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雙子殺手》與中年危機的脫困

電影快訊 1595℃
李安的《雙子殺手》與中年危機的脫困 - 陸劇吧

闊別多日的李安導演攜新作《雙子殺手》再次亮相,這次他用高科技驚艷到了世人。

120幀+4K+3D的畫面效果、電腦製作的虛擬人、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和中年版的他同時呈現熒幕……抱着好奇和期待,本人也第一時間走進了影院領略了一下這部影片。電影中“克隆版”的年青威爾史密斯在步步緊逼着中年的自己,感覺很像一種縮影,反映着巔峰的李安不斷倒逼着現在的自己在藝術上突破,但現在的李安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李安的《雙子殺手》與中年危機的脫困 - 陸劇吧

突破自我的李安與中年危機

《雙子殺手》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年過50的美國特工亨利(威爾史密斯飾演)厭倦了無休無止的暗殺生涯,決定隱退過安穩日子,不過無意中得知了效力的組織國情局隱藏的機密。組織為了殺人滅口,派另一名特工去幹掉亨利,這個身手一流的新人正是亨利的克隆人,但比他小三十歲。劇情在兩個亨利的追殺與逃亡中進行…最後新老兩代特工得知真相,攜手反擊,粉碎了組織的陰謀,也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本人周邊的影院沒有能播放120幀高清電影的條件,所以看了2D版。純從內容和情節上來看,很難和以往李安的《卧虎藏龍》、《少年派》、《斷背山》等巔峰作品相比,打鬥動作中規中矩,劇情合格但不算太引人入勝,亮點是威爾史密斯的演技依然在線,克隆人“小克”讓人眼前一亮,完全沒有違和感,就是年輕的亨利。

和巔峰中的李安相比,現在的作品一邊是電影在內容上的原地踏步,一邊是在形式上運用科技上大膽突破。個人感覺,這也正是導演尋求擺脫一種藝術上“中年危機”的嘗試。

李安的《雙子殺手》與中年危機的脫困 - 陸劇吧

藝術家的創作能力都是有黃金周期的,這沒有包含對任何人的不敬,而是自然規律。一般社會所說中年危機,正是指自身學習和能力方面不再有提升,而年齡紅利不再,被身後的年輕人趕超,處於社會就業的尷尬境地。藝術人才過了巔峰期,對內容的創造上很難再突破之前的高峰,所以逐步在走下坡路,不過處在頂峰的人還可以靠以前積累的社會資源及名氣停留在原位。

李安導演曾把奧斯卡、金球獎等拿到手軟,但一樣會面臨這種創作靈感下滑的狀況。在最近幾年,從不太成功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等影片已經很難再看到他在藝術內容和思考視角方面的突破和上升,但對高清視頻和高科技的熱衷倒是呈現了與年齡不相一致的開放性。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開始對120幀視頻的嘗試,到《雙子殺手》的近一步升級,影片在形式上不斷給人以驚喜。

這背後可能是李安試圖用另一種方式再次突破自我的逆襲之路。

步入中年危機後一般人都會墜入一種“內卷式”的下行通道,形象的解釋,藝術創作者的水準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片子質量不好,票房不好,於是投資商就會少,投資商少,影片就更難出品,於是下一步的質量可能會更差,負向循環。在步入中年的人身上,學習能力下降,工作能力停滯不前,遭遇一次失業後,勉為其難到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公司養家糊口,但是平台小了,能力和資源沒有提升,競爭力近一步下降,最後又失業,工作更困難…“內卷”現象形成。

很多人可能會感同身受,要脫離這種尷尬的形式並不是沒有辦法,只是對一般人來講會很困難。做法就是藉助外力。

擺脫“內卷”狀態的外力

李安導演的做法很聰明,在內容上無法形成突破了,在形式上可以進行創新,而且還有時代賦予的外力,高科技。

從電影誕生開始,就是以科技手段給大家帶來的一種感官新體驗,這種體驗不斷升級,每一次變革都會有驚喜。黑白,有聲,彩色,3D,特效…現在被李安導演全面升級到了4K和3D,還有電腦複製人的以假亂真,也可以說是以假換真(實在太真了)。這確實可能形成藝術形式上的一種再突破,把作品由於內容上的“內卷”走勢中拉出來。之前徐克導演在拍攝了《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等巔峰作品後,很久沒有令人驚喜的作品問世,後來一部當年天價特效的《蜀山傳》問世,在形式上突破了前作,開創了特效武俠作品的新路徑。

不過一般人無法可比的地方是,李安除了藉助科技的力量,還得到一種更強大的外力幫助——貴人。

復星集團,華夏集團等土豪和大佬作為投資和出品方的支持,除了資金上的投入,華夏在院線資源上更是鼎力相助。為了能讓120幀的高清作品完美呈現,華夏特地升級了自己管轄的100家影院的播放設備,讓儘可能多的觀眾領略時代科技的震撼,也讓李安導演的初衷能夠完美呈現,可謂出錢出力。

