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情為王到物質至上, 清宮戲的歷史就是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

電影快訊 1166℃

清宮言情戲的敘事,無論是從愛情本體意義來看,還是愛情社會意義來看,都從愛情啟蒙走向了啟蒙的反面,愛情也從反抗走向了反抗的落幕。

從愛情為王到物質至上, 清宮戲的歷史就是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 - 陸劇吧

同樣的歷史斷面,不同的觀眾反響。前者低開高走,在疲倦的暑期檔中一炮而紅,再次引發了一場全民追劇的狂潮;而後者高開低走,前期的高關注度造就了開播後的集體反彈,“人民熱愛宮斗劇”的論調被各大公眾號“傳唱”。

從瓊瑤劇到於正劇,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屆觀眾對於清朝戲依舊情有獨鍾。"帝王系列"、"格格系列"、"才子系列",品類繁多,各式齊全。滿屏儘是衣香鬢影、紅牆綠瓦、釵裙環佩。

細細梳理一番,就會發現一條從愛情為王到現實制勝的暗線。從早期的為了愛情放棄權力到如今的為了權力犧牲愛情,影視劇鼓吹的觀念悄然發生了逆轉,而這股風究竟是從哪個方向來?

從愛情為王到物質至上, 清宮戲的歷史就是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 - 陸劇吧

羅曼蒂克的消亡

1998年首播的《還珠格格》距今已經20年,20年來被反覆重播,風靡海內外。但當第一批收看《還珠格格》的人長大,這些老IP也在觀眾的不斷“扒墳”中被顛覆。

“渣男”何書桓,“綠茶x”杉菜,在網友的洛陽鏟下現形。像這樣被顛覆的人設不勝枚舉,而《還珠格格》心機lady令妃,耿直的皇后,猝不及防完成了大逆轉。

其實很多我們小時候看過的經典劇集中的一些人物,如果我們以當下的價值觀去衡量審視,原本的人設可能會瞬間分崩離析。

當時年少,涉世未深,而今多年過後,世事浮沉,對於人生與人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洞見,學會了給予“壞人”部分同情,也對所謂的“好人”保留一絲商榷的餘地。

因為我們也在逐漸明白,除了黑白,還有灰色地帶,沒有絕對的善惡。

從愛情為王到物質至上, 清宮戲的歷史就是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 - 陸劇吧

當人們從理想走向現實,從崇高走向平庸,相應的是,影視劇中的愛情也開始悄然改變,切合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階層晉陞舉步維艱,新世紀消費主義抬頭,物質化浪潮席捲而來,現實的愛情觀與影視劇的愛情敘事踏着同樣的步調。

初始的《還珠格格》、《金枝欲孽》都帶有着理想化的浪漫因子,愛情與權謀楚河漢界;而到了《步步驚心》,一個熟悉清史的現代女子穿越到清朝,卻無法改變歷史的殘酷,只能讓自己被同化,愛情沾染着權謀;再到後宮劇巔峰之作《甄嬛傳》,愛情不過是權謀的點綴,純粹的愛戀已然絕種;《延禧攻略》則透露着一種討巧,瓔珞愛情權力雙豐收,但看完大結局,誰又知道她究竟是心屬何人;《如懿傳》里,權謀都談不上,遑論邏輯不通的愛情。

《還珠格格》里愛情是唯一的信仰,愛情可以衝破世俗觀念,門第等級,金錢多寡,權力高低的束縛,但到了《甄嬛傳》,創作者在影視劇中不斷注入功利性、世俗性的價值導向,現代社會的叢林法則在古代情境下的演繹,所謂的追求個人自由成了鏡花水月,在權力面前,愛情終究選擇了妥協,敗得一塌糊塗。這種創作傾向也影響了之後的清宮愛情劇本。

那些深情款款的表白,那些感天動地的廝守,曾鋪陳了最初的我們對於愛情的美妙想象,可惜的是,後來的我們,漸漸明白哪裡有那麼多歲月可回首,哪裡有那麼多深情共白頭,逐漸清醒的不僅僅是故事的主角,還有看劇的我們。

