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電影快訊 1539℃

最近,馬丁斯科塞斯和漫威的爭論成了各大娛樂新聞的頭條。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 陸劇吧

馬丁表示,很多在他看來定義電影(cinema)的元素在漫威電影中都能找到。但它們沒有“啟示”,沒有懸疑(mystery),沒有真正的情感上的危險感。沒有任何風險。製作這些電影,是為了滿足一些特定的需求,它們被設計為有限的幾個主題的各種變體。它們名義上是續集,但在內核上更像是翻拍,電影中的一切都需要片方批准,它其實不能走到任何另外的方向。這就是當代電影系列的本質:經過市場調研、觀眾檢驗、審查、修改、再審查、再修改,直到它們可以投入消費。

與此同時,李安的《雙子殺手》的票房和口碑雙重慘敗,以及卡梅隆的《終結者:黑暗命運》的反應平淡,都延申出一個值得思考的深度話題,即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或者更進一步,到底什麼才算得上是“電影”?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 陸劇吧

作為各類影視劇的資深觀眾一枚,可以直接而簡潔地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欣賞過程引發愉悅感或深度思考的,都可稱為好的影視。”比如《黑客帝國》、《十三層階梯》、《異次元殺陣》,以及《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本人現在都忘不了第一次看到尼奧用手控制住所有的子彈的驚異畫面,以及《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的精彩歷史重述。這樣帶衝擊感的觀影體驗,以及其衍生的“觀眾中心主義”,其實才是影視劇的本質。

作為一種娛樂消費品,影視劇必須滿足觀眾審美需求,才能收穫票房,進而反哺影視投資,進一步產出好的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品,影視劇必須有其審美價值,值得在人類歷史中流傳下去,沉澱出一些經典作品。

站在這個角度分析馬丁和漫威的爭論,就不能得出結論。馬丁更注重影視作品的藝術性,這種藝術性有時候是脫離於當下的票房數字的。比如《銀翼殺手》,《大話西遊》,在當時上映的時候票房都很差,但這並不妨礙這兩部電影成為影業的經典藝術品。馬丁本人當下的作品《愛爾蘭人》,IMDB打分也非常之高。這說明,影視作品的藝術性和票房有很強的相關性,但並不絕對,部分作品需要在時間長河中得到檢驗和修正。其後的邏輯與時代風潮的變革和觀眾審美趣味的變遷有關。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 陸劇吧

而漫威則是在影視工業的經濟學角度獲得了巨大成功。在票房主義驅動和審視的背景下,漫威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行業現象。在此風潮下,DC也在追趕這種“票房矩陣”的建構。其他如哥斯拉等也如法炮製,希望打造“怪獸宇宙”。這樣看來,索尼死死守住蜘蛛俠的符號,並不斷進行蜘蛛俠宇宙的挖掘,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但能否就此確定這些超級英雄式的幻想電影不屬於“電影”這一範疇,而某些更寫實,情節更精緻的電影就才是真正的“電影”呢?答案是否定的,這要從電影行業本身演化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創新說起。

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品,存在明顯地審美疲勞問題。即一種場景或情節設計,第一次出現的時候,觀眾新鮮感最強,票房反應最熱烈,越到後來,套路玩的越多,觀眾越提不起興趣。所以,電影行業是一個需要不斷鼓勵創新和超越的行業。違反這一規律的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會受到票房的懲罰。

李安的雙子殺手的慘敗,關鍵就在於克隆人這一主題,在近二十年來的科技發展與影視轟炸中,已經很不新鮮了。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雖然李安在拍攝技術上強調120幀這樣的領先技術,但是情節創新跟不上,就只能接受觀眾不買賬的窘境。同樣的規則適用於卡梅隆的終結者。這些年的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大眾對於液態機器人,以及相關各種畫面的熟悉程度,相對於第一代終結者推出的年代,已經有質變的飛躍。卡梅隆沒有貢獻出更有新鮮感的情節設計與畫面構造,這是一個盲點和錯誤。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阿凡達的續集,這對於卡梅隆不是一個好消息,但對於電影行業而言,未必不是好事。這意味着所有影視行業的生產者都必須力圖推陳出新,而不是炒冷飯,否則就會遭到票房的暴擊。