李安的如願以償了,但對一般步入中年危機的個人和公司來講,他的做法沒有太多複製性,門檻太高,但走出內卷狀態有其他方法嗎?有的。

時代的紅利與形式上的降維

身邊一批朋友步入中年,感覺到經濟環境下行帶來的壓力,一批影視娛樂類的公司由於缺少資金,項目無法開機,出不來新作,口碑下滑……不由自主的走入負循環。上市公司有很多在18年股價暴跌、股權質押暴雷,最後自身無法自救要靠引入外部大股東脫困,如當代東方,慈文傳媒等。但是沒有外部的貴人,是更多人的現狀,脫困的一個方法是,抓住時代的紅利和科技帶來的紅利。

舉個例子,身邊有些步入中年的女性,在有了小孩後做了一兩年全職太太,後來就業發現年齡優勢不再,專業能力也不突出,進入待業狀態,這些人很多最後的出路就是賣保險。

但保險也不是一直停留在上門推銷和陌生拜訪的時代。有的人在今日頭條註冊了一個自媒體賬號,把保險的專業知識和普通人如何選擇險種等建議不斷更新,隨後頭條上有很多關注保險的人開始成為了她的粉絲,賬號閱讀量不斷上升,頭條就對賬號推薦資源做了升級,升級為優質賬號……隨後更多人來看,開始有人打賞,平台有了創作補貼;再進一步,流量大了,作者開闢了保險知識付費專欄,植入了購買保險的電商鏈接,最後花錢的人越來越多,居然每月收入到達了近10萬,這樣就從“內卷”中成功脫困,便成為“上旋”。

但是世界都是公平的,有機會就會有代價,這種新趨勢,新的紅利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去接受,原因是它出現的時候往往很不起眼,和以前出現的產品和內容形態比,貌似更低端,不再高大上。

短視頻出來時,搞影視的人會對這種極度草根的東西不屑;網大剛出現時搞電影的人會覺得有理想和逼格的人才不會去做這種粗製濫造的東西,太掉價。新生事物的規律一定是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不成熟、粗糙到成熟和精緻,所以剛出現的現象難免給人一種草根和山寨的感覺,但機會就在這些事情里。很多年輕導演就靠妖魔鬼怪的網大出名,吸引了投資方,隨後一樣會玩起藝術和情懷,開始做院線電影,升級到了更高級的舞台。

現在即將步入5G的時代,很多人嚮往着未來會出現的產品形態和可能的機會,例如沉浸式電影,VR社交,互動劇等等,但是個人觀點,這些內容所需要牽扯到的配套產業鏈太長,短期落不了地。

例如高清4K電影現在不是沒有拍攝設備,而是沒有放映條件,各個院線要做一輪硬件的升級。網絡重度的互動劇,播放平台的開發系統還在升級和改進,高速傳輸的帶寬也還沒實現。未來這些東西就算能落地,也是以前就在高級舞台類似李安導演這樣人的戰場,大部分的機會可能在更低形態的娛樂產品中,這就是形式上的一種降維。

5G給我最大的感覺是,一些以前因為技術瓶頸,還差那麼一步才能成功的項目,現在有了機會。

舉個例子,以前遇到過一個項目,搭建了一個平台,儲備了各種素材和工具能讓人自己製作動畫短片,並形成劇情選擇(AVG)的互動形式,但是產品落地後不太理想,因為要設計人物需要大量的動作和表情,這些素材當時都以動作庫的形式進行存儲,再在上面進行修改和渲染,這需要佔用大量的系統資源和傳輸帶寬,一個APP下載要好幾百兆,做一個動畫提交到生成又到等好久。但是5G時代,帶寬一下子支持了,特別是雲端可以直接存儲和計算、渲染等,最後把結果傳到用戶終端就可以了,這樣的動畫短視頻製作項目就有了落地機會。

不過隨之出現的產品形態也會是一些很簡單和初級的動畫短片,互動短視頻,到不了所謂互動劇的級別。不過用戶對產品一定是相對挑剔的,越是重度開發的東西,例如電影、網劇等,越是對品質有要求,難度大的東西做的粗糙,體驗差,很難出爆款。反而是簡單易上手的形態,例如新形態的互動短視頻,反而容易做好,更容易落地和流行。

另一個例子是以前在陌生社交領域有公司做興趣社交,就是系統能自動為你匹配到有相同愛好的人,但是項目失敗了,因為當時自建的系統沒有這麼龐大的數據庫和計算能力。但是5G時代,首先是很多內容都會在雲端存儲,形成大量的數據庫,另外算力會變成一種門檻更低公共資源,你想用花錢付費即可。這樣,以前失敗的項目就有可能死灰復燃,出現以系統算法為匹配形成的興趣人群,切走熟人社交的一部分市場,這些新的平台上就又會出現新的內容形態。

未來的時代,人工智能和5G還會產生新的平台,或讓原有平台有新玩法,對新事物有開放和好奇的態度,就能讓人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擁抱新事物,創造出逆襲的可能,哪怕五六次里只有一次也足夠了。

“中年危機”只是一種對思想衰老的指代,而什麼時候人才算老了呢?並不是年齡有多大,而是從自己不願意再學習和接受任何新東西,停留在回憶的那一刻才算。從這點看,李安導演還沒有老,很多剛滿30的人已步入老年,而四十歲還在打拚的人依然年輕。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