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韓曉軍執導,周梅森擔任編劇,秦昊、萬茜、田雨、張萌、譚凱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大博弈》已於2022年11月5日正式登錄番茄台和藍莓台。該劇講述了北方機械廠因經營不善即將破產之際,遠在東南亞擔任海外銷售總經理的孫和平臨危受命,成為了北方機械廠的“末代掌門人”。孫和平憑藉多年在國際市場打拚形成的強烈的市場意識,帶領北機逆風翻盤,最終讓一家瀕臨破產的百年老廠獲得了新生,並成功在香港上市。
該劇編劇周梅森是我國著名作家、編劇,其作品《人民的名義》《突圍》都引發了現象級追劇狂潮。作為繼《人民的名義》《人民的財產》之後的又一部力作,周梅森曾說:《大博弈》有別於《人民的名義》,也有別於《人民的財產》,它直面中國製造這二十多年來走過的艱巨、複雜又悲壯的道路。中國製造幾十年來的崛起震驚了世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面貌,這個不能不正視。
該劇聚焦於中國機械製造行業,通過孫和平的奮鬥史,描述了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中國機械製造行業如何實現鳳凰涅槃,並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歷史性跨越的恢宏畫卷。
中國機械製造的發展史,也是中國民族工業自強不息的變革史。解放初期的中國是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大國,工業基本十分脆弱,也只有沿海部分地區能夠製造少量簡易的機械配件。五十年代以後,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初步建立起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機械工業體系。
受當時國內外大環境的影響,此時我國的機械製造工業,主要趨向於兩大方面。一方面是以製造坦克、軍車為主的軍工企業,一方面是以製造農耕器具、拖拉機為主的農工企業。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不管是軍工企業還是農工企業,都不擔心銷量問題,因此整個機械製造行業都處於緩慢停滯的階段。
進入八十年代後,個體經濟和各類非公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私營機械製造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導致生產技術落後的國營機械製造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為此,國營機械製造行業也嘗試進行了多種改革,有的地區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利,各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改變原有的生產範圍;也有地區則在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的條件下,進一步放權給企業,採用承包制讓企業真正擁有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權力。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企業承包經營制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企業包盈不包虧,很多企業為了生存,盲目擴大投資,亂鋪攤子,甚至很多投資跟原企業的經營範圍大相徑庭。比如,電視劇《大博弈》中,北方機械廠為了解除企業的困境,竟然拋棄企業原來的經營範圍,搞起了釀酒。這種只管本單位短期利益的急功近利行為,往往又加速了市場的飽和,最終又因為跨行業取利的短板,反而讓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1992年,那是一個春天”。隨着鄧公南巡,特別是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塵埃落定,國有企業又迎來了新的春天。在鄧公“膽子要大一些,不有像小腳女人”的思想指導下,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正式拉開了序幕。
改革必然伴隨着陣痛。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不像企業承包經營制那樣,國家雖然給了企業足夠的自主權,但是企業佔用的土地、生產時的大型設備仍然屬於國有資產。而國有企業股份制則是國家和非國有企業或者私人共同控股,甚至國家控股部分還沒有處於居中支配地位。
因此,在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初期,就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一方面是:國有企業能不能實行股份制;還另一方面是,國有經濟到底能不能實行市場經濟,國有企業應該承擔的公益性該由誰承擔?
同時,如何避免國有企業在股份制改革過程中造成國有企業資產流失,也是廣大民眾擔心的焦點。比如,在《人民的名義》中,“大風服裝廠”就是在股份制改革時,遭到了腐敗分子的瓜分,最終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
隨着改革的深度發展,特別是在2003年國資委組建以後,以集團化的方式重組控制國有企業,使國有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國有企業普遍實現了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融資,經營方式也越來越靈活,但是企業的控股權仍然有效地掌握在國家手中。
據資料顯示,目前在國內外上市的國有企業股份企業(集團)已經超過1000多家,民眾擔心的國有企業在公益事業上的喪失也沒有出現,反而隨着國有企業總體實力的增強,像電力、天然氣、郵電、鐵路在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