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殺手》: 技術與故事本身並不割裂

電影快訊 1571℃
《雙子殺手》: 技術與故事本身並不割裂 - 陸劇吧

為技術而犧牲了劇情的精彩,幾乎成為了人們對李安電影《雙子殺手》的“共識”,看來120幀的播放技術帶給電影的變革意義還需要時間去檢驗。

《雙子殺手》: 技術與故事本身並不割裂 - 陸劇吧

電影講述了美國國防情報局特工亨利在退休之際意外遭到神秘殺手的追殺。在兩人的激烈較量中,亨利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了20幾歲的自己。一場我與“我”的對決旋即展開,背後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雙子殺手》的故事並非乏善可陳,技術向度的推進也並沒有折損故事本身的精彩度。或許是片名將Gemini man譯為“殺手”,讓觀眾預先產生了“動作片”的觀影預期,因此片中那些徘徊的“抒情”才會被詬病為“無趣、陳舊、老套與弱化劇情”。但倘若調換視角集中於“man”,便會發現影片實則是一部加入了動作元素的故事片,傳達的是“自我對峙”的困惑與思考。雖然李安認為120幀給觀眾帶來的觀影體驗“遠不止聽故事而已”。但對於掏錢買票的普通百姓而言,對動作片的需求僅僅是“過癮”,其技術革新所帶來的不同體驗及故事背後傳達的深刻思考遠不如一場精彩的打鬥場面更讓人驚喜。

《雙子殺手》: 技術與故事本身並不割裂 - 陸劇吧

除了動作場面不夠“解恨”,“父與子”的劇情設定也並不討喜。某些“陳舊”的觀點認為,李安在複製自己既往的套路:呈現的三組父子關係——“真品”亨利與自己的複製品小克(junior)、大反派養父魏瑞斯與亨利、魏瑞斯與小克讓一些觀眾認為,《雙子殺手》仍跳不脫李安“父與子命題”的常規設定。這種先入為主的偏見帶偏了節奏。其實,只要我們深入電影文本便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尋父”故事:亨利與小克之間並非血緣關係,而是一種機械複製,只不過存在20年的時間差;另一方面,亨利也並沒有真正視魏瑞斯為父親,他身上沒有以往主人公因痛苦而產生的弒父情結,更沒有苦苦尋求“創造者”的認同,只想簡單粗暴地擺脫控制。

很多觀眾認為,《雙子殺手》是“故事不夠技術來湊”,還有人認為李安將過多的重點放在技術的革新上,從而弱化了故事情節。其實技術與故事並不是割裂的,只不過由景別、縱深、機位、燈光等組合構建的擬真環境讓傳統觀眾感受到了不適與冒犯。無論是完全看不出破綻的CG虛構演員小克還是故事本身所帶來的虛幻感,都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觀眾的認知與審美。亨利的完美身體一如帶有靈暈的藝術品原作,而小克則是複製時代的冰冷隱喻,由小克(複製品)的“真實”是表演出來的,因此“越“真”愈“假”。

“120幀”改變了觀看方式,在大熒幕的畫布之上改變了肉身尺度的“真實”,帶來了技術層面的“真實”。此時,我們或許可以理解李安所說的“把技術格式變成敘事主體之一。”當照片越來越失去真實性,原本虛假的電影卻提供了真實的錯覺,這也是電影造夢(說謊)的一種手段。

既如此,那麼我們不妨讓子彈再多飛一會兒。(韓思琪)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