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劉娜
人老去的標誌,不僅是打開互聯網,到處都是陌生的名字和面孔,還有熟悉明星的孩子,一夜之間都長這麼大了。
昨兒打開手機,看到賈乃亮和李小璐的女兒甜馨,過10歲生日。
照片上,既像媽媽又像爸爸的甜馨,頭戴王冠,身着華服,體形修長,明目皓齒,已出落成一個落落大方的少女。
圖片@李小璐微博
遙想昔日,不滿兩歲的甜馨,參加某綜藝時,以精靈古怪和表情豐富,瞬間圈粉。
她那句不願被人說長得黑的“我們白着呢”,至今都讓人印象深刻,忍俊不禁。
我們白着呢@網絡
一晃八九年過去了。
時間的殘酷和公平在於,它讓大人趔趄衰老,卻讓孩子拔節長大。
昨天,李小璐和賈乃亮同時發博,祝福女兒甜馨的生日快樂。
爸爸眼裡的甜馨,擼貓搞怪做手工,活潑得讓人歡喜。
媽媽眼裡的甜馨,自信大方氣場足,伊家有女初長成。
圖片@李小璐微博
雖然,因那場全網皆知的醜聞,李小璐和賈乃亮離了婚。
李小璐口碑滑坡,事業受損,成了娛樂圈的邊緣人士。
但她和賈乃亮在撫養甜馨這件事兒上,展現出來的盡職、負責和大度,又讓人讚歎。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兒上,他們兩個有着一致目標和良好關係。
離婚至今的4年里,時不時就有記者拍到,兩個人一起帶孩子運動、遊玩和旅行。
離婚後,賈、李常一起陪孩子@網絡
逐漸長大的甜馨,每次出鏡時,流露出來的舒展、陽光和自信,也讓人得到治癒:
父母離婚,對孩子影響的大小,不取決於離婚本身,而取決於父母雙方。
今天,我想從這裡出發,和朋友們探討一下,父母離婚對孩子影響的5個事實:
01
第一,承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是接受事實的一部分。
常有朋友在婚姻亮起紅燈,不得不走到十字路口時,來信問我,離婚對孩子有沒有影響?
我向來的回答都是:
有。
兒童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歸屬感。
不管是課本,還是兒歌,都在潛移默化地馴化我們的孩子:
幸福的家庭,有爸爸,也有媽媽。
父母分開,各自為家,孩子不管是跟媽媽,還是爸爸,勢必無法天天和沒有得到撫養權的一方相見,進而產生“為什麼我的爸爸媽媽不生活在一起”的質疑。
而取得孩子撫養權的爸爸(或媽媽),不管再強大,再優秀,再能幹,也不可能分身,分出兩個撫養者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這就決定了,離婚對孩子必然有一定影響。
這是事實。
面對事實,我們不粉飾,也不必誇大,如實如是地接受就好。
接受事實的最大好處,就是知道自己做的有限,不是完美媽媽(或爸爸),所以對孩子也放下控制,給予儘力的愛。
那麼,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呢?
02
第二,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取決於父母的修為。
有兩個女性朋友,同樣是感情破裂後和前夫離婚,同樣是獨自帶着孩子生活。
A媽媽家的孩子,學習很好,性格也好,自信大方。
B媽媽家的孩子,成績下滑,跌落抑鬱,一度輟學。
問題出在哪兒呢?
A媽媽和A爸爸離婚後,也有過短暫悲傷,但她漸漸放下執念,重拾信心,努力工作,熱愛生活。
她捋順了自己,對重新組建家庭的男人,也不再記恨。
A爸爸離開前妻和孩子,內心本來就愧疚,見前妻把孩子養得如此好,更是有了強烈的補償心理,不僅抽空陪孩子,撫養費給得也及時。
兩個人做到了“爸爸媽媽分開了,但孩子依然是我們的寶貝”。
B媽媽在和B爸爸分開後,遲遲走不出來,一直以受害者自居,不斷在孩子面前灌輸“你爸爸太壞了,不要我們了”的思想。
B爸爸本身也不是什麼好鳥,還喜歡賭錢,離婚的內疚很快被前妻的詛咒抵消。
因討厭前妻,他連孩子都不想見,撫養費給得也斷斷續續。
這,加重了B媽媽對他的憤恨和詛咒。
他們離婚後,依然陷入精神掐架的權力鬥爭中,最終傷害的是孩子。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取決於父母雙方的修養。
董潔和潘粵明剛剛離婚時,曾被知情人爆料,董不讓潘探望兒子頂頂。
宋丹丹和英達離婚後,宋撰書寫文,說英達多年不曾給兒子巴圖打過一個電話,更不要說探望。
不難想象的是,這種決絕的做法,一定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原因是——
03
第三,攻擊父母任何一方,都是對孩子的攻擊。
有個女孩子,如今已考上大學。
她高中時就是我的讀者,曾和我有多封書信往來。
她七八歲時,她媽出軌別人,和她爸離婚,再也沒有回來。
她父親又組建了家庭,她跟着爺爺奶奶生活。
她奶奶很愛她,給她做好吃的,還供養她讀書。
但她奶奶愛說這樣的話:
“你媽不是好東西。”
“千萬不要像你媽那樣不知廉恥。”
“你媽媽這種女人,不要臉。”
奶奶每說這樣的話時,小姑娘都要大哭着和奶奶吵一架。
奶奶就很生氣,她和奶奶的關係就惡化。
她給我來信說:“我知道奶奶愛我,但我不想她那樣說我媽媽,雖然我對媽媽的印象已很模糊,但我夢裡還是很想她。”
我告訴她,你不想奶奶辱罵媽媽,因為你來自媽媽,奶奶辱罵媽媽時,你的一部分會感到羞恥。
孩子來自父母雙方,身上流淌着父母雙方的血液,骨肉脫胎於父母雙方的結合。
離婚後,不管是爸爸詆毀媽媽,還是媽媽詛咒爸爸,抑或是別人攻擊爸爸(媽媽),都會讓孩子在分裂中感到:
受到攻擊的,是他自己。
這也是聰慧的人離婚後,在孩子面前,盡量維護另一方的原因:
“我對離開的人,早無挂念,我呵護的是孩子的自尊心和完整感。”
那麼,離婚後,撫養孩子的一方,最該給孩子什麼呢?
