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歌劇、電影, 音樂劇入門不完全指南

電影快訊 1333℃

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舞台藝術,音樂劇憑藉著其出色的現場體驗,華美的舞台設計,精妙的歌曲樂章和流暢的故事情節,成功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然而相較於電影,音樂劇又存在着先天的傳播劣勢,導致其受眾基數遠小於前兩者。這篇文章希望帶你了解音樂劇,並為你介紹音樂劇的打開方式。

音樂劇入門不完全指南

音樂劇 ≠ 歌劇

這或許可以算是音樂劇的入門課。無論是在 B 站的彈幕還是網易雲評論區,都不難看到諸如「這個歌劇不錯」「這是音樂劇不是歌劇」的對話。的確,儘管都離不開音樂,但音樂劇和歌劇有着很大的不同。

雖然音樂劇和歌劇都在「唱」,但兩者在唱法上各有千秋。歌劇均採用美聲唱法,古典的詠嘆調和宣敘調是歌劇唱法的中心。相比之下,音樂劇的唱法可以說是百花齊放,花樣繁多:《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故事發生在巴黎的一座歌劇院中,描繪了一段哥特版的「美女與野獸」,其中「戲中戲」里的歌劇唱段自然是偏美聲唱法;《芝加哥》(Chicago)講述了燈紅酒綠的慾望都市中幾位女性的犯罪故事,直接將一支爵士樂隊搬上了舞台;《搖滾學校》(School of Rock)講述了一位懷揣音樂夢想的老師帶領學生們組建樂隊的故事,過程中充滿了富有動感的搖滾音樂;而當下的熱門劇目《漢密爾頓》(Hamilton)更是使用了流行的說唱元素,正在國會辯論的雙方下一秒可以拿出話筒來一場 Rap Battle……當然一般而言,一部音樂劇往往會混合著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但總的來說,音樂劇的唱法更為通俗,也更具多樣性。

不同於歌劇、電影, 音樂劇入門不完全指南 - 陸劇吧

歌劇魅影 25 周年紀念演出,這是一部音樂劇

此外,音樂劇和歌劇的表現重點也有所不同。歌劇的重中之重是音樂,觀眾欣賞的重點是華美的樂章和演員精湛的唱功,而故事情節不過是起串聯起不同音樂的背景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歌劇的故事情節往往相對簡單。例如,歌劇《圖蘭朵》(Turandot)僅僅講述了一個簡單的「公主用謎語招親」的故事,即使你聽不懂演唱使用的意大利語,只了解劇情梗概也不會妨礙對歌劇旋律的欣賞。

而音樂劇則不同。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音樂劇更像是加上了音樂的話劇,「講故事」才是音樂劇的核心,而音樂則是起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所以,音樂劇往往都會有一個完整流暢的故事情節,有着精心設計的發展和高潮。例如,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取材於雨果的同名長篇名著,將匯聚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洪流中主角們的苦難和救贖,追求愛和自由的故事搬上了舞台。一部音樂劇如果缺少了故事性,即使音樂再出色,也很難得到較好的評價。譬如,由《歌劇魅影》主創韋伯操刀的續集《真愛不死》(Love Never Dies)雖然音樂同樣出彩,但其較為「狗血」的劇情卻讓本劇劇評毀譽參半。正因為音樂劇有着很強的故事性,諸如《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悲慘世界》、《芝加哥》、《媽媽咪呀!》(Mamma Mia!)、《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等音樂劇才得以被改編成電影劇本,在大銀幕上大放光彩。同時,也有《賤女孩》(Mean Girls)、《冰雪奇緣》(Frozen)等音樂劇脫胎於電影,在舞台上展示出另一種可能。

不同於歌劇、電影, 音樂劇入門不完全指南 - 陸劇吧

《漢密爾頓》講述了美國國父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一生

音樂劇和歌劇側重點的不同,也導致了兩者對演員的不同要求。對歌劇而言,演員的唱功和聲部永遠處於首要位置,而外形和演技則在其次;但音樂劇中,演員的唱功和演技都是選角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舉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音樂劇《漢密爾頓》中主角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原版卡司 Lin-Manuel Miranda 的聲線頗為一般(他負責了迪士尼電影《海洋奇緣》的作曲,你可以在迪士尼發行的這張 專輯 的後半部分中找到他試唱的 小樣 ),但 作為這部劇的主創 憑藉其對這一角色的深入理解,他依然成為了這一角色的初代卡司,並憑此贏得了當年美國戲劇最高獎托尼獎的音樂劇最佳男主角提名。

