

在他與阿瑟見面的時候他並沒有如電視採訪所說幫助這位窘困的哥譚市民,他只是冷酷無情地說出來阿瑟母親是精神病患者以及阿瑟並不是自己兒子的真相。這也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貧富差距懸殊,資本家、政治家只會關心自己的利益,其他人的生死與自己毫無瓜葛,他們都是踩着別人屍體往上爬的吸血鬼。

也是由於此次的見面令阿瑟決心查明自己的身世之謎,阿瑟已經對這個自己曾經崇拜的男人徹底死心。另外湯瑪斯韋恩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對小丑殺人事件發表了對社會底層人民帶有偏見的言論是引起哥譚市群眾暴亂的一個重要導火索,這也是為什麼哥譚市民會認為殺人小丑才是哥譚市真正的正義象徵。

第二是“莫瑞”。

“莫瑞”是哥譚市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他深受哥譚市民歡迎,主人公阿瑟也是他的粉絲。在阿瑟母親中風住院期間阿瑟在醫院看到了“莫瑞秀”播放他在酒吧里的表演片段,他因此欣喜若狂,可是萬萬沒想到播放該視頻並不是因為阿瑟的表演有多了不起,而是莫瑞覺得阿瑟的演講以及理想實在太可笑,想以此來吸引觀眾眼球。

由於節目反響不錯,之後莫瑞邀請阿瑟參加莫瑞秀,在導演看到化妝成小丑的阿瑟,立馬就改變主意要取消阿瑟上台的機會,但莫瑞為了博取更高的收視率執意讓阿瑟上台,因為小丑殺人案的緣故,觀眾看到化妝成小丑的阿瑟必然會受到刺激,“莫瑞秀”也因此成為哥譚市的焦點。其實莫瑞的小心思早就被阿瑟看在眼裡,也因為這樣阿瑟的願望才得以實現。

節目錄製期間,莫瑞一再挑釁阿瑟,直到阿瑟暴怒失控,槍殺莫瑞。一直都自以為是的莫瑞始終認為自己才是節目的主宰,他萬萬沒想到正是因為他傲慢才會令哥譚市淪為罪惡之城自己也因此命喪黃泉,阿瑟也如願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成為哥譚市的罪惡象徵。

最後就是阿瑟母親。

於其說是母親其實更應該說是養母,阿瑟是她年輕時候收養的孩子。當時她就已經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這是在阿瑟與湯瑪斯韋恩見面後才得知,也因為這一次得見面讓阿瑟下定決心查明真相。

阿瑟蛻變成小丑是由他親手殺死養母的那一刻開始,查明真相的他發現原來導致自己患上怪異疾病的人,正是面前的母親,因為她對當時受盡虐待的自己視而不見才令自己落得如此悲慘的人生。而養母除了每天卧病在床看電視外就只會叫他寄信給湯瑪斯韋恩,他厭倦了這個每天使喚他的老人,他討厭養母叫他“happy”,因為阿瑟的內心一點都不開心。正如影片中那些阿瑟狂笑不止的片段,阿瑟扭曲的笑容由此之中都是那麼悲哀,可憐的小丑可以為他人帶來歡笑,而自己卻永遠都得不到快樂。

“既然我不快樂,那我就要讓全世界都不快樂!”

“錯的不是我,是這個扭曲腐朽的世界。”

對了,需要澄清一點。很多觀眾把漫畫《蝙蝠俠:致命玩笑》以及電影蝙蝠俠三部曲《黑暗騎士》中的小丑與本片進行比較,認為這根本就不算是小丑的起源,這部片只不過是披着“小丑”的IP來圈錢,其實筆者認為我們不應該這樣比較。

最初“小丑”的誕生其實是DC漫畫希望為蝙蝠俠製造一個能夠與之匹敵的對手,他是一個邪惡的高智商罪犯。而有關小丑的起源其實在DC系人物背景中一直沒有一個清楚的交代。比較受到大眾接受的說法是,小丑原本是一個化工廠的工程師,但是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喜劇演員。不過無論是自己的工作還是成為喜劇演員的夢想,小丑都沒有獲得成功。以致於他需要籌一筆錢來照顧自己懷孕的妻子。對於妻子的愛使得小丑不顧一切的想要拿到這筆錢,甚至答應兩個罪犯偷偷進入化工廠。就在他們討論犯罪計劃的時候,小丑從警方那得到了自己妻子死於熱奶器漏電的消息。

原本都準備退出計劃的小丑被兩個罪犯逼着帶上了面具(紅頭罩)繼續犯罪計劃,而這個時候蝙蝠俠出現,制止了兩個罪犯,同時使得小丑不小心掉進了一桶化學製劑中,於是一個無辜的小人物變成了整個DC世界中最危險的人物。在漫長的反派生涯里,小丑加入過反派團隊不義聯盟。

電影《小丑》確實在不少地方與原著有所區別,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觀看。傑昆·菲尼克斯與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其實各有千愁,兩者的演技都非常到位,前者給觀眾的是一個更貼合現實的小丑,而後者則更貼合原著,兩者的表演都非常出色,筆者並不能說哪一個更好。

知乎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提問“如何看待電影《小丑》的結局”。在我個人看來結局還是比較完美的,特別是結尾阿瑟用鮮血為自己畫笑臉的那一幕,那是他第一次發自內心的笑,他也終於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內心不再像之前那麼空洞,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結局也很好地銜接了蝙蝠俠系列電影,儘管它並不能說是蝙蝠俠前傳,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觀眾對“小丑”這個角色的了解,儘管與原作有出入,但筆者認為《小丑》這部電影依然是2019年電影市場上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我願意給它8.5分,筆者認為電影還有進步的空間。

如果你也是DC粉,那麼我非常建議你觀看這部電影,如果你不是其實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因為《小丑》確實是一部好電影,至少我是這樣認為。

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可以給我點贊轉發嗎?你們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謝謝支持!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