也有正面的例子。如科幻類的電影,《釜山行》,就別具一格,拍出了人類在喪屍橫行局面下的溫情與掙扎,對於大災難下人性的刻畫讓觀眾印象深刻。在層出不窮的喪屍片中立馬吸引了全球觀眾的審美觸覺。《升級》,這一科幻片同樣是機器人的題材,但是結合人工智能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腦機結合的科技風潮,一下子就讓眾多科幻影視迷興奮不已。這種興奮感,李安的《雙子殺手》不能提供,卡梅隆的《終結者:黑暗命運》也沒能做到。

這些影視成敗案例足以論證一點,即影視行業因為其娛樂性,非常強調創新,同時存在明顯地基於觀眾審美疲勞的票房懲罰機制。這可以衍生並論證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大部分續集都很難超越前作的巔峰。因此,權游之後再無權游,正如物理學界在愛因斯坦之後再無根本性的創見一樣,是物理學也是影視界的悲劇。權游的續集或者說前傳如果內在重複性太多,估計也難逃觀眾反饋平淡的命運。

回到漫威宇宙是否屬於電影的問題。漫威推出的第一部《鋼鐵俠》,其實也是有很大市場風險的,只是因為一炮而紅,大家覺得後來這些超級英雄電影在取巧而已。從時代風潮與審美趣味的角度看,漫威和DC以及哥斯拉等等的成功,關鍵還是在於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等高科技名詞的狂轟濫炸下,大眾已經從潛意識裡接受和欣賞了這些超級英雄的設定。

超級英雄類電影的票房成功源於創新,但也難逃審美疲勞定律的約束。如果超級英雄類電影無法在原有設定之外構造出突破性的感官世界,其票房逐漸轉向平和恐怕在所難免。從這個角度看,並不需要馬丁的評論,市場自然會給與保守的電影生產商足夠的負面反饋,漫威也不例外。

當好萊塢和全球影業像整理數學公式一樣整理劇本套路,《指環王》《霍比特人》這樣千面英雄套路式的奇幻史詩被不斷重複,觀眾的幻想空間其實是被局限在了某個狹窄的空間之中,這對於電影行業並不是意見好事。

因此,超級英雄系列電影需要持續創新下去,做出新意對沖觀眾的審美疲勞。比如黑袍糾察隊這一美劇,就突破正義陽光的超級英雄設定,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反超級英雄之路。

任一類型和具體的電影,最終是否能算“電影”,並不取決於某個或者某幾個影業大佬的論斷,評判的基準時鐘在芸芸眾生的觀眾手上。因此,復仇者聯盟要衝擊奧斯卡,本人深表贊同,但是也對漫威和迪斯尼在高票房的誘惑下保持工業級流水線的內核重複製作的電影的前景感到憂慮。

當然,從商業運作的角度看,影業需要票房持續輸血,才能保證持續性地投入,不斷產生新的好的作品,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中,大多數行業,當然也包括影視行業,更容易走一條穩妥的創新少而重複多的保守道路。漫威和迪斯尼以及影視行業各種續集和番外篇的層出不窮,固然可以指責他們缺乏創新,但也是一種折中的穩妥之舉。

從這點看,影業的創新者如李安,批評者如馬丁,都是真正值得讚賞和尊重的影業脊樑。(當然,李安選擇了一個陳舊的新鮮感匱乏的劇本,這是他應該糾錯的地方。)

因為,沒有真正的創新,影業遲早會低迷,這是所有影視創作者和觀眾都不願意看到的。真正可怕的,不是影業票房的衰落,而是電影行業再也生產不了觸及靈魂的藝術品級的電影(這和是否是超級英雄電影沒有關係),這才是整個電影行業真正的悲劇。電影行業不是在高票房中發展了,而是淪落在了高票房的虛假繁榮中。

值得慶幸的是,影業仍然有馬丁這樣的吶喊者和李安這樣的拓荒者,正是這些和那些在影業票房光環之外的人,在用職業生命為下一場影業的波峰奠基。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