不同於歌劇、電影, 音樂劇入門不完全指南 - 陸劇吧

已獲艾美獎、托尼獎、格萊美獎獎項和奧斯卡獎提名的 Lin-Manuel Miranda

正因為音樂劇對演員演技的高要求,百老匯為好萊塢貢獻了大量的優秀演員。《完美音調》的女主角 Anna Kendrick,《老爸老媽的浪漫史》中的「巴尼叔叔」Neil Patrick Harris、「老媽」Cristin Milioti,「金剛狼」Hugh Jackman,《冰雪奇緣》中女主角艾莎的配音 Idina Menzel、克里斯托夫的配音 Jonathan Groff、甚至是反派漢斯的配音 Santino Fontana,以及《歡樂合唱團》中女主角瑞秋的飾演者 Lea Michele,都在百老匯的音樂劇中留下了他們職業生涯的身影。同時,不少好萊塢演員還將參演音樂劇作為錘鍊演技的一個重要手段。「石頭姐」Emma Stone 就曾在經典音樂劇《歌廳》(Cabaret)的百老匯復排版中飾演女主角。

不僅如此,音樂劇還擁有着更為廣闊的題材範圍。相比於古典的歌劇,現實和想象都可以成為音樂劇的故事內容。在音樂劇的世界裡,既有《羅密歐與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這樣的經典愛情故事,也有《吉屋出租》(Rent)這種關注現實社會中邊緣群體的先鋒之作;既有《灰姑娘》這樣的童話故事,也有《貝隆女士》(Evita)這種講述阿根廷一代傳奇女性的歷史傳記。如果你喜歡黑色幽默,不妨去了解音樂劇中獨樹一幟的《摩門經》(The Book of Mormon),體驗令人捧腹的故事背後的深意;如果你也曾感到孤獨,可以去欣賞由《愛樂之城》的兩位金牌作曲加盟的《致埃文·漢森》(Dear Evan Hansen),看看劇中對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隔閡的反思。

電子屏幕的背後,是每個人的故事 / 《致埃文·漢森》

本段的目的,也並非為了讓你在讀後,能準確地根據劇名判斷它是音樂劇還是歌劇,而是希望藉助這一個常見的誤區,消除大多數人對音樂劇的潛在誤解。音樂劇從來都不是曲高和寡,需要正襟危坐欣賞的陽春白雪。音樂劇是多元的,是包容的,講述的正是每一個群體的故事。無論你的性別,年齡,取向,無論你喜歡的音樂風格,內容題材,每個人都能在音樂劇中找到擁有共鳴的故事,都能發現符合自己心意的欣賞內容。

音樂劇 ≠ 電影

作為一門舞台藝術,音樂劇也有着與電影截然不同的獨特魅力。

首先,音樂劇是常演常新的,充滿活力的。電影在拍攝結束後,便完成了其生命周期。同一角色的演員也相對固定,不存在太多更換的空間。而音樂劇則迥然不同。正常情況下,一位音樂劇演員只會在同一部劇中演出一到兩年,之後這一角色便會由其他演員來飾演。更何況,為了保證劇目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繼續進行,音樂劇有着一套完整的替補體系:伴舞(Ensemble)中的部分演員,還擔任着作為主角候補(Understudy)的重任:每一位候補演員在完成自己的演出內容的同時,還需要學習數位主演的戲份,並能夠做到隨時作為這些角色中的任意一位登上舞台。同時,後台還會有被稱為 Swing 的替補演員,他們每一人都需要學習數位伴舞演員的戲份,並同樣做到能夠隨時登台。部分劇目還會有隻作為主角替補,不參與日常表演的 Standby。因此,音樂劇的卡司組成具有頗大的流動性。

