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卧虎藏龍》, 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情愛, 與世俗對抗

電影快訊 1477℃
電影《卧虎藏龍》, 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情愛, 與世俗對抗 - 陸劇吧

電影《卧虎藏龍》是圍繞大俠李慕白退隱江湖之際,青冥寶劍失竊一事及引發的一系列江湖恩怨,道出兩代人的愛恨情仇。與以往武俠片中呈現的血雨腥風截然不同,《卧虎藏龍》整個影片的基調猶如導演李安本人的性格一般,內斂、含蓄、平靜,透着濃濃的人文內涵,其中既有儒家“仁義”的大俠處事方式,又充滿了道家禪宗的辯證哲思。影片表面通過李慕白和俞秀蓮、玉嬌龍和羅小虎兩對人的情愛關係,呈現江湖兒女的俠義之夢、俠義之情,實則借武學、功夫的塑造,闡釋了儒道的精神、禪修的境界,以及人類永遠面對的情愛睏擾。

電影《卧虎藏龍》, 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情愛, 與世俗對抗 - 陸劇吧

影片開篇李慕白從河邊走來,與俞秀蓮相遇表明退出江湖的心意時,說到自己雖然破解出關,卻感覺到一種悲哀的感覺。李慕白口中的“有些事需要想想”,暗指與俞秀蓮的兒女之情,以至於李慕白寧願放棄閉關,期望和俞秀蓮一起歸隱山林,來化解內心的不安,追尋一種新的平靜。可見,即便是江湖上人盡皆知的一代大俠李慕白,也不免為情所困。二人的曖昧關係被吳媽、貝勒爺先後明示暗示,甚至李俞二人也親自道出———如李慕白口中的“我以為我們都說好了”。

電影《卧虎藏龍》, 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情愛, 與世俗對抗 - 陸劇吧

這對中年俠客之所以未在一起,源於禮儀的束縛、道德的阻礙,他們遵循的“道”不允許彼此的越軌行為。正如二人的出場,李慕白跨越了方正規矩的俞府大院,從門框中走進來,框架式構圖暗示越是大俠所需遵循的條條框框越是繁多;俞秀蓮出場遇見李慕白時,身後背景正好顯出對聯上的“禮樂”二字,也對其身份作了規定。

電影《卧虎藏龍》, 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情愛, 與世俗對抗 - 陸劇吧

竹林茶座中,李慕白握住俞秀蓮的手,卻硬是不敢觸碰俞秀蓮手上常年練功留下的硬繭,事實上這些硬繭正是禮教的具象化呈現,李慕白真正不敢觸碰的是時刻提醒他們身份背景的道德象徵。最終李慕白反問出那句:“江湖裡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不僅江湖各路紛爭不斷,人心的慾望也如同江湖般紛亂衝撞,看似自由的江湖實際上並不自由,此時的李慕白是羨慕玉嬌龍的年輕叛逆、不顧禮法、任意而為的,而正如二人談話結束時身後的那面白牆,將他們與窗外那恣意搖曳象徵自由與慾望的竹林相隔開,他們到底也未能逾越道德鴻溝。

電影《卧虎藏龍》, 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情愛, 與世俗對抗 - 陸劇吧

直至李慕白臨終前留着一口氣不再“煉神還虛”,而是向俞秀蓮表白衷心,二人終於突破一直以來堅守的禮儀之道。另一面,作為九門提督府上的千金小姐玉嬌龍,本應最為循規蹈矩、遵守禮教,卻生來性格叛逆、刁蠻任性、不服管教,不僅十歲起秘拜碧眼狐狸為師,學習武當劍法,更是與新疆大盜“半邊雲”羅小虎私定終身,看到貝勒府的青冥寶劍便偷來“隨便玩玩”,不滿父母之命便大婚當天逃婚,最後攪得整個江湖天翻地覆。

玉嬌龍心中之“道”是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江湖夢,然而真正的江湖註定與她的想象截然不同,在無意害死李慕白後,玉嬌龍心中的“道”也不復存在了,只是回到武當與羅小虎一夕纏綿後,跳下山崖,既可理解為殉情,又可解讀為李慕白之死令她往後的追尋不再有意義———她突破了世俗之道,尋到了江湖做人之道,卻最終歸於幻滅。正如玉嬌龍出場時,身後對聯顯現的“了無痕”三個字,影片從一開始便暗示了玉嬌龍的結局,她的命運就像一場自己編造的夢境,最終夢醒一切回歸虛空。這也許是李安最想要闡釋的禪宗之意。

結語:《卧虎藏龍》是一部能夠“在觀眾心裡激起什麼”的影片,圍繞着李慕白與俞秀蓮的情與愛,向觀眾展開一部愛情與世俗眼光的對抗。常有觀眾發問最終玉嬌龍的跳崖,而李安正是用這種意猶未盡的表達方式訴說著自由與剋制、孤獨與慾望的武俠之道,觀眾在觀看中靜靜思考,在思考中細細品味那份內心的慾望與延伸、追逐與虛空的禪意境界。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