04
第四,孩子最需要的,是穩定的能量場。
一個13歲的孩子給我來信,說爸爸和媽媽早就不再相愛,爸爸也很少回家,回來就看她媽媽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甚至動手打媽媽。
後來,媽媽和爸爸離婚了,她心裡那顆石頭反而落了地。
“我終於不用天天提心弔膽了,我可以安心學習了。”
動蕩的婚姻,不如安靜地離婚。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天天暗暗較勁,或吵架干仗,家庭的能量場是壓抑而緊繃的。
孩子在這樣的磁場里,會被父母關係消耗掉太多注意力,變得敏感而無法專註。
如果父母離婚,彼此解脫,孩子能跟着各個方面相對好的一方,就能在穩定的能量場里,變得專註、自信而舒展。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不幸離婚,如果你取得了孩子的撫養權,不要過分自責,不必過分擔憂。
只要你寬嚴相濟地愛着孩子,給他相對穩定的能量場,他就能長成一棵開花的樹。
同時,有朋友問,離婚後,要不要第一時間告訴孩子?
我的想法是——
05
第五,困擾孩子的,不是事實,而是劇情。
有的朋友離婚後,不願告訴孩子,騙孩子說爸爸(媽媽)在外地工作,或者去了別的什麼地方。
這種做法只能稱得上緩兵之計,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關於要不要告訴孩子,什麼時候告訴孩子,怎麼告訴孩子,我想和朋友們分享兩個字:
第一個字——快。
告訴孩子父母離婚的事實,要快。
要在孩子能大致明白離婚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告訴孩子父母離婚了。
離婚後,就是父母不生活在一起了。
但在之前,爸爸媽媽也很相愛,所以才有了你。
如今離婚後,我們依然是你的爸爸和媽媽。
你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和我們說。
如果有人傷害你,我們也會共同守護你。
儘快告訴孩子,父母離婚的事實,有助於讓孩子在確認事實後,安心專註地去成長。
而不是被自我懷疑和胡亂猜忌,分散走太多的精力。
第二個字——慢。
至於父母離婚的原因,我覺得可以緩一緩再告訴孩子。
剛離婚時,很多人都不冷靜,都以受害者自居,都怨憎比較深,都容易被情緒主導。
對往事的理解不夠,很容易陷入攻擊對方的偏激里。
容易在孩子心頭培植下仇恨的種子,進而變得分裂又痛苦。
等一等,放一放。
等大家都開始了新生活,被歲月打磨掉戾氣,對自己有了反思,對往事有了悲憫,對故人有了理解,然後再和孩子說原因時,會平和寬恕許多。
這樣,就會種下善因,也會更有福報。
就像我一個親戚,她家孩子5歲時,她和前夫離婚。
孩子問她,為什麼爸爸不和我們住在一起,她恨恨地說:“你爸被狐狸精抓走了。”
這讓她家孩子很受傷,甚至看《西遊記》上狐狸精出現,還拿着鎚頭砸電視。
當孩子15歲時,她已再婚多年,還生了二胎。
因為接送孩子,後夫和前夫還成了哥們兒,她和前夫也沒有了恨,多的是諒解。
孩子問她:“媽媽,為啥你和我爸離婚後,關係反而好了。”
她如實告訴孩子:
“這些年,媽媽也成長了。當年和爸爸在一起時,媽媽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
媽媽和你爸在一起最大的收穫,就是有了你,對此媽媽從不後悔。”
孩子也大方地說:“我覺得你和我爸現在這樣也挺好的。不管怎樣,我都愛你們。”
傷害孩子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劇情。
所謂劇情,就是大人把自己代入受害者的角色,添油加醋、情緒滿滿強行加的一齣戲。
所謂事實,就是大人願意直面痛苦,切實承擔責任,並願意告訴孩子真相。
真正的大人,不要強行加戲,而是盡量如實如是。
最後,送給所有看見這篇文的朋友一句話:
最重要的,不是離不離婚。
而是,我們和所愛之人的關係。