小時候的那一套傻白甜的單純套路早已不再流行,黑蓮花上位史才是人們現在的摯愛。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文本邏輯不再適應於現代化的語境,羅曼蒂克走向消亡。

有文章稱之為“權力邏輯當道,愛情神話破滅”,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深究就會發現,這其中也包含着女性意識的崛起與掙扎。

性與權力:個體的規訓與依附

美劇《紙牌屋》中有一句赫赫有名的台詞“什麼東西都關於性,但性本身和性沒關係,性是一種權力關係。”

在一個男權獨尊的古代社會裡,女性的上升渠道無比匱乏,男權的壓迫會愈演愈烈。對於男性來說,可以建功立業,馬革裹屍,對於女性來講,兜售知識不行,唯有出賣身體。甄嬛如是,魏瓔珞,如懿都不例外。

而更加可悲的是女性的“自願”被規訓和依附,例如甄嬛,費盡心機害死了皇帝,當了皇太后,扶持了新帝,結果依舊要忌憚新帝。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甄嬛的成功是建立在抽刃向同類女人身上,魏瓔珞從小小的宮女晉級一代寵妃,每升一步都是踏着前人的血淚,而如懿也不可避免地要捲入後宮的紛爭。

皇后、華妃、安陵容等全都沒能落得好結局,但甄嬛笑到了最後又如何,沒了友人,喪失真愛,孤家寡人莫蓋如此。沒有所謂的贏家。

從《甄嬛傳》開始,一種積極意義上的反抗就此落幕,甄嬛成了這個封建壓迫體制的既得利益者,衛道士,自發自覺地依附其中。而魏瓔珞雖然也為自己找了個堂而皇之的理由,但到最後,人生價值的升華還是依託於獲得了乾隆皇帝的寵愛。

甄嬛、魏瓔珞在有機會離開這重重宮闈,收穫真正的愛情之時,選擇了放棄。觀眾會心痛於男二的痴情錯付,但也會為之後女主一路升級打怪暗暗叫爽。這種糾結與矛盾,不僅體現在創作者身上,也體現着觀看者身上。過山車式的反覆,娜拉出走後仍然歸來,難以逃離。

在這個意義上,《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才是看得最透徹的一個人。選擇自殺是她對這套男權邏輯的最溫柔但也最有力的反抗。

“女人命運完全取決於一個男人的愛情”,兜兜轉轉,看似覺醒的女性又再次依附男權,一切似乎回到了原點,一切又似乎發生了改變。清宮言情戲的敘事,無論是從愛情本體意義來看,還是愛情社會意義來看,都從愛情啟蒙走向了啟蒙的反面,愛情也從反抗走向了反抗的落幕。

但我們不能因為抗爭的失敗而抹殺甄嬛,魏瓔珞,如懿曾經做出過的抗爭的意義,不過也不能合理化她們之後建立在男權至上的宮斗心態。

逃避或滿足,真實的人生沒有主角光環

理査•戴爾曾經指出:“對娛樂的兩種想當然的描述乃是逃避和滿足,這兩種描述皆指向了娛樂的核心要旨,即烏托邦主義”。

阿蘭德波頓在《新聞的騷動》里也說過:“查閱新聞就像把一枚海貝貼在耳邊,任由全世界的咆哮將自己淹沒。”

而觀看此類影視劇,我們也可以藉由那些華麗沉重,步步驚心的故事,將自己從瑣事中抽離,用短暫的一集取了我們內心一時的平靜,進入幻想的烏托邦,讓宮斗、爭寵、上位這類堪稱宏大命題淹沒我們自身微小的焦慮與憂愁。

辦公室里的派系紛爭與後宮的爾虞我詐,相映成型,只是,希冀自己是主角光環加身的我們,在人生這齣戲里,又能否一路開掛呢?答案依舊在風中飄蕩。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