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這個會“講戲”的導演圈粉了, 來感受一下

電影快訊 1695℃

觀眾沒被演員的表演感動,反倒被導演“說戲”說哭了。

這樣的“怪事”就發生在最新一期《演員請就位》中。

演員張哲瀚和郭月將《大明宮詞》中的經典片段重新搬上熒屏。兩個人的表演都有些不溫不火,觀眾也看得走馬觀花。

被這個會“講戲”的導演圈粉了, 來感受一下 - 陸劇吧

但導師陳凱歌的一席話,卻讓台下的不少演員和觀眾眼眶含淚。

“從太平公主的角度看,薛紹是一個狂放的人。他壓抑了五年的情緒,在做出關於命運的最終決定的時候,他一定會釋放出來。他一定有很多的怨恨,但是在很多怨恨之後,他還會告訴太平,我愛上了你,所以我沒有辦法,我只有死這一條路。

在這個時候和薛紹生活了五年的太平,我真的不想聽到你的哭聲。你即使抱着他的時候,我都希望你是安靜的。你理解了這個男人,知道了他的難處,你也把自己的難處和盤托出了。”

被這個會“講戲”的導演圈粉了, 來感受一下 - 陸劇吧

廖廖二百字,便把太平與薛紹生離死別時刻複雜的內心糾葛剖析得入木三分,瞬間就把觀眾帶入戲中的情境和情緒之中。

讓人不得不再次佩服陳凱歌的“說戲”才華。

01

憑“講戲”圈粉的陳凱歌

號稱國內首檔導演選角真人秀的《演員請就位》如今已播出到第三期,已有14組演員先後登場,讓人印象深刻的“出圈”表演並不多,反倒是四位導師格外“搶戲”,頻頻登上熱搜。

其中,最圈粉的要數陳凱歌。

演員選擇其他導師的緣由千差萬別,而選擇陳凱歌的原因只有一個:他是全中國最會調教演員的導演。

被這個會“講戲”的導演圈粉了, 來感受一下 - 陸劇吧

如果說郭敬明的執導風格是“事無巨細”,演員的每一個動作、表情都要設計得嚴絲合縫。

那陳凱歌則全然不在乎這些瑣碎細節,他關注的是人物和人物關係。

正如他自己所說,選擇演員從來不試戲,而是聽演員談自己對人物的理解,“演戲是在演人物關係”,關係理順了,表演自然水到渠成。

比如,在第一期中,陳若軒與明道還原《破冰行動》中的一段高潮戲碼,但情緒卻遲遲把握不到位。

陳凱歌按捺不住,上台講戲,最先強調的就是“人物關係”——“這是兩個兒子面對兩個父親”。而陳若軒沒演齣兒子對父親的深情,正是無法打動觀眾的原因。

簡單幾句話就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第二次演出時,陳若軒的表演就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情緒到位了,眼神里也有戲了。

在點評《致青春》組的表演時,陳凱歌同樣從兩個人的個性和關係入手,

“陳孝正一看就是個沒主意的人,而鄭薇是個有點神經質的女性,說實話,被這樣的女性愛上挺可怕的。這是一個貧賤造成的恐懼和一個近乎神經質的愛情之間的衝突,這不可調和,你們的關係必須撕裂,這個太過癮了。”

