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都比不過它, 20年了, 還有人沒看懂它……

電影快訊 1887℃

二十年前,它被稱為爛電影,但二十年後,它被視為一部傑作。

福克斯在其中投資6300萬元,票房僅3700萬,導致該負責人辭職。

漫威都比不過它, 20年了, 還有人沒看懂它…… - 陸劇吧

票房不好,口碑更差。

好萊塢的報道說:“在道德上令人反感,在社會方面不負責任,故意在好萊塢面前裝模作樣。”

著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在諷刺中直言不諱地說,這是男人的SE情片。

漫威都比不過它, 20年了, 還有人沒看懂它…… - 陸劇吧

事實上,它應該被視為一塊爛攤子。

但經過多年的輾轉,這部電影不僅沒有在公眾記憶中消失,反而變得更加兇猛。

英國電影雜誌《Total Film》後來稱它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電影”。

《帝國》雜誌評選出100位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人物,它排名第一。

據說世界上有兩部影迷最多的電影,一部是托納·多雷的《天堂電影院》,另一部就是它——

《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漫威都比不過它, 20年了, 還有人沒看懂它…… - 陸劇吧

《搏擊俱樂部》改編自邪典小說家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說。

1996年原著的出版就引起了很多爭議,《華盛頓郵報》說它呈現出一種魔鬼般的銳利。

這樣一部充滿了邪惡靈魂的小說,卻讓大衛芬奇愛不釋手。

正如他所說:“我認為人都很變態,這就是我導演事業的基礎。”

似乎只有大衛芬奇才能把帕拉尼克的小說中那種強烈的毀滅感展現出來。

《搏擊俱樂部》的故事是從一個男人開始的。

愛德華·諾頓是一家汽車公司的保險理賠員。

他的工作是在狹小的空間里寫一堆報告材料。

或者看事故現場,把受害者的痛苦變成冰冷的數字,並把他們放入利潤等式。

上班,吃飯,上班,睡覺,上班…

他因為枯燥的工作而失去了對現實生活的感覺。

他患有嚴重的失眠症。

聽了醫生的建議後,他去了各個疾病互助小組,通過抱着頭和病友一起哭來治癒自己。

海倫娜·伯翰·卡特飾演的瑪拉,讓他再次失眠。

他知道,以他人痛苦為基礎的溫暖更為虛偽,一切都不過是自欺欺人。

之後,他陷入失眠和嗜睡的雙重摺磨。

後來,在一次出差中,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泰勒。

巧合的是,公寓意外爆炸,所以他求助於他片面的朋友泰勒。

他們聊得很開心,泰勒和他做了很多瘋狂的事。

例如,在高端湯中添加配料,在家庭電影中插入色情片段……

越來越瘋狂,他們甚至成立了一個名為搏擊俱樂部的組織。

一群頹廢的男人白天頹廢,而夜晚興奮則在黑暗的地下室里光着胳膊打架。

但在泰勒的領導下,俱樂部慢慢失去了控制,事情開始朝着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

了解大衛·芬奇的人應該知道,他的電影最大的特點是有很多逆轉。

情節緊密相連,邏輯層次分明。

看他的電影,總覺得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在驅使着你,然後你越看越深,最後你突然被顛倒的結局驚醒。

為了配合這個故事的刺激,大衛芬奇對視聽的打磨可以說是極致。

畫面的搖擺擴展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崩潰狀態。

快速剪輯是意識表達的片段流。

但這些畫面只是一個故事級的表達,而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聲音在大衛芬奇的電影中則是扮演了一個難以想象的角色。

例如參加搏擊俱樂部的比賽。

如果你仔細聽,你能聽到你拳頭打到身上的鈍擊聲。

為了實現拳擊到肉的真實性,音效師專門設計了一種方法:

把核桃放進死雞里,然後打擊它,再用塑料薄膜把芹菜包好打碎。

如此就模擬這部電影血腥而激烈的感覺,當然期間花了太多的功夫。

通過這些細緻的表達,大衛芬奇成功地表達了觀眾的感受。

當然,大衛芬奇如此費心的講究視聽效果為的是這個故事。

搏擊俱樂部之所以出名,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詮釋了雙重人格之間的鬥爭。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講,這是諾頓的“自我”和皮特代表的“自我”之間的壓抑和無節制的碰撞。

在電影的開頭,大衛芬奇展示了諾頓癱瘓和沮喪的精神生活。

在打印機前迷茫-做着不喜歡的工作。

每天花錢買高檔傢具——買着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隨着現代文明以難以想象的速度飛速發展,都市人都成了像諾頓一樣的機器。

