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2023年展映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布努埃爾十八部經典作,以及美國MV新世代四位作者導演的十部傑作。
“逆道而行──布努埃爾的超現實電影”活動精選大師布努埃爾在西班牙、墨西哥及法國時期的代表作,讓影迷全面綜觀其創領先河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從與畫家達利合作的首部短片《一條安達魯狗》(1929)及長片《黃金時代》(1930)開始,布努埃爾即以超乎想象的影像為超現實主義電影開天闢地。布努埃爾在被迫流亡墨西哥期間拍成享譽國際的《被遺忘的人們》(1950)、《他》(1953)、《納薩林》(1959)及《泯滅天使》(1962)等傑作,打開了跨國合作的大門。
布努埃爾堅信潛意識的創作潛能、黑色幽默的品味,作品往往流露對僵化體制的鄙夷。《維莉蒂安娜》(1961)對宗教及人性極盡諷刺,一舉摘下戛納金棕櫚獎;《白日美人》(1967)借凱瑟琳·德納芙的扭曲情慾以批判傳統道德的虛偽,奪下威尼斯金獅獎。由《銀河》(1969)、奧斯卡得獎作《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1972)及《自由的幻影》(1974)組成的三部曲被譽為布努埃爾巔峰作,以超現實的荒誕對中產階級的諷喻臻至大成。最後遺作《朦朧的慾望》(1977),糅合愛情寓言與政治隱喻,給大家留下無盡想象空間。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冒起的MV作者影像與聲音的混合處理,並以流行文化建構世界觀。他們以另類想象力創新敘事,傳達一新耳目的個性化主題,在“破格有理:MV作者新世代”的專題可見一斑。視覺特效出身的大衛·芬奇,其精雕細琢的鏡頭及剪接在《搏擊俱樂部》(1999)及《十二宮》(2007)成了他的標籤式風格;編劇查理·考夫曼與導演斯派克·瓊斯拍檔的《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1999)及《改編劇本》(2002),則以動感鏡頭和幽默擴展MV狂想。編而優則導,考夫曼首部執導的《紐約提喻法》(2008)反思創作者的存在焦慮,是名副其實的燒腦之作。
米歇爾·貢德里以複雜技巧實驗出魔幻視覺效果,在《人性》(2001)、奧斯卡得獎作《暖暖內含光》(2004)及《科學睡眠》(2006)里表露無遺。從獨立電影界冒起的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在《不羈夜》(1997)及《私戀失調》(2002)進行敘事探索,並以長鏡頭美學締造強烈個人風格,拿下三大影展的最佳導演殊榮。四位新世代作者為好萊塢帶來新衝擊,於影壇留下深刻印記。
“光影珍藏”環節選映讓·雷諾阿的《女僕日記》(1946),與布努埃爾的《女僕日記》(1964)同樣改編自奧克塔夫·米爾博於1900年的小說,但兩者風格截然不同,成為有趣對照。“黃金時代”環節選映的兩部經典作延續超現實想象:希區柯克在《愛德華大夫》(1945)注入弗洛伊德學說,夢境意象更來自達利手筆;阿爾伯特·列文的《潘多拉與飛翔的荷蘭人》(1951)同樣布滿迷幻玄妙的藝術,並由現代主義藝術家曼·雷貢獻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