百老匯《魔法壞女巫》的替補演員 / Playbill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演員對同一角色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在樂曲的唱法、情緒的表達和肢體動作上有着不同的處理,留下自己的特色。即使是同一位演員,在不同場次的表演中也可能因為其情緒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法。這也就為音樂劇的現場效果帶來了眾多的可能。即使是一部劇,兩次觀看的體驗也可能會各有千秋。舉例來說,《歌劇魅影》已經誕生 30 余年,僅在倫敦西區和百老匯兩地就產生了 28 位正式男主角。擁有絕世音樂才華,卻因奇醜的外貌被困在地下世界的魅影(Phantom),因為扮演演員的不同,或激昂如不屈的雄獅,或飽含黑暗中的魅惑;面對女主角克莉絲汀(Christine)的感情,也有或熱血磅礴,或委婉哀求的不同表現。這是電影難以企及的。

《歌劇魅影 25 周年紀念演出》末尾集結了 6 位飾演魅影的卡司(倫敦版原卡未在圖中)

此外,音樂劇還有着現場演出的獨特優勢。沉浸式的現場體驗帶來了更好的欣賞氛圍。相較於電影院的熒幕,舞台上的真人表演無疑更具有代入感。你可以與現場的數千位觀眾一起,陶醉在音樂劇營造的故事中,為精彩表演鼓掌叫好,被細膩的故事情節所感動。在《長靴妖姬》(Kinky Boots)、《吉屋出租》等音樂劇的末尾,現場觀眾往往都會隨台上的演員一道,用雙手打着節拍,徹底融入進故事情節中。

《長靴妖姬》猶如音樂會般的結尾氣氛

與電影不同,音樂劇並不會用鏡頭為你挑選導演希望呈現的內容。在主角表演的同時,其他角色和伴舞也都會有着各自的戲份。你既可以將注意力聚焦在主角身上,也可以仔細觀察其他角色各自的表現。例如,《歌劇魅影》里女主角克莉絲汀在劇團女主唱出走、自己臨時作為替補試唱時,由開始的緊張拘束,到後來變得收放自如;相應地,她身後的各位劇團成員,也從最初不安地竊竊私語,變為喜悅地點頭致意。坐在前排,可以欣賞每位演員的表演細節;身在後排,則可以觀賞劇院舞台的整體設計。演出結束後,你還可以前往後台通往劇院外的出口(Stage Door),與本場的主演們交流合影,索要簽名。

《真假公主》(Anastasia)原卡主演 Derek Klena 和 Christy Altomare

相較電影,音樂劇在舞台的方寸之間擁有了更為自由的表現方式。《漢密爾頓》僅僅藉助一個大轉盤和簡單的桌椅等道具,便將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的風雲歷史展現的淋漓盡致。開場的一首歌曲,便跨越了約 20 年的歷史,將故事的背景和主角的少年時代全部交代完成;劇透般的內心獨白,反而給了觀眾更多的懸念和期待。轉盤倒轉,時間也隨之倒流;環境光滅,便可傾聽角色心聲。場地和布景並沒有限制音樂劇的表現力,相較電影力求還原真實的布景,音樂劇寫意般的風格如天馬行空,更加不拘一格。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着音樂劇的布景簡陋。恰恰相反,每一部音樂劇都有自己的創新,都有着獨到的現場效果。《漢密爾頓》變幻無窮的光線效果,配合演員精準的走位,帶來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盛宴;《灰姑娘》中女主角的一秒鐘 瞬間變裝 ,《冰雪奇緣》中艾莎隨着主題曲《Let It Go》的 服裝變化 ,無不凝聚着設計者的巧思匠心。《魔法壞女巫》、《真假公主》等劇目同樣是一擲千金,擁有着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華美的服飾,絢麗的燈光,別緻的舞台,精巧的道具,等待着每一位觀眾去發現。

Once Upon a December / 《真假公主》

不僅如此,相較於音樂電影,音樂劇的演員還有着優秀的演唱水平。對比 音樂劇 與 同名電影 的專輯,你會明顯感覺到兩者的演員在唱功上的差距。與電影中常見的錄音棚錄音、拍攝時對嘴型相比,音樂劇的現場演唱無疑也更具有感染力,更有助於演員表達情感。配合音樂劇的現場樂隊,更是一種美妙的聽覺體驗。

以上便是一份音樂劇入門不完全指南。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