安於懶惰,忘記夢想,每個人都在以毫無意義的方式浪費生命。

在病態的、消極的、厭世的情緒下,一些拒絕屈從平凡的靈魂正在悄然醞釀反叛。

而皮特就是這種反叛的化身。

對於皮特的出現,大衛芬奇用了一種非常巧妙的表達方式——插幀。

這是皮特的惡作劇之一:當你把一部電影剪輯成另一卷時,在間隙插入幾幀其他電影。

大衛芬奇不僅把它當作故事中的黑色幽默,而且把它自己也寫進了電影中。(在影片結尾,大衛芬奇還有一個雞蛋,裡面有個插幀彩蛋。真污。)

這不僅是大衛·芬奇的小惡作劇,也是泰勒性格逐漸分化為現實的過程:

當皮特第一次出現時,諾頓開始意識到生活是無聊的。

第二次,諾頓從醫生那裡找到了另一種治療方法。

第三次,彼得戲謔模樣的出現是對諾頓自愈的諷刺。

第四次,瑪拉出現戳穿了諾頓的謊言,他再次失眠。

皮特逐漸成為現實,這意味着諾頓的“自我”精神開始完全失去控制。

對於這種失控,這個故事有兩個情節。

第一次是諾頓和瑪拉見面。

瑪拉是個特別的女人。她過着她喜歡的生活,而且不怕死。

這就是諾頓一直期待和嚮往的。

所以諾頓愛上了海倫娜。

第二是諾頓出差時,他夢見飛機墜毀。

在幻想中,諾頓不像其他乘客那樣驚慌失措而是一臉享受。

慾望和死亡是本能衝動的兩部分。

這兩件事發生後,彼得開始完全露面。

故事中有很多關於皮特是“泰勒”的一種人格的暗示。

首先,諾頓這個角色的名字從未在影片中被表達過。

他在聯誼會使用化名。當他想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時,鏡頭會突然掉頭進入下一個場景。

其次,諾頓和皮特從不在第三個人面前交流。

尤其是當瑪拉出現的時候,三者從未出現在同一畫面中。

面對瑪拉的咄咄逼人,鏡頭總是搖擺不定,顯示諾頓的不安。

最後,諾頓和皮特的生活太相似了。

兩人第一次見面,用的是同一個手提箱,和父親同樣疏遠。

然而,彼得和諾頓之間看似相似的生活實際上是極為對立的。

一個是懦弱的物質追求者,一個是叛逆的精神至上者。

這種對立也可以被看作是電影展現的精神分裂症特質——投射。

投射是弗洛伊德1894年提出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它是指個體在面對自己時,為了減少內心的負罪感,將自己的性格、態度、動機或慾望投射到他人身上。

在搏擊俱樂部里,皮特是諾頓為了逃避現實而塑造的一個人格。

例如,皮特會幫助諾頓回答他不知如何回答和判斷情況的問題,判斷接下來的形勢。

而皮特狂野的個性和魅力正是諾頓一直渴望的。

他成了諾頓靈魂皈依的源泉。

在電影里,諾頓曾經問皮特:“如果你和一個名人打架,你會選誰?”

皮特回答說:海明威。

海明威是美國硬漢的代表人物,被譽為美國的精神豐碑。

電影中彼得的形象在另一個層面上是海明威。他想用拳擊對抗世界,傳達強大的時代精神。

由此可見,《搏擊俱樂部》的現實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那為什麼20年前被噴成渣?

因為暴力。

當時,影片上映在“科倫拜校園槍擊案”之後,當時美國陷入恐慌狀態。

許多人害怕搏擊俱樂部里的暴力。

已故英國影評人亞歷山大·沃克曾說:“這部電影不僅反資本主義,而且反社會。”

《搏擊俱樂部》的原著創作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美國正沉迷於瘋狂消費的時代。

人們用商品來界定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商品化生活。

消費社會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孤獨和麻木,迷失自我,產生身份危機。

比如,在電影中,有兩個人曾經諷刺健身廣告說肌肉線完全被馴化了,這只是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

這樣的力量是華而不實的,而這不是激烈戰鬥所產生的真正的力量。

此外,還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皮特用槍指着店員,威脅他學他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我們總是選擇自欺欺人來迎合別人的世俗觀念。

那我們是為誰而活呢?

《搏擊俱樂部》是這樣的。它在不同層次上傳遞着動蕩的情緒,因此它能打動數百萬人的心。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