不論父子還是情侶,所有關係在陳凱歌口中都變得無比通透,再加上富有詩意和感染力的語言,幾句話的功夫就讓演員有醍醐灌頂之感。

這便是陳凱歌“講戲”的魅力。

前兩期中,郭敬明在點評中同樣“金句不斷”,接連拋出“話劇式表演”“表演的虛榮心”等教科書上的專有名詞,看似頭頭是道,演員卻聽得雲里霧裡。

對比之下,陳凱歌的點評則“實在”許多,深入淺出,把人物關係和情感掰開了揉碎了講給演員和觀眾聽,句句在點又絲毫不生澀難懂。

如果說“講戲”是嘴上功夫,那陳凱歌對牛駿峰和郎月婷演繹的那段《海洋天堂》從劇本、框架到細節的打磨則集中展現了他的導演功力。

排練階段,陳凱歌一眼就看出了原劇本的問題,做了兩個調整:一是把姐姐抱住發瘋的弟弟痛哭的戲改成了姐姐放任弟弟發瘋,自己只能無奈落淚。

原因很簡單:姐姐與患孤獨症的弟弟朝夕相處,對於弟弟發瘋這種情境,姐姐已經看過了一萬次甚至更多。無能為力的痛苦遠比與弟弟一起失控更戳人心。

二是,把“撕日曆”的戲份從弟弟轉移到姐姐身上,姐姐用撕日曆展現自己時日無多的焦急和無奈,而弟弟則用趴在地上把日曆一張張撿起來表達對姐姐的情感。

從成片來看,這兩大調整都至關重要,不僅讓兩個角色都更加豐富立體,情感也更具衝擊力。

在點評中,陳凱歌解讀道:“電影是細節的藝術,但所有細節的具體指向,並不是細節本身,而是高於細節的那一點東西,當這一點東西出現的時候,感動就發生了。”

而陳凱歌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總能通過提綱挈領的幾下點撥,讓演員迸發出高於細節的“那一點東西”。

難怪姚晨回憶起陳凱歌在《搜索》中對自己的指導時,如此評價:“凱歌導演是我合作過,講戲講得最好的。他對人物的理解永遠在演員之上,你只要敢問他問題,他沒有答不上來的,”

02

“會講戲”等於好導演?

在最新一期《演員請就位》中,陳凱歌的原創劇本《紅塵》壓軸登場,講述了一段發生在京城戲班子中的故事,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陳凱歌最受好評的作品——《霸王別姬》。

1993年,陳凱歌憑藉《霸王別姬》斬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單元。主演張國榮和鞏俐也憑藉該片斬獲多項國際大獎,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這部《霸王別姬》也似乎成了陳凱歌導演生涯難以逾越的高峰。他後續的導演作品《風月》《荊軻刺秦王》《和你在一起》等雖然口碑上佳,但從藝術性和影響力上都難以企及《霸王別姬》的高度。

《無極》《趙氏孤兒》《道士下山》等幾部影片的接連失利更讓不少觀眾質疑陳凱歌是否已“走下神壇”。

2017年,一部《妖貓傳》算是為陳凱歌挽回了些許口碑。為了還原登峰造極的大唐盛景,他不惜耗時6年,斥巨資打造了一座“長安城”。最終,影評人們對於美術置景有口皆碑,但對影片敘事卻褒貶不一,各執一詞。

同樣的兩極化評價也出現在今年國慶檔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中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上。

豆瓣《我和我的祖國》小組共統計了1萬名用戶對“最佳短片”和“最差短片”的投票。最終,《白晝流星》以51.4%的比重當選“最差短片”。

不少觀眾認為影片中的情節脫離現實,扶貧與航天主題的強行結合也略顯“尷尬”。但同時也有不少影評人為陳凱歌站台,認為短片從畫面到主題都充滿了詩意的作者風格,大氣磅礴又不失人性溫暖。

《白晝流星》的兩極評價恰恰是陳凱歌諸多作品爭議的縮影。陳凱歌認為電影應展現世俗與現實之外的新可能性,“觀眾能夠接受的東西,是我願意做的。但觀眾不能接受的東西,並不是不應該放進去。”

出身世家的陳凱歌從小就受到電影藝術的熏陶,藝術底蘊和文化涵養均高人一等。他的電影總是也充滿了視覺奇觀,宏大敘事和悲天憫人的詩人氣質,但顯然這份情懷並非人皆有之,華麗畫面下,敘事的缺失也成為觀眾質疑的焦點。

在今年的一檔訪談節目中,陳凱歌用“頑童”二字形容自己現下的心態,“我是個‘頑童’,願意嘗試新東西,但也容易摔下牆頭。我做的所有事都是冒險,沒辦法守住被大家承認的成績,可能得重頭再來。”

近幾年來,陳凱歌一邊頻頻登上各類綜藝節目,憑藉出眾的口才和文化涵養圈粉無數;另一邊也在各種作品中不斷嘗試和青年演員合作,這都可以看做屬於67歲的陳凱歌的“頑童”心性。

在新片《塵埃里開花》中,陳凱歌大膽啟用了劉昊然、陳飛宇、張雪迎、文淇等清一色的青年演員擔綱主演。

《塵埃里開花》開機現場

最會調教演員的陳凱歌將與他們